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專項工作 > 群星獎
群星獎
【媒體報道】樂民、育民、惠民讓“群星”更加璀璨——2017年群星獎獲獎作品及優秀作品全國巡演活動綜述
發布時間:2018-01-02 09:42 來源: 編輯:公共服務司
信息來源: 2018-01-02
   
 
  
  群星獎獲獎作品全國巡演北京行參演節目——北京群星獎獲獎作品:京韻大鼓《豐碑》

  
  群星獎獲獎作品全國巡演重慶行參演節目——西藏群星獎獲獎作品:舞蹈《妙音踏舞》

  
  群星獎獲獎作品全國巡演安徽行參演節目——雲南群星獎獲獎作品:無伴奏混聲小合唱《瓦器器》 
趙若姝 攝

  
  雲南省群星獎、彩雲獎獲獎作品及優秀作品巡演昭陽區演出現場

  
  群星獎獲獎作品《月缺月圓》在河北邯鄲市魏縣東康町村巡演

  
  觀眾在湖南張家界永定區教字埡鎮演出現場觀看群星獎巡演
  

   為繁榮群眾文藝創作、推出優秀群眾文藝作品、促進群眾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文化部設立的國家文化藝術政府獎——群星獎自創立以來,為群文工作者和廣大群文愛好者搭建了展示藝術才華、實現藝術夢想的廣闊平台。2016年,在文化部組織開展的第十七屆群星獎評獎中,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四個門類共20個獲獎作品從5000余個參選作品中脫穎而出。為充分發揮國家級文藝評獎的示范引導作用,進一步擴大群星獎的社會影響力,為基層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覆蓋全國、貫穿全年的群星獎獲獎作品及優秀作品全國巡演活動全面開展。一道道各具特色的文化大餐被送上百姓“餐桌”,一幕幕潤物無聲的文化大戲在中華大地精彩上演。

 

  “主菜”配“土菜”,群文佳作添滿巡演“菜單”

  一把掃街掃帚勾勒國泰民安的和諧畫卷,一條叫小康的魚訴說中華民族對小康社會的不懈追求,一段月缺月圓的聚散故事道出中華兒女的小家大愛……百余個節目,千余場演出,在今年的群星獎巡演活動中,以第十七屆群星獎獲獎作品為代表的群文佳作在大江南北精彩綻放。

  本年度的群星獎巡演活動由示范性巡演、區域聯動和各地巡演三種形式構成,覆蓋全國、貫穿全年。其中,示范性巡演的節目構成以群星獎獲獎作品為主,目前三場巡演已在北京、重慶、安徽三地落幕, 充分展示了群星獎獲獎作品的豐碩成果。在區域聯動和各地巡演部分,有地域特色的群文佳作與群星獎獲獎作品交相輝映,“地方風味”成為本年度巡演的另一大亮點。

  節目編排猶如炒菜,在江蘇,“主菜”+“土菜”構成了當地巡演的特色“菜單”。據江蘇省文化廳有關負責人介紹,“主菜”是來自群星獎、五星工程獎及其他省級賽事的獲獎作品,“土菜”則是以反映蘇北勞動人民鬧豐收場景的歌舞《激情落子》、建湖雜技《力量》等為代表的當地優秀群眾文藝作品。

  “主菜”精致,“土菜”亦考究。“群星獎是有‘個性’的。”安徽省文化館副館長陳果說,“這個‘個性’就是地方元素,以故土情懷、民俗風情彰顯特色,以鄉音鄉情打動人心。”像江蘇一樣,安徽花鼓燈、江西採茶戲、河北二人台、京韻大鼓、雲南布朗彈唱等本土特色節目在各地巡演中異彩紛呈,將群星獎轉變為優秀作品與本土特色節目爭奇斗艷的主陣地。

  隨著京津滬渝、黔魯渝、滬渝陝粵等區域聯動相繼開展,巡演還成了網羅風味的“美食拼盤”,百姓在家門口即可坐享京韻、津味、海派、渝調等群眾文藝精品。湖北群星獎獲獎作品還先後赴丹麥、泰國、老撾和柬埔寨等地參加“歡樂春節”巡回演出、“荊楚文化絲路行”等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推動中華“群星”走向世界舞台。

 

  重心下移,深入基層,人民群眾共享群文成果

  群星獎在走過的26年中,始終將目光聚焦於普通群眾。群眾演、演群眾,基層群眾的精神食糧日漸豐富。在第十七屆群星獎獲獎作品中,來自基層的群眾演員將留守兒童、鐵路工人、環衛工人、縣委書記等人物形象搬上舞台,而在巡演中,基層群眾成為群眾文藝優秀成果的最終享受者。

  寧夏回族自治區開展了群星獎作品及優秀作品巡演納入“送戲下鄉”、“歡樂寧夏”全區群眾文藝會演、“清涼寧夏”廣場文藝演出等群眾文藝演出,為基層群眾送去更多更好的文化盛宴。其中,僅“歡樂寧夏”全區群眾文藝會演就組織群眾文藝精品在全區五市聯動巡演共計96場,囊括參演作品千余件,惠及觀眾累計20多萬人次,在當地形成廣泛影響。

  寧夏隻是個縮影。今年各地群星獎巡演進一步將重心下移,基層惠民演出場次大幅增加。多地群星獎獲獎節目和優秀節目分別前往各地縣、鄉、村,與基層百姓近距離互動,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共享群眾文藝創作成果。

