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山東
山東
濟寧:運河盛景
發布時間:2023-07-26 09:05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周祎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7-26

  季夏萬物繁茂。在濟寧學院附屬中學院內,青華洞前,一排修竹拔節向上,微風吹過,綠影婆娑。推開暗紅色的大門,一座碑亭和石刻映入眼帘,斑駁的碑刻上寫道:“欽命總督河道提督軍務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之錫熏沐拜撰”等,佐證了河道總督衙門在濟寧的史實。

  拂開石碑塵埃,追尋歷史脈絡,濟寧因濟水得名,因運河而興,如今又綻放出新時代的閃耀光彩。

  拾級而上,登上詩仙李白吟詩暢飲的太白樓,向南望去,古運河潺潺流淌著。兩岸建筑,遠處充滿滄桑的東大寺、人流不息的竹竿巷,透露著古運河往日的印跡。太白樓西南角,玉堂醬園門庭若市,“京省馳名 味壓江南”的牌匾格外顯眼,清朝慈禧太後品嘗玉堂醬菜的故事廣為流傳。一碟醬菜一碗粥,是濟寧人早餐的絕配。亦甜亦咸,此種飲食是南北文化交融的縮影。

  京杭運河貫穿濟寧全境後,濟寧成為南北交通的重要驛站。濟寧段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船隻絡繹不絕,晝夜不息,商賈、士子、民夫會聚於此,帶來經濟的繁榮,促進了南北文化的交融。

  濟寧外來商賈有上萬家,南方物資中轉北上,北方貨物集聚南下,運河兩岸白帆飄揚,“百貨聚處,客商往來,南北通衢,不分晝夜”。

  因濟寧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的繁榮,元、明、清三朝運河最高漕運督理的行政機構與軍事機構均設立在濟寧,濟寧有“七十二衙門”之稱。明代名臣潘季馴和清代名臣林則徐都曾在河道總督衙任職。翻開大運河悠久厚重的書卷,濟寧正式設立治運司運最高行政機構的時長達619年,即便從明代設置河道總督衙門算起,也長達491年,濟寧古運河繁榮程度可見一斑。濟寧運河文化研究會會長杜慶生說:“河道總督衙門是中國運河之都的根本標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

  華燈初上,燈火闌珊。古運河上槳聲燈影,游人如織。運河南岸,運河記憶街區內,非遺展示、運河美食、風俗展演成為眾多游客的網紅打卡地。

  任城區持續打造“運河記憶”項目。古運河沿岸文化資源豐富,涵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大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太白樓、天井閘,以及老運河原生古跡、古街、古樹等,總面積約11平方公裡、水域面積約3.2公頃。

  “運河記憶”項目旨在實施一批有任城印跡、歷史記憶、時尚元素的文旅項目,形成“一河兩岸、三街六巷、四館五點”的生動景象。通過精心布局和建設,使其成為民俗風情集萃地、特色旅游承載地、城市休閑目的地和展現濟寧“運河之都”的文化會客廳。

  濟寧市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制定了《關於貫徹實施〈山東省大運河遺產濟寧段保護管理辦法〉的實施意見》《大運河山東省濟寧段遺產保護規劃》《濟寧市城區河湖水系綜合整治規劃》等,建設了南旺分水樞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持續推進活態展示工程,對濟寧段古運河河道本體、水工設施以及沿線文物古跡遺存進行全面調查、勘探、拍照、測繪、收集整理,建立完整的歷史檔案資料。清理出分水龍王廟建筑群古遺址7000多平方米、河道六萬平方米。編制《大運河遺產南旺樞紐保護規劃》等五個保護方案和規劃設計。對禹王殿等五個古建筑群進行搶救性維修。投資3000多萬元,建設了佔地5000平方米的大運河南旺樞紐博物館。對運河沿岸的東大寺、崇覺寺鐵塔、太白樓等國家、省、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實施有效保護。

  此外,重點策劃了“運河記憶”主題街區,整合竹竿巷百姓人家、玉堂醬園三百年老字號、潘家大樓民國風貌、太白樓吟詩對白、南陽千年古鎮、微山湖運河故道、運河古鎮等資源,打造運河遺產廊道,再現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運河盛景。碧波萬頃、歷史悠久的大運河正譜寫新的篇章。(劉傳伏 王艷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