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研究丛书系列之一《兰韵“传”馨:纪念昆剧传字辈从艺百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以下简称“《兰韵‘传’馨》”)。该书由夏萍主编,杨子担任执行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21年是昆剧传字辈从艺一百周年,也是昆曲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周年。为纪念昆剧传字辈艺术家从艺百年,总结传字辈艺术家的经验与成就,探讨21世纪昆剧艺术发展的路径和方法,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于2021年7月16日-18日在上海举办“纪念昆剧传字辈从艺百年学术研讨会”,国内四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集中讨论传习所创办缘起、艺术传承、演员发展与历史功绩评价等诸多方面的议题。
《兰韵“传”馨》一书收录了研讨会34篇论文,合计49万余字,分为“传字辈昆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昆剧传习所创立之辩”、“传字辈昆剧表演艺术与传播”、“传字辈昆剧艺术家的历史经验与成就”等四个板块,“传字辈昆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对传字辈艺术的盛衰、传承以及生存发展进行了充分讨论,提出“衰而未亡”的昆剧艺术,在当下作为“非遗”保护的最重要的原则是“活态传承”。保护、传承和再创造是一个统一的辩证关系,也是昆曲存在与生存的根本之道,强调在昆曲百年传承的过程中,上海这座现代城市具有极为突出与关键性的作用,上海曲家、上海市场、上海传承人与传字辈舞台演出、技艺发展有着深厚的联系。“昆剧传习所创立之辩”在“穆藕初发起说”和“十二董事创立说”之外,诸多学者对昆剧传习所的创立进行了颇具创见的重新表述。“传字辈昆剧表演艺术与传播”阐述传字辈表演艺术、中国昆曲话语权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系统分析传字辈表演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并以青春版《牡丹亭》的巡演、电影《十五贯》的传播、昆剧《挡马》的创排为个案,分析昆剧传字辈的艺术对此后昆曲的运作及审美方式的影响,以1936年德译本《牡丹亭》为个案,探讨彼时“中戏德演”为当下中国戏曲“走出去”且“留得下”提供的启示与意义。“传字辈昆剧艺术家的历史经验与成就”从不同视角总结、分析传字辈艺术家在推动昆曲艺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贡献,带来新思考和新视野。
《兰韵“传”馨》作为研讨会论文的集结,不仅是对昆剧老一辈艺术家的回顾和缅怀,也为昆曲艺术的传承发展留下一笔不可多得的艺术财富。挖掘传统,创新发展,是艺术工作者和研究学者共同的使命,也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要务。《兰韵“传”馨》在现有研究积累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展现新视角,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希冀对昆剧艺术在当下的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发挥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供稿单位:上海艺术研究中心 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