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新闻聚焦
新闻聚焦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别策划:聚英才活力传承,凝众志昂扬前行
发布时间:2018-06-22 09:26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马思伟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8-06-22

  6月1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艺术司及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承办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场活动——全国非遗曲艺周在天津圆满落幕。

  一周的时间里,举行了1次曲艺专题展览、2场专家讲座、3场保护座谈会、20场驻场演出、110余场社区演出及非遗活动,汇集了全部127个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93个项目保护单位、900余名演出人员,有2万余名群众现场观看了演出,通过电视和网络直播平台观看活动的人数突破2亿。 一组组闪光的数字,有力地诠释了此次活动的空前盛况和非凡意义。 此次全国非遗曲艺周活动是全国曲艺工作者的一次大会师,是继195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以来,对曲艺艺术的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检阅。尽管一周的时间飞驰而过,但全国非遗曲艺周活动的落幕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标志着曲艺类非遗保护工作在新时期的再次扬帆起航。
  盛况空前,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
  60年前,来自全国27个省区市及部队的431名曲艺艺人和观摩人员集聚北京,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那一次大会让许多来自民间的曲艺艺人在艺术上被认可,并广受群众的欢迎。
  
年近八旬的魏文亮与王佩元合作了一段传统相声经典《戏剧与方言》。卢旭 摄

  60年来,曲艺保护有了长足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公布了各自的曲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了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各级财政也投入了不少的专项保护经费。
  这一次,全国各地的曲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曲艺之乡”天津集体亮相,再次掀起了曲艺演出、创作、研究的热潮。这次曲艺界的“大聚会”全面系统地展示了10多年来我国曲艺类非遗的保护成果,总结交流了近年来曲艺类非遗的传承发展经验,有力地推进了传承保护成果的全民共享。全国非遗曲艺周活动得到了业界专家、传承人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其产生的积极效应和影响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不断释放。
  “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是从我国自启动非遗保护工作以来,对曲艺保护工作进行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检阅,也是有史以来全国范围参与项目最多最全的一次曲艺展演,对于了解掌握曲艺类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保护传承现状、研究探讨新时期曲艺保护和振兴的有益模式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说。
  “这次全国非遗曲艺周活动可以说是群星闪烁、繁花似锦,它让我见识了一些以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曲艺形式,比如青海的西宁贤孝、浙江的杭州摊簧,作为曲艺人这算是给我补了关于曲艺知识的重要一课。”北京评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田连元说,将如此多的曲艺曲种聚集在一起进行演出,对于推进曲艺的繁荣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极大地增强了广大曲艺人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师徒同台,全面展示曲艺传承风采
  “再来一个!”“再来一个!”节目表演完,演员多次谢幕,观众仍用热情的掌声和叫好声发出邀请,演员不得不重新上台加演一段。在全国非遗曲艺周期间,演员返场表演的情况经常发生。对于年事已高、久不登台的曲艺名家重返舞台,观众用热烈的掌声表达着对老艺术家的喜爱和思念;对于初露头角的曲艺新秀亮相献艺,观众同样报以连连叫好声,给予青年演员最大的鼓励。
  开幕演出,92岁高龄的天津时调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毓宝与徒弟刘迎、刘渤扬同台表演《军民鱼水情》,王毓宝的风采不减当年。在驻场演出时,70岁的京韵大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春爱携弟子韩奇雅演唱《丑末寅初》,二人各有特色,唱出了不同的韵味……全国非遗曲艺周创造了许多难能可贵的机会,不仅是让老艺术家重新登台,而且大多是师徒同台,发挥了演出传帮带的积极作用。
  在进社区演出时,达斡尔族乌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陶贵水为社区群众这样讲述:“这次表演的《祖国颂》是已故的达斡尔族民间艺人色热老先生在30年前第一次坐火车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来到北京后根据自己的见闻感受而创作的一个作品。该作品曾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对外播出过。参加这次活动也给了我沿着老人的足迹继续前行的机会。”
  许多青年演员和业余爱好者也通过全国非遗曲艺周的活动得以拜见老前辈。舞台上观众为老艺术家献上鲜花,舞台下代表性传承人与曲艺迷热情相拥,一个个温馨的画面和令人难忘的瞬间定格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返本开新,业界共谋曲艺振兴之路
  此次的全国非遗曲艺周是曲艺界学习交流、切磋经验的大研讨。艺术家、曲艺保护工作者怀着虚心的学习精神展开充分交流,深入基层进行采风调研,齐聚一堂就曲艺保护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如何营造更好的曲艺保护生态、推动曲艺保护的科学发展、提升曲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重大问题。
  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李晖感慨,此次活动带给曲艺保护工作者许多启示和思考:“传承人和曲艺保护工作者承担着曲艺保护的主体责任,应该以这次活动为新的起点,做到与时俱进,让这样的曲艺生态恒温化、常态化,让曲艺更好地走进现代社会、融入现代生活。要坚持‘技艺’和‘记忆’保护并重,既要促进传承人进行活态传承,也要以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抢救性记录。还要坚持‘传人’和‘观众’培养并重,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培育,要让年轻观众成为非遗保护的有生力量。”
  天津市文广局非遗保护处副主任科员李增元说:“通过这次广泛的交流,我们发现曲艺传承人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需求迫切,对于开展专业化的曲艺培训意愿强烈。在全国非遗曲艺周期间,京津冀非遗曲艺人才培训基地在天津成立,未来我们将不断探索曲艺人才的培养方式,制定曲艺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人才系统培训工程。”
  “北京评书之所以能够自秦汉一直传承至今,不是因为它的形式一直没改,而是在于它的内容不断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代代的说书人不断地修正、改变、完善着评书的内容,才使得它能够更好地服务群众。在新时期,我们曲艺人应该在认真做好传承的同时,还要让我们的曲艺表演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田连元希望这样的曲艺会演活动能够常办、多办。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司长陈通表示:“曲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做好曲艺保护传承发展的根本遵循。未来我们将从保护机制上进行深入探索,进一步加大曲艺保护的财政支持力度,拓展试点曲艺类非遗传承人群的培养机制,支持区域性的曲艺类会演活动,推动曲艺的社会普及工作,开展曲艺保护的动态评估工作等,有效推进曲艺保护工作在新时期取得新突破。”

