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聚焦2023全国两会 > 委员谈文旅
委员谈文旅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遗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田静:加强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人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3-03-14 21:16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张静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3-03-1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推动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非遗传承的核心是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传统技艺类非遗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其文化内涵和技艺价值通过生产工艺环节来体现。因此,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培养模式,要更强调在生产环境中实现,需要进一步统筹学校教育、非遗传习中心(工坊)实践等方面的力量,让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更好地以“活态”进行传承。因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制定更加精准的培养目标和计划。非遗保护传承不能完全走市场化的道路,必须由政府部门积极参与,对不同的非遗项目分类施策开展保护传承。特别是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其文化价值的核心在于技艺,不同项目的技艺要求有很大差别,在传承人的培养上也有很大差别,这就需要主管部门制定更加精准的非遗传承保护措施,重点是制定更加精准的非遗传承人培养目标和计划,有的项目可通过市场化的规律,由相关企业和工坊以“生产性”方式进行传承保护;有的项目可通过职业院校进行大规模的系统培养;有的项目因缺乏市场需求而濒于消失,则需要对传承人开展“抢救性”培养,应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或补助,保证非遗项目能高质量地传承。
  加强代表性传承人的学徒制培养模式探索。要更加重视和压实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授徒、传艺的责任,积极探索学徒制传承人培养模式,完善相关工作机制。
  探索“以奖代补”鼓励传承人培养。鼓励非遗传习中心、非遗工坊在传承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建议设置专项奖金,对在乡村振兴中积极培养传承人、输送就业人群作出贡献的传统技艺类非遗工坊、非遗传习中心及个人进行奖励,形成培养非遗传承人的良好环境。(党云峰、张妮统筹,张莹莹、张影、王彬、黄国勇、于帆、王伟杰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