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以下简称“艺研院”)院长、党委书记韩子勇同志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围绕非遗保护工作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这一课题开展调研,院党委纪检监察办公室、院办公室、人事处等部门负责人陪同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罗薇及本部门工作人员共13人参加调研座谈。
罗薇介绍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内设各机构负责人简要介绍了所负责的具体工作。
韩子勇指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经中央编办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机构,承担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具体工作。真正承担起中央编办赋予我们的任务,还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切实发挥国家级非遗保护中心组织协调的作用。非遗保护工作不仅仅是发表理论文章、出版专业书籍,更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以前由艺研院承担的工作一部分由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来做,一部分由中国民俗学会来做,要从中心自身找原因,服从服务于文旅部对非遗工作的领导,多争取上级支持。作为最早建立的非遗保护机构,对《公约》研究不够,舍“道”而重“技”,是一个突出问题。要借鉴中国民俗学会的工作模式,增强战略眼光,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始终把中编办赋予我们的职责细化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结合部党组新批复的艺研院新“三定”方案,定好标准规则,担起组织者、协调者的担子,做好组织方案,精心组织调研,把专家组织起来,发挥更大作用。
二是要创新工作方法,推动职能转型升级。按照新“三定”方案,部里成立非遗司后,要思考转型,虽然过去做出很大成绩,不能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艺研院各研究所都具有非遗保护和研究职能,要打通与各研究所的关系,举全院之力做好非遗保护工作,使非遗保护中心成为专业化的统筹协调机构、国家级的数字化非遗信息库。要关注有关非遗各学科、各门类深层次的问题,成为一个有思想和采集思想的机构,成为部领导、非遗司、非遗机构的参谋部,改变别人认为艺研院是培训机构、承办展览机构的看法。用好我们掌握的资源,搞一套制度程序办法,从程序、方法、组织流程上细化非遗保护工作,既不能有行政化思维,也不能陷入具体事务中。要对某一类工作有判断和规划,梳理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措施建议等,规划组织对非遗保护的研究,成为有效的组织者、制度的咨询者、方法手段的研究者。
三是合理设置岗位,组织做好各项非遗具体工作。思考设置非遗保护专员岗位等措施,不断强化专业组织能力,建立健全引人用人机制,把精通专业、年轻有为、踏实肯干,外语能力强、熟悉相关政策程序的业内人士吸引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集中专业的人做好专业的事。建立非遗保护专家库,公开推荐招录有影响力的专家入库,研究制订科学有效的工作和运行机制,切实把专家组织起来。突出抓好理论研究工作,无论是非遗保护的政策问题、理论问题、实践问题,还是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隐忧问题,都组织专家研讨,做好信息研判,从各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对于聘请的专家,要加强工作的宏观指导,而不能听之任之。
四是要始终占领非遗保护工作信息数据的制高点。非遗保护中心与艺研院合二为一,具有很强的战略地位,要树立非遗保护大格局战略,把非遗保护纳入全院工作,建立主动协调机制,用好我院资源,把各所的成果、资源集中起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覆盖面更广。要振作精神,适当做减法,把工作做精做细做高端,分析形势、搞准定位、集中火力、抓好落实。信息中心要站立信息制高点,抓住数字化浪潮就能赢利未来。认真梳理信息收集的通道、方法、模式,把它都利用起来,建立和发布非遗保护项目信息搜集标准,把信息化的平台做大做强,扩大影响力,让大家都愿意把资源上传到艺研院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