  6月8日,全国非遗曲艺周开幕现场,苏州评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金丽生为观众演唱长篇弹词《杨乃武》选曲《三大宪大堂翻案》。卢旭 摄

  6月10日,参加全国非遗曲艺周曲艺进社区展演的艺术小分队来到天津市东丽区华明街道文化中心,为群众送上精彩的表演。卢旭 摄

  6月12日,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在全国非遗曲艺周专家座谈会上发言。卢旭 摄

  6月9日至13日,为迎接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主办,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全国非遗曲艺项目保护成果图文展在天津美术馆举办。卢旭 摄

  推动曲艺活态传承的有力举措
  —— 写在全国非遗曲艺周结束之际
中国文化报评论员
  由文化和旅游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于6月8日至14日在天津联合主办的全国非遗曲艺周已圆满结束。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此次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第一次将全国范围由国务院公布的迄今4批127个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及所包含的134个曲艺品种汇集起来进行展演,堪称有史以来我国曲艺界参与曲种数量最多的一次专业聚会。来自全国各地193个国家级曲艺类非遗保护单位的各级传承人、保护工作者和专家学者齐聚津门,共襄盛举,通过7天20多台分类专业观摩和60多台170多个节目的下基层惠民巡演,以及4个展览研讨和交流座谈,赋予此次活动以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既是艺术的展示,又是学术的交流;既是工作的检阅,又是成果的共享;是近年曲艺类非遗保护工作面向社会和民众的一次集中汇报,更是进一步推动曲艺活态传承的有力举措。其对于激发曲艺传承人的文化自信心和艺术自豪感,激扬形成曲艺保护的良好社会环境及舆论氛围,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不但盛况空前,而且意义非凡!
  自从全面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10多年来,国家层面对于曲艺的传承保护,投入逐年增加。中央财政投入各地曲艺保护经费近4亿元。地方各级政府也都公布了各自的曲艺保护项目,认定了相应的代表性传承人,投入了不少的专项资金。全国范围的曲艺保护工作,因此得以全面加强和整体提升。其他相关的政策措施包括代表性传承人的遴选认定频率与公布扶持力度,也在进一步强化和加大。曲艺传承的整体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作为演员以本色身份采用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门类,曲艺的艺术存在样态及其价值体现,就是通过从业人员不断推出优秀节目的创作和表演活动,持续服务于广大民众的日常娱乐和精神审美。这使曲艺的传承与保护,必须要以“演出”的方式“活”在观众与听众中间;也使得对于曲艺的传承与保护,必然要以人为核心加以体现。在此次全国非遗曲艺周的参演者中,既有92岁高龄的天津时调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毓宝,也有年仅5岁的陕北道情幼儿爱好者,老中青少四代传承人同台献艺、争辉竞技,可谓传承有序;但也必须看到,观演的观众却多属老人,非常值得重视和警醒。这使对于曲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不能仅止于聚焦保护的对象即曲艺本身,也要兼顾生存的土壤包括培育青年观众。
  同时也要看到,曲艺的节目创演总体上还比较低迷,其中的曲本创作尤其较为滞后。这使得一些曲艺节目的成色特别是思想内容,较难满足观众高水平的欣赏需求。此次全国非遗曲艺周最受欢迎的节目主要还是一些传统经典的事实说明,新创节目的不足和表演新秀的难见,是曲艺发展的主要短板;曲本创作的乏力和优秀新人的培养,成为扭转发展颓势的关键。而坚守曲艺本体、保持曲种特色,是传承发展曲艺的核心。强化方言基础,张扬“说唱”特质,突出伴奏特点,讲求舞台美化,通过追求理论自觉来坚定文化自信,是繁荣发展曲艺的基础与前提。 全国非遗曲艺周的巨大成功启示我们:曲艺的魅力是独特和无限的,对于曲艺魅力的发掘和张扬,需要通过今后的传承保护工作不断延续和加强。只要我们立足现实、放眼未来,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在科学认知和专业把握上狠下功夫,在传承保护的各种措施上狠抓落实,在完善曲艺的内部伦理即优化业态上统筹协调,在营造适宜曲艺生存发展的社会生态即创造提供客观条件上更多着力,曲艺的传承保护工作一定会上新台阶,创造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