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廣東
廣東
廣東:公共文化+旅游 “詩和遠方”更美好
發布時間:2023-08-16 09:02 來源:中國旅游報 編輯:周祎
信息來源:中國旅游報 2023-08-16

  在景區裡欣賞交響樂,到最美文化空間游玩打卡,在酒店的粵書吧裡看一本好書……近年來,廣東堅持改革創新、提質增效,深化公共服務領域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如今,越來越多南粵特色、國際水平的地標性文化設施成為主客共享“旅游目的地”,公共文化設施嵌入旅游景區、商圈、鄉村和社區成“文化微地標”,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與旅游服務中心“兩中心融合”發展深入推進,“詩和遠方”更美好,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打卡體驗。

  文化場館成打卡地標

  “不僅能欣賞文化之美,還能體驗建筑之美、園林之美。”這是不少游客參觀廣州市文化館新館後的心聲。

  “十裡紅雲一灣水,八橋畫舫十六亭。”依托壯麗的廣州新城市中軸線和海珠湖水系景觀,廣州市文化館新館富有嶺南生態特色、文化底蘊,成了市民游客心中的“必打卡地標”。

  “今年1月,新館開館試運行。截至6月30日,全館開展文化惠民活動1043場次,累計接待市民游客約44.3萬人次。”廣州市文化館黨支部書記牟遼川介紹,今年4月底,廣州市文化館發布了《廣州市文化館高品質發展規劃(2023—2025年)》,其中,包括了文旅深度融合行動計劃。“目前,新館正在爭創4A級旅游景區。下一步,我們還將聯合海珠湖公園、海珠濕地,積極推動文化+生態+旅游深度融合、品質發展。新館也會積極參與城市文旅項目服務,加強跨行業文旅合作。”

  站在廣州市荔灣區白鵝潭畔仰望,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廣東美術館依次排列,建筑高度呈30米至80米疊級而上,3個滿載藝術的方形寶盒層疊鑄就時代文化巨輪,以騰躍飛揚的形態塑造了濱水開放的大型公共空間,風採煞是迷人。由三館共同構成的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預計於今年下半年竣工,讓市民游客滿懷期待。

  “近年來,廣東聚力打造了一批體現廣東特色、具有國際水平的地標性文化設施。”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70多個重點文化設施項目建設正在推進。其中,廣州市文化館新館、中山紀念圖書館已經落成開放,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廣東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州市美術館新館已完成主體建設,廣東粵劇藝術中心、廣東人民藝術中心、深圳歌劇院、湛江文化中心等重大文化設施正在積極推動。未來,這些文化場所都有望成為城市旅游的重要打卡地。

  文化設施進旅游景區

  打造粵書吧、粵文坊等文化“微地標”,建成深圳市鹽田區智慧書房、佛山讀書驛站等新型城鄉公共文化空間……近年來,廣東注重細抓文化“微地標”建設,推動公共文化設施嵌入旅游景區,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共服務的新期待。

  行走在深圳市鹽田區的山海之間,造型似古堡的中英街圖書館、與大梅沙水上運動中心風格協調的聽海圖書館、如海上守望者的燈塔圖書館等10座造型別致的智慧書房,猶如鑲嵌在鹽田青山碧海間的一顆顆明珠。

  “我們把智慧書房有機嵌入深圳八景,形成游、學一體的鹽田式文化和旅游協同高質量發展新路徑。”深圳市鹽田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局長彭潔介紹,鹽田正積極探索超大城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鹽田實踐”,因地制宜在旅游景區、濱海棧道、沙灘河岸、公園綠地等建設10家智慧書房,汲取鹽田區“海、港、城、街”地域特色,打造具有城市美學的文化地標。

  去年年底,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2022年廣東省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案例。這些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外觀布局設計優美、服務理念創新,集休閑閱讀、藝術活動、文化沙龍、創意生活、輕食餐飲等功能於一體,吸引了眾多市民游客參觀游覽。

  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全省共建成新型閱讀空間2000多家,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布局,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下一步,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將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建設運營,創新文旅資源供給與服務方式。

  “兩中心融合”賦能鄉村振興

  2020年起,廣東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與旅游服務中心融合發展(以下簡稱“兩中心融合”)試點工作,以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文化振興。目前,全省已完成334個村級文化和旅游服務中心融合試點建設。

  “‘兩中心融合’在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助力鄉村振興、促進基層公共服務體系功能服務提質增效方面,進行了有溫度、接地氣的創新與嘗試。”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試點工作中,廣東各地將“兩中心融合”選點於交通相對便利、人流量較大、較為顯著的位置,通過設施、功能、服務和人員的完善與整合,優先利用村祠堂、村史館、文化旅游景點等人流集聚區域建設。一方面,可以將其建設成為小型的交通集散和咨詢中心,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公共交通和信息咨詢服務﹔另一方面,可以以社會化參與的方式賦予中心旅游屬性,在提升鄉村旅游人氣的同時,增加信息咨詢、民俗民風展示、土特產銷售、民宿和餐飲預訂等文化旅游服務功能。

  佛山市在“兩中心融合”建設中,因材施策,將水鄉文化、祠堂文化、粵劇文化等資源優勢轉化為試點建設特色化品牌,形成了“一中心一特點”的發展局面。如禪城區南風古灶試點充分整合景區內文化創意類、非遺類工作室及培訓機構,開展具有“陶文化+嶺南文化+非遺”特色的小型公益活動,將文化傳承融入百姓生活之中。

  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村則依托南社明清古村落4A級旅游景區,以嶺南風格為主,將古色古香的腰檐、窗花、牆面融入中心建設,充分展示古村落風景區獨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兩中心融合”試點建設,是廣東依托現有龐大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融入旅游公共服務功能的創新嘗試。此項工作一開始便與文旅賦能鄉村振興實現了有機銜接。相信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全面推進、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兩中心融合”建設工作必將大有可為。(陳熠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