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2022年聚焦全国两会(文化和旅游)专题_131 > 代表话文旅
代表话文旅
全国人大代表郑晓幸:解决“上热中温下冷”问题
发布时间:2022-03-06 14:52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李晓霞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2-03-06

  面对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发展机遇,进一步推动我国西部地区非遗工作高质量发展有哪些切入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郑晓幸,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加强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建议》,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并得到文化和旅游部办复。今年他关注的重点涉及深化非遗传承人扶持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传承、推动非遗助力残疾人就业创业等多个层面——

郑晓幸

  我的长期聚焦:补齐西部地区非遗短板 关注政策落实

  我国有大量非遗资源分布在西部,巩固全面小康的工作难点在西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在西部,文旅融合发展亮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文旅发展的要点在西部,黄河长江等流域生态保护的源点也在西部。

  经历地震、新冠肺炎疫情等灾难,西部有很多地区在重建中寻求新机,许多群众通过非遗生产性保护摆脱了贫困,对非遗的情感比较特殊。可以说,在我国西部地区,非遗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是实现脱贫致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

  但不得不正视的是,与富集的非遗资源、丰厚的群众基础相比,我国西部地区的非遗保护还存在意识不强和认识程度不足、相关资金支持不足、传承性保护乏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不强、非遗传承及专业人才队伍缺乏、对非遗传承宣传不足和法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面对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这些短板尤其掣肘发展。

  新时代非遗发展,有哪些切入点?经过系统调研,我在2021年提出了六大举措。

  第一,加强非遗知识产权注册管理,鼓励非遗传承人及关联企业注册登记,支持对非遗的衍生性原创及权属保护;第二,构建非遗系统性保护的生态社会圈,整合业务部门、非遗保护协会、非遗传承人、文化创意企业、旅游相关协会及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吸纳更多企事业单位参与,强化社会分工协作;第三,完善非遗保护传承多元资金投入体系,创新开发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第四,深化推进非遗保护机制创新,建立非遗保护激励机制,加快制定传承人培养制度、带徒传艺制度、传承补贴制度,尤其要对濒危重要项目制定传承计划,支持搭建公共平台,整合更优质的非遗学习资源,依托社会媒介创新宣传机制,持续提升非遗人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第五,大力实施非遗保护传承专项行动计划,牢牢守住保护和传承的底线,开展非遗的“专项赋能行动”和“跨界合作专项计划”;第六,强化非遗保护传承的责权保障。

  文化和旅游部办复:体现非遗发展顶层设计完备

  去年9月,我收到了文化和旅游部的建议办复,内容非常详尽,方向非常明确,体现了顶层设计的完备程度。

  在政策保障方面,《关于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意见》《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等文件的出台,明确了“建立东、中、西部地区非遗保护协作机制”“支持包括西部地区在内的黄河流域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弘扬”等实质性举措,特别强化了对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项目支持。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已通过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累计安排299711万元,支持西部地区非遗传承保护,占全国所有地区支持资金的39.93%。

  在强化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促进非遗保护工作和现有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相衔接。同时,在现有法律框架内联合有关部门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帮助学员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在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过程中以及非遗开发利用中,也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机制,维护手工艺人权益。

  在构建非遗系统性保护生态方面,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财政部等全面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充分发挥非遗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能作用。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安排49852万元,支持西部地区对其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西部地区也设立了117个特色鲜明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非遗传播展示方面,在诸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节”“全国非遗曲艺周”“中国非遗博览会”等重大宣传展示活动中,西部地区非遗保护成果得到充分展现,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也取得实质性发展。

  今年上会重点关注:切实解决“冷热不调” 让非遗茁壮成长

  作为文化战线上的老兵、非遗志愿者,见证国家对非遗事业愈加关注,我感到欣慰和自豪。同时,一种忧虑时常萦绕心头,这源于我在文旅领域多年从业的观察:就整体发展而言,各级政府对非遗的重视程度呈现典型的“上热中温下冷”,即国家政策持续发热、省级贯彻中规中矩、基层落地有些冷清。这也是履职十余年来,我始终关注非遗发展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我们看到各地都热衷举办非遗展示展览活动,探索直播互动等新形式,支持衍生品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扩大非遗的社会能见度,改善部分非遗传承人的生活。但要想从根本上实现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发展,就要避免“节会一片热闹,散会一片凄清”,不能只求热热闹闹而不图踏踏实实。对非遗传承人的专项扶持不能少,对光环之外老老实实研习的手艺人不能不重视。

  今年,我依然关注非遗,在十多条建议中,非遗占比最高,涉及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深化非遗传承人扶持机制、推动非遗助力残疾人就业创业等多个层面。此外,我建议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这也是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支持的,希望能从机制入手,以落地为准,破解“冷热不调”的问题,有效缓解基层资金、人员等不足的情况。(王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