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直屬單位 > 國家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
古籍保護的國圖實踐
發布時間:2019-11-29 08:39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楊倩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9-11-29

  截至目前,全國古籍普查完成總量為270余萬部另1.8萬函,佔預計總量的90%以上,全國已有2760家單位完成古籍普查登記工作﹔通過12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以點帶面重點推進古籍修復工作,古籍修復總量超過330萬葉﹔“中華古籍資源庫”發布資源總量超過3.3萬部1500余萬葉,國家圖書館超過2/3的善本古籍實現在線閱覽……自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以來,尤其是近年來,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積極履行自身職能,協同全國各地古籍保護中心和社會各方力量,在古籍保護、傳承、發展等諸方面取得可喜成果。

  天下書到底有多少,有望給出答案

  從東漢班固撰寫《漢書﹒藝文志》到清朝干隆皇帝下令纂修的《四庫全書總目》,歷代學者都沒能窮盡當時典籍之數。天下書到底有多少?今天,在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工作全面開展的當下,或許有望回答這個對古人來說難以回答的問題。

  “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始於2007年,在其基礎之上,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工作於2012年全面展開。這是全國性的工作,普查單位跨越五湖四海,普查對象遍及各少數民族語言文獻,深入每一級有古籍存藏的基層圖書館。

  這是一項深入人心的工作,從古籍相關領域的資深專家到圖書館日常工作人員,再到眾多普查登記志願者,通過每一頁查驗、每一條著錄,既培養出了一支專業可靠的古籍保護人才隊伍,也將古籍研究的知識和古籍保護的意義傳達給讀者、帶入校園。

  截至目前,全國古籍普查完成總量共270余萬部另1.8萬函,佔預計總量的90%以上﹔2760家單位完成古籍普查登記工作,佔預計單位總數的92%以上﹔“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基本數據庫”累計發布217家單位古籍普查數據772861條7447203冊/件。《中華古籍總目》分省卷的天津卷初稿編纂完成,國圖卷、湖南卷、浙江卷編撰工作陸續開展。

  搜訪珍貴文獻,修復成媒介熱詞

  典籍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國家圖書館秉承百年國圖精神,大力搜訪各類珍貴文獻。黨的十八大以來,僅通過購藏、有償捐贈方式,就征集入藏各類文獻達81546冊件。其中,2015年入藏一件五代後唐天成二年(927年)刻本《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僅比現存於大英圖書館的唐咸通九年刻本《金剛經》晚59年,為國內已知有紀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此外,國圖近年先後購藏的西域文書、西夏文獻、晚清輿圖等不僅十分珍貴罕見,而且內容豐富,對於促進相關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資料價值。

  國圖十分注重加強館藏文獻的原生性保護,先後啟動了西域文書、天祿琳琅、西夏文書等珍貴文獻的修復專項,使館藏文獻保存保護狀況得到很好改善。在修復珍貴文獻之時,國圖注重記錄修復過程以及相關檔案的整理與保存,已編撰出版了西域文書、三件早期佛教文獻等的修復范例,為修復技藝的保存和弘揚作出了貢獻。

  此外,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在組織全國開展古籍保護工作時,還通過12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以點帶面重點推進古籍修復工作,設立山西省國家珍貴古籍、雲南“納格拉洞藏經”、陝西省圖書館《古今圖書集成》等一批大型古籍修復項目,古籍修復總量超過330萬葉。

  在修復的同時,國圖注重轉換思路,善於利用平面媒體、網絡媒體、新媒體等平台開展修復技藝的宣傳,配合央視“焦點訪談”欄目、北京電視台新聞頻道錄制古籍修復相關報道﹔配合網上直播平台開展視頻直播,使古籍修復技藝成為廣受關注的熱點名詞。

  滿足讀者需求,珍貴文獻觸手可及

  保護和利用是古籍保護工作的永恆命題。近年來,國圖依托館藏珍貴文獻的整理出版與數字化,讓束之高閣的古籍走出庫房,成為公眾觸手可及的資源。

  從2016年至今,國家圖書館已影印出版各類古籍文獻15853部1144052拍。諸如館藏樣式雷圖檔、《清人詩文集珍本叢刊》等一大批珍貴文獻“化身千百”,更便捷地為人所用。此前多不為人注意的滿漢合璧古籍、東巴文文獻也陸續納入出版之列。

  國圖不斷滿足新技術條件下讀者的需求,在已開展甲骨世界、碑帖精華、敦煌遺珍、西夏碎金、數字方志等數字化項目的基礎上,啟動開展了普通古籍數字化、甲骨拓片數字化、契約文書的修復與數字化、樣式雷圖檔數字化等項目。

  目前,“中華古籍資源庫”發布資源總量超過3.3萬部1500余萬葉,國圖超過2/3的善本古籍實現了在線閱覽﹔舉辦4次聯合發布活動,促進全國30余家單位發布古籍數字資源超過2.1萬部,截至目前全國已累計發布古籍資源達7.2萬部﹔“海外中華古籍書目數據庫”工作取得豐碩成果,已累計收錄包括美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80余萬條(含子目)書目數據,法國國家圖書館藏5300余件敦煌寫本實現數字化回歸和發布……

  值得一提的是,由文化和旅游部委托國圖組織實施的《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編纂項目,自2016年4月啟動以來已出版圖書20種,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和《貞觀政要》等,今年底將再出版10種,出版總量將達到30種。面對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留下的浩如煙海的經典名著,該項目旨在編纂一套由一流名家編著,具有完整編纂思想,成系列、成體系,思想性、學術性和大眾性相統一的高質量讀本。

  把握歷史和現實的契合點,從典籍中汲取智慧

  多年來,國圖秉承“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初心,創新服務方式,依托豐富館藏資源和講座展覽等品牌活動,積極踐行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傳播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這些活動因把握住了歷史和現實的契合點,使國圖成為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場所。

  國家圖書館依托文津講壇、中國典籍與文化系列講座、國圖公開課等品牌項目,以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特色,邀請京內外知名學者,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互動模式,對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詳細講解。如今,文津講壇每年舉辦講座50場,中國典籍與文化系列講座每年舉辦10多場,均已成為國圖影響較大的文化品牌,每年參與的聽眾近2萬人次,成為北京市民周末文化休閑的重要場所。

  國家典籍博物館自成立以來,一直以打造一座充滿藝術感、富有書卷氣的專業化博物館為目標,開館以來先後舉辦了“民族記憶 精神家園——國家珍貴古籍特展” “曠世宏編 文獻大成——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文獻展”等展覽108場,2014年20多萬人次參觀,到2017年突破百萬人次,截至今年10月底,參觀者累計超過500萬人次。

  不少參觀者表示,以前看文獻展覽隻是了解到這些典籍保存下來很不容易,但看了國圖的展覽不僅能夠欣賞祖先創造的傳世瑰寶,還知道了如今很多治國理政智慧、哲學思想、價值觀念都來源於我們祖先的不斷探索和追求。

  “從《詩經》初現到秦漢飄搖,再到唐之明艷、宋之清麗,每一個形形色色的經典珍藏在心中,歷久彌香。我們在參觀中感受到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沒有文化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而我在這裡看到了希望。”一位讀者參觀展覽“從《詩經》到《紅樓夢》——那些年我們讀過的經典”後說。(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