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山東
山東
濟南釋放文化遺產多重效應
發布時間:2024-04-17 09:17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周祎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4-04-17

  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37處、非遺項目571項……山東省濟南市是齊魯大地文化遺產地圖上的核心地帶。近幾年,濟南市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在文化遺產“活”起來的探索中不斷創新,緊盯本地居民、外地游客的現實需求,構建遺產保護、傳承、發展“三位一體”科學模式,這些寶貴文化遺產不斷滋養著濟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

  外地游客贊不絕口 

  濟南市大明湖景區南岸不遠處,便是濟南府學文廟,其建造歷史可追溯至宋代熙寧年間,歷史上是周邊地區傳承弘揚儒家文化的重要場所。

  4月9日,正值春光爛漫的時節,來自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游客李若昕選擇錯峰出行,帶父母來到濟南府學文廟。“從大明湖散步過來非常近。”李若昕說,讓她印象深刻的是濟南府學文廟非常“年輕化”,周邊有許多簪花小店,“打卡”的年輕人在排隊,景觀內部也有下午茶等新業態。

  2010年開放至今,濟南府學文廟歷經幾次修繕,重現當年風採。濟南市文物保護利用中心主任呂智勇介紹,此處經常舉辦古禮體驗、文廟講堂、經典誦讀等活動,如今年均接待游客近100萬人次,是泉城新的文化地標。

  文化遺產是一座城市的金色名片,生動講述地方歷史,彰顯當地厚重底蘊。濟南市注重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發揮文化遺產作為旅游核心吸引物的潛力,積極釋放文化遺產多重效應。

  近幾年,濟南市四門塔、靈岩寺、九頂塔等大批文物保護單位對外開放,小廣寒電影院舊址、濟南府學文廟等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取得明顯成效,“扁鵲故裡”中醫藥研學之旅等旅游線路廣受認可。

  本地民眾情系鄉愁 

  春節至今,濟南市博物館每日的客流相比去年同期有較大幅度提升。濟南市部分中小學也適應社會發展形勢,定期組織學生到博物館參觀,提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

  通過實施“類博物館”培育計劃,現在濟南市的博物館增至89家,年均舉辦展覽超300場,受益觀眾約300萬人次。博物館正在成為濟南民眾情系鄉愁、傳承文脈的鮮活平台。

  地上的文物,要讓民眾走近、欣賞﹔地下的文物,也要傾盡全力保護好。2020年,《濟南市人民政府關於推進國有建設用地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前置工作的實施意見》在山東省率先出台,嚴格實行“先考古、後出讓”,累計開展考古調查勘探發掘1357項,出土文物6200余件(套),發現了“元代濟南王張榮家族墓”等一批具有重要價值的遺址墓葬。

  同時,濟南市堅持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並重,按照謀劃一批、儲備一批、實施一批的工作思路,分批分類推進文物保護項目。2022年以來,當地組織實施重點文物保護工程50項、革命文物修繕保護工程19項,全市文物保護狀況得到有效改善。

  黨委、政府通盤謀劃 

  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離不開當地黨委、政府堅持貫徹保護理念。

  2020年以來,濟南市牢固樹立保護文化遺產也是政績的理念,科學編制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制定出台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加強文物安全、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等意見方案,初步構建起較為完善的政策規劃體系。

  此外,濟南市啟動黃河流域文物保護利用、齊長城遺址保護利用、考古遺址公園提升建設等工程,推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濟南段)重點項目建設,規劃建設大辛庄考古遺址公園等,均取得實實在在的進展。

  近期,濟南市文化館組織高校專家赴濟南市萊蕪區開展錫雕專題調研。傳承人梯隊如何建設?項目走市場有沒有瓶頸?當前還面臨哪些發展難題?調研組將相關情況記錄下來,留待後期系統分析。

  如今,類似上述調研活動已經成為濟南市推動非遺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常態化舉措。

  “非遺‘活’起來,需要黨委、政府通盤考慮,實現資源聚合。”濟南市文化館黨總支書記、副館長張琳告訴記者,這幾年濟南市在傳承隊伍建設、整體保護水平提升等方面實現跨越式發展。得益於市委、市政府的科學部署,今年濟南市文化館將“務實功、求實效”,推動更多非遺項目走進景區、學校和社區,讓民眾在家門口體驗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