  在部分地區,基層巡演還跳出了單方面供給式的演出模式。在河北巡演中,來自各地市不同行業的40余名文藝骨干跟隨巡演車隊,從太行山腳到渤海之濱,從紅色革命老區到少數民族聚居區,從壩上草原到貧困腹地,4個多月裡,足跡遍布全省7個市、15個縣區,巡回演出20場。所到之處,群眾自發組織的助興節目更是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河北承德隆化縣,上百人的基層廣場舞隊伍,穿著整齊艷麗的服飾,舞出《開門紅》﹔在張家口張北縣文化廣場,當地群眾組織的《威風鑼鼓》《威風軍鼓》節目,在敲鑼打鼓、獅舞歡騰的喧鬧聲中拉開了演出的序幕……使巡演成為名副其實的“群眾演、演群眾、演給群眾看”的百姓大舞台。

  “精神需求滿足了,人才能不墮落。”在安徽省當涂縣太白鎮,用一把二胡與群星獎獲獎作品同台切磋的劉萬興說。如今,和許多同在當地老年學校的“校友”一樣,文藝生活已成為劉萬興不願離開的新“事業”,而像劉萬興一樣的文化受益者和文化播種者正遍地開花。

 

  從“送”文化到“種”文化,深植群文創作根基

  板胡與鼓,兩種看似不搭又野性十足的粗線條樂器,在今年群星獎的舞台碰撞出一曲奔放激昂的《絲路歡歌》。當見到群星獎獲獎作品《絲路歡歌》主演車佳蓉時,她正獨自在後台拉著板胡做登台准備。“群眾是提升作品的動力。”車佳蓉坦言,板胡噪,鼓聲大,在沒有伴奏的情況下,如何將二者完美融合是起初最讓她困擾的問題。反而是一次次演出中觀眾的歡呼使車佳蓉更加專注,進而不斷反思、精心打磨作品。

  作為國家級文藝評獎,群星獎每三年舉辦一次,不僅是文藝評獎,更是群眾文藝精品生產與產出的重要平台。在此次巡演中,獲獎作品的再度升華隻是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各地普遍將獲獎作品展演與群眾文藝創作培訓輔導有機結合,基層群眾文藝創作水准與獲獎作品質量同步升級。

  北京、重慶以群星獎巡演為契機開展“群星大講堂”,邀請專家和部分獲獎節目編導對基層群眾文藝骨干進行業務輔導。其中,重慶在3天內組織《妙音踏舞》《瓦器器》等10個群星獎獲獎作品的編導,就群眾舞蹈、音樂、戲劇、曲藝創作以及群眾文化活動策劃,面向重慶市基層群眾文藝骨干和普通觀眾開設五堂經驗分享課,搭建了群眾文藝創作水平提升的廣闊平台。京津冀“群星講堂”群眾文藝創作培訓班和千名群眾文化組織員培訓班除了對群星獎獲獎及優秀作品的觀摩討論與業務交流,還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北京市“1+3”文件等組織系統學習和深入解讀,提高了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者的業務能力。

  “百姓欣賞群眾文藝精品的同時,也要讓群眾文化落地生根,回到群眾中去。”中國文化館協會舞蹈委員會主任、南通市文化館館長曹錦揚說。不久前,一支由全國23個省區市的38名文化館舞蹈干部組成的特殊舞隊集結於安徽馬鞍山,為當地近200名文藝骨干和文藝愛好者帶來了《我們苗村多麼美》《木蘭情懷》等地方風情濃郁的特色舞蹈,現場傳授舞蹈編排要領和表演技巧,以教學補充展演,點亮了同步在詩城馬鞍山舉行的群星獎全國巡演收官大戲。

  在黑龍江,群眾的舞台搭到鄉村院落,“種文化”的腳步更是延伸到了田間地頭。蘭西縣巡演中,文藝工作者組成小分隊走進村屯,為當地村民帶去優秀節目,實現惠民演出與基層農村群眾的“零距離”。廣大文化工作者還針對農村文藝骨干和文藝愛好者面對面、手把手地開展聲樂、舞蹈、器樂及活動組織等方面的專業輔導,將群眾文藝創作的“種子”種到廣袤大地。

 

  示范引領,打通文化惠民“最後一公裡”

  群眾文藝精品聚合,帶來的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聚變。今年3月,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正式施行。在本年度的巡演活動中,各地群文系統注重發揮群星獎的示范引領作用,加快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步伐。

  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館長蕭燁瓔表示,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倒逼公共文化體制改革,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難題有時候也可以靠群眾文化來解決。據了解,上海巡演依托以上海市民文化節為代表的品牌群眾文化活動,將當地群文資源再度整合,有效豐富基層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

  除了加強公共文化產品供給,部分地區利用“群星獎+”思維,拓展群星獎巡演工作外延。重慶建立群星獎與旅游產業結合點,在文旅結合、節慶演出中大量加入群星獎節目,帶動市、區縣(自治縣)、街鎮、社區(村)的四級聯動,把巡演作為2017中國重慶豐都廟會期間文化惠民的主要內容,推動當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旅游相結合,極大提升群眾文化獲得感。

  雲南巡演分別在雲南省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城市曲靖和第一批、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城市昆明、昭通開展群星獎、彩雲獎獲獎作品巡演,使公共文化建設更加深入基層 、深入鄉鎮,讓老百姓真正成為文化發展的受惠者、參與者、推動者。

  截至目前,2017年度群星獎巡演已接近尾聲,而通過文化共享工程、中國文化網絡電視各基層站點、中國文化網絡電視手機APP、微信公眾號、國家數字文化網等一系列網絡平台,群星獎的輻射面正擴散至全國各個角落,成為撬動我國群眾文化事業發展的有力支點。

 

  (轉載自《中國文化報》,記者趙若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