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和旅游科研工作成果专栏 > 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成果
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成果
文旅大模型及数据智能服务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简介
发布时间:2025-10-16 10:42 来源: 编辑:科技教育司
信息来源: 2025-10-16

  一、基本信息

  (一)名称:旅大模型及数据智能服务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

  通信地址与邮编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29号,100032

  (三)依托单位: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四)共建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旅数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南京途牛科技有限公司

  (五)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副主任:

  主任:徐海勇(中心主任)

  副主任:盛浩、王其辉、董全权

  (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

  主任委员:陈国

  副主任委员:孙学军、邓宁

  )联系人:边霄翔

  办公电话:13811434989

  电子邮箱:bianxiaoxiang@chinamobile.com

  二、技术创新中心概况

  文旅大模型及数据智能服务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于2025年7月由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筹建,依托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建设。中心以“数智能力供给者、创新服务打造者、产业升级驱动者”为定位,致力于解决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规模化、显性化应用及文旅行业数据资产可信流通等行业关键问题。通过开展文旅行业多模态大模型及智能体服务、文旅数据资产可信流通等研究方向的技术创新和工程化应用,推出一揽子“AI+”数智文旅解决方案,助力文旅产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发展目标: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合力解决大模型等数智技术行业化应用及工程化、产业化落地问题,构建行业数据资产可信流通体系,为文旅产业数智化转型以及创新业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技术、新动能。

  依托单位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行出资人职责,于2000年成立的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骨干企业,是按照国家电信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以通信及数智化服务为主营业务定位的中央科技型企业,服务超10亿移动用户。中国移动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主力军,始终贯彻落实国家要求,扎实推进数智化转型,其自主研发的九天人工智能大模型已覆盖27个领域近千项应用,显著提升行业智能化水平。

  共建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于1952年,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国家“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以航空航天为特色,工、理、管、文、法、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形成了空天信融合的特色学科体系,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第五轮学科评估A+)、先进制造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建校七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领军人才,是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代表。

  共建单位中旅数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是中国旅游集团推进科技创新,打造文旅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的唯一平台。经营范围聚焦文旅行业数字化转型与科技创新,通过构建旅游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格局,助力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致力成为国内领先的旅游数字科技服务商和央企一流的数智科技公司,努力打造国内领先的旅游数字科技生态圈。

  共建单位南京途牛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2月,拥有近18年旅游服务经验和8400多万会员,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数字化旅游服务商,为旅游上下游产业链提供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以数字化科技和新型营销模式进行赋能。

  组织架构方面设主任1名、副主任3名,同时组建专家委员会、秘书处以及数智创新、应用方案、科研攻关、平台推广4个工作组,建设完善的组织架构体系,构建具备创新技术能力以及生态影响力的行业人才队伍。

  三、研究方向与内容

  (一)方向1:文旅行业多模态大模型及智能体服务

  内容:开发 “AI+” 数智文旅创新应用,针对行业 AI 赋能场景有限、规模化应用不足的问题,构建面向文旅机构的工具类服务和个人用户的场景化应用,形成覆盖全旅程业务、文化宣传等领域的 SaaS 服务体系,同时面向入境外国游客打造具备多语言交互、智能导览等能力的智能服务产品,解决传统服务痛点;开发场景化文旅智能体服务,提升智能体响应与执行能力;构建文旅服务多模态大模型,建设文旅出行大模型和文旅智游大模型,为智能体服务及创新应用提供大模型能力支持,助力智慧文旅管理、数智化服务等场景需求。

  (二)方向2:文旅数据资产可信流通

  内容:建设文旅行业高质量数据集,构建面向客流预测等场景的人时空出行专识数据集,实现从物理轨迹到行为轨迹的跃迁,同时打造涵盖多场景知识数据的文旅行业通识数据集及全国文旅知识图谱,为多模态文旅大模型提供数据支撑;建设文旅行业数据要素可信流通体系,融合隐私计算等技术,打通数据壁垒,构建个人文旅可信数字资产体系。同时拉通产业链供需关系,解决权属、互认及价值转化问题;建设面向文旅行业的数智服务开放门户,包括权威信息发布中枢、开放能力中台及可信数据流通基础设施,驱动产业智能化升级。

  四、研究队伍

  (一)总体情况

  中国移动集团数智化部下设文旅部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中心建设运营、日常管理、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及生态合作等工作。中心设主任1名,副主任3名,由中国移动及各共建单位委派专人组建中心团队。专家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2名、专家委员11名,负责指导中心战略规划、成果转化等工作。

