中國文化報2014年8月27日訊 (駐山西記者 楊 淵) 日前,由山西省文化廳組織省群眾藝術館、各市文廣新局、省戲劇職業學院等單位聯合開展的“2014年山西省大地情深——群星獎獲獎作品巡演暨文化惠民在三晉”活動正式落下帷幕。此次巡演啟幕於長治,閉幕於太原,歷時半個月,行程2500多公裡,覆蓋了山西省11個市,演員深入到軍營、學校、廠礦以及基層鄉鎮、村(社區),在炎炎夏日為廣大群眾送去了精彩的節目,好似清風扑面,令人心曠神怡。
掌聲成了最大的動力
群星獎是全國群眾文化藝術領域的政府最高獎。在2013年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比賽中,山西共有18個作品進入決賽,是有史以來入選作品最多的一次。最終,包括舞蹈、音樂、戲劇和曲藝四大門類的14件作品折桂。此次巡演是山西省文化廳首次將群星獎獲獎節目集中在全省進行展示,也是山西省近年來舉辦的規模最大的文化惠民活動之一。參加巡演的16個節目展現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風情以及不同基層群體對時代生活的多元闡釋。參演人員來自山西各地各行各業,達370余人,他們克服了諸多困難參與演出,其熱情令人佩服。
《聞喜鼓車》的主要表演者之一李建琦今年58歲,是此次巡演演員中年齡最大的。他在表演中既要演奏又要演唱,每場演出下來都是大汗淋漓。他說:“我熱愛表演,參加巡演雖然辛苦,卻沒有比賽的壓力,表演起來心態更輕鬆。”參與表演的一位女演員表示,在參加排練、演出的兩年多時間裡,她經常要把孩子托給家人照料,家人對其也非常支持,希望她好好演,“觀眾如浪潮般的掌聲和叫好聲成了演出的最大動力。”
道具裝卸是這次巡演中的一大難題。比如,《聞喜鼓車》需要用到大鼓、中鼓、小鼓等16種樂器,其中最大的鼓直徑約2米,加上演出服和其他道具總計20多箱。在11場巡演中,每次表演一結束,為了不影響下一個節目上場,很多演員來不及卸妝,就要和工作人員一起將道具搬運裝車。
創作精品是我們的責任
文藝創作隻有深入實際才能鮮活生動,隻有貼近群眾才能打動人心。
此次巡演節目——臨汾眉戶小戲《背著媽媽上大學》,講述了2011年感動中國人物孟佩杰帶著癱瘓的養母進城上大學的故事。演出中,台下的觀眾們無不為演員們的真情演繹所動容;鋼板書節目《退錢》是由一支特殊的文藝團體——陵川縣盲人宣傳隊表演的,它根據這支宣傳隊的真實故事編創,反映了宣傳隊植根農村為百姓提供文化服務的故事,演員們精湛的表演、自強不息的精神打動了每一個人。
巡演到臨汾時,臨汾市文廣新局組織市、縣、區文化館工作人員觀看演出,其中不乏一些群文作品的創編人員。他們感慨地說:“此次巡演對我們來說就是一次生動的群文創作精品示范,為我們今後的創作指明了方向。”
為培養更多優秀的基層創作人才,近年來,山西不僅以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為抓手,策劃了“手牽手,讓夢想成真”“全省農民工歌手大賽”等多個立得住、叫得響、留得下的文化活動品牌,還通過舉辦群文藝術創作研討會、基層文藝創作骨干培訓班等形式,幫助基層創作者積累素材,不斷提高他們的創作水平。今年4月,山西省文化廳在全國范圍內率先舉辦了“群星獎創作培訓班”,先後邀請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教授裴福林、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學會會長馬躍等一批專家開展專題講座,從技巧和手法上探討文藝作品的表現形式。“來自省內11個市的文化館業務骨干參與了培訓,他們收獲頗多。我們計劃未來3年,以創作為中心,深入挖掘百姓身邊的題材,大膽運用民間優秀資源,打造群文精品,爭取在下屆群星獎比賽中,讓作品質量和數量都有突破。”山西省群藝館館長王義華說。
讓群星獎作品走進群眾
此次巡演因作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題材豐富且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所到之處都受到熱烈歡迎。
在呂梁市中央公園廣場演出時,由於下雨,演出時間不得不推遲,但許多群眾依然撐傘等待節目開始。大雨並沒有影響群眾的熱情,人群中不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一位公園管理人員說,這是他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場景,也是第一次現場觀看群星獎節目,“真是讓人大飽眼福!”
一位觀眾看完演出後激動地說:“這麼一台高水准的演出直接送到家門口讓大家免費欣賞,機會難得。以後類似的演出多幾場就好了!”
而對於廣場演出形式,山西省文化廳副廳長張健說,廣場演出雖然沒有劇場裡絢麗的舞美效果,卻是最接地氣、最貼近群眾的地方。群星獎獲獎作品不能隻擺在“榮譽室”裡,更應該走到百姓中去。開放式的演出更能拉近作品與百姓的距離,達到切實為廣大群眾服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