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聚焦2023全国两会 > 代表话文旅
代表话文旅
非遗热起来 融入现代生活
发布时间:2023-03-07 18:01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张静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3-03-07
  党的十八大以来,非遗保护事业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新时代,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体现当代价值、涵养文明乡风、凝聚民族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是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使命。
  “建议鼓励社会组织在省会中心城市建设离岸孵化中心。”全国人大代表、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石佳的建议源自于其对非遗在新时代创新性发展的深度思考。
  从零基础起步参与苗绣保护传承,创立企业让苗绣“活起来”,到拥有衣服、鞋子、箱包等300多款产品设计,成绩可圈可点的石佳,坦言自己在发展高速期遇到了瓶颈:“我们的产品品类多却不精,不精则定位不清,长期看来制约了产业发展,更严重的是制约精湛苗绣技艺的发挥空间。”
  石佳认为,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既要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也要有扎实的落地基础,既要注重保护传承,也要强化市场思维,将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资源。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石佳将视线从非遗资源丰厚的乡村延伸至产业模式发达的城市,希望找到一条新路,补齐产业链条。经过调研,石佳发现,部分社会组织拥有足量优质的会员企业,覆盖顶层规划、产品设计、包装推广、消费购买多个领域,拥有迅速聚合资源、对接渠道的实践经验。“如果这样的社会组织能在中心城市等资源富集地带,建立离岸孵化中心,就能让高水平团队与专业服务真正下沉到乡村,补齐区县一级在电商、设计、包装、营销、物流、检测等方面的短板,帮助建立非遗品牌,打通市场前、中、后端,让非遗传承人、职业院校、非遗工坊、文创企业融入生态,获得正向收益。”石佳说。
  “当非遗成为人们宝贵记忆的必备要素,那便是真正融入生活,实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石佳介绍,目前企业不仅带领绣娘居家就业,还召集乡亲们建成1806亩茶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让当地村民有了多份收入,能安安心心建设家乡。
  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以来,国家级非遗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每年参会都随身带着建水紫陶器具,有合适机会就为大家做演示,现场实践“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今年,她计划做一个开箱仪式,展示新作品,也将背后的传承人实践成果介绍出来。
  非遗工作的核心是人才,制约非遗保护传承的关键问题是后继乏人。这些年,田静在人才培养上下的功夫不比钻研技艺少。“这几年国家政策好,喜爱非遗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但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去哪儿学,不了解非遗是可以作为终生志业的。”田静说,为非遗活态传承引入新鲜血液,是她持续将非遗讲座、技艺研修办进学校、社区、乡村、企业的重要原因。
  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使命出发,呼吁扩大非遗传承人群,田静的提案早已化入行动。十余年间,田静一直通过传承实践,扩大人群覆盖。除了深入乡村,培训农村青年,为乡村振兴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田静还启动开展了“小小传承人孝亲课堂”项目,通过紫陶技艺与二十四节气、孝亲文化的结合,将亲人、亲自然、亲乡土的理念融入学校教育,让孩子们从小熟知非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她看来,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承人培养,更应强调原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统筹学校、非遗工坊、非遗传习中心等各方力量。
  据统计,目前从事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传承及周边产业的手艺人已达5万人。田静进一步提出,更加重视和压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授徒、传艺的责任,积极探索学徒制传承人培养模式,从明确任务、加强评估、提供扶持等方面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推进非遗关键技能和绝招绝技的传承,提高传承效果。(王彬 张影 刘源隆 王添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