  (二)主任、副主任简介

  主任:徐海勇,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集团数智化部党委书记、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通信系统、信息技术领域相关工作,聚焦云计算基础设施、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智化支撑系统的建设和产品创新工作,荣获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电子学会科技进步奖、中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奖等。发表论文10余篇,获授权专利20余件。

  副主任:盛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时空大数据分析及智慧城市应用技术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面向城市服务的数字资源集成技术示范验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类人视觉的开放学习理论与方法”等项目。

  副主任:王其辉,中旅数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公司董事、总经理、党总支书记。

  副主任:董全权,南京途牛科技有限公司政企和金融事业部总经理。扎根文旅行业十多年,拥有丰富的政府事务、企业合作、市场营销经验。

  (三)专家委员会委员简介

  主任委员:陈国,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集团数智化部副总经理,致力于中国移动“5G连接+算力网络+智慧中台能力”的新型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曾获2010年荣获全国通信行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奖励。

  副主任委员:孙学军,中国移动集团政企事业部农业文宣行业服务部资深专家,高级工程师。致力于研究文旅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在政府监管、智慧景区、数字文博、数智文娱领域,带领团队发挥中国移动技术优势,推动文旅行业新质生产力快速培育,全面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副主任委员:邓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数字文旅研究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通讯评审专家,国际旅游顶刊JTR审稿编委。主要研究方向:数字文旅、目的地数字营销、旅游大数据、UGC可视化素材挖掘。

  委员:

  尚晶,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集团数智化部大数据首席架构师,技术创新学部主任。

  李琳,中国移动咪咕公司技术管理部总经理,北京研究院院长。

  梁正,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党安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

  孙磊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博导。

  诸彤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

  杨红,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吕文静,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深圳数字文化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副教授。

  邢剑华,山西大学旅游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

  赫玉玮,天津商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导。

  五、机构设置与职能

  技术创新中心采用“决策-执行”双层治理架构,顶层设立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及秘书处作为核心管理机构,下设4个工作组协同执行。

  管理委员会是中心的最高决策机构,承担中心战略决策职能。负责审议中心战略定位、研究方向、发展规划;审批年度预算方案、重大资源配置及考核评估体系;决策涉及中心发展的其他重大事项。

  专家委员会是中心咨询机构,由高校、企业、研究机构及行业内专家组成。负责对战略规划、技术发展、成果转化提供指导与咨询。

  秘书处是中心的日常管理机构,由参建单位委派相关负责领导组成,统筹推进中心建设规划的实施落地。

  数智创新工作组负责制定中心整体的研发和产品规划并组织推进实施,负责能力集成及平台化产品研发工作。

  应用方案工作组负责打造行业解决方案及场景化智能应用,支撑中心成果产业化落地,承担解决方案的交付实施与运维。

  科研攻关工作组负责关键技术突破、重大难题攻关以及跟踪前沿趋势,开展技术预研与创新成果储备。

  行业推广工作组负责制定中心品牌战略与市场推广计划,推进品牌宣传、市场推广、生态拓展等市场服务工作。

  六、支撑与保障条件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在集团数智化部下设立文旅部技术创新中心进行独立管理运行,投入专职研发、运营推广等人员27人;在场地方面,于北京市中国移动国际信息港3期划拨500㎡场地,用于建设办公区、成果展示区和会议区,并提供配套的办公设备、云资源和算力资源,保障中心运转;在技术研发方面,提供九天众擎平台、数字可信开放平台、高质量数据供给平台、磐智MaaS平台等基础开发平台,同时提供配套的云资源、算力资源等;在经费方面,首年提供约2000万元建设资金,包括人员、设备、研发、运营等费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在杭州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划拨380㎡场地,用于技术研发与成果展示。筹建期内计划投入360万,保障人员、设备、场地等支撑。同时提供全国产弹性算力支持,具备百台千卡的算力规模,支撑创新中心开展算力研究。发挥科技创新能力和交叉科研优势,攻克关键技术瓶颈。

  中旅数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将在深圳地区提供联合办公区域,满足项目团队集中办公及协同开发的场地需求。筹建期内拟投入人员和项目成本280万元,保障平台建设、模型训练、产品开发及测试等工作。

  南京途牛科技有限公司预计在筹建期投入110万元,通过营销活动、自有平台宣发、生态合作等方式,用于中心业务推广、渠道拓展和媒体宣传工作。

  (依托单位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