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酝慧(左)在恭王府给同学们做讲解
中国文化报实习记者郑苒 摄
中国文化报记者宋佳烜 实习记者郑苒报道:7月21日,由文化部港澳台办、香港中联办青年工作部、澳门中联办文化教育部、香港青年联会和澳门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13年港澳大学生文化实践活动在北京落幕。当天举办的座谈会和闭幕式联欢上,来自内地15家文博机构的约40名代表及参加实践活动的近百名港澳大学生欢聚一堂,共同分享了实践活动带来的丰硕收获。
据文化部港澳台办港澳处处长刘雯秋介绍,作为内地与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的重要品牌活动,港澳大学生文化实践活动自2005年推出以来已成功举办了8届,越来越受到港澳大学生的欢迎。参加今年实践活动的港澳大学生,被安排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15家文博机构进行为期5周的工作实习。
5周的时间里,深入到各个岗位的港澳大学生对内地文博机构的工作流程和内容有了较为细致的了解。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黄振荣在中国美术馆发展部实习,他接触到很多内地特有的衍生品设计品牌,开阔了眼界,还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参加了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展览的布展工作。到恭王府实习的香港中文大学一年级学生罗酝慧每天跟着讲解老师学习恭王府的历史,结合自己的理解,摸索出一套独有的讲解方式。
香港青年联合会首席参事叶振都表示,实习活动为香港大学生提供了重要的机会,走出校门后,很多同学进入到香港的文博机构,从事与文化相关的工作,为香港的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文化实践让学生们收获的不仅是工作经验。很多学生表示,除了内地大型文博机构管理、运营的模式和理念,现在他们聊的最多的是那份人情味。
来自澳门旅游学院的黄悦华在国家图书馆前台工作,她给大家讲述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有天下午快闭馆的时候,前台来了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中年男子,说自己是山西的农民,孩子们很想来看看国图。按照国图相关规定,未满16岁的孩子不能进入阅览室,但一位老员工却主动提出带他们去参观,并为父子三人做了耐心的介绍。“老员工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完成两个孩子的梦,国图让我学到了这种敬业、乐业的精神。”
这种精神很快影响到港澳大学生本身。澳门科技大学三年级学生汪慧君在宋庆龄故居实习,她在接待由宋庆龄基金会资助的汶川地震灾区小朋友时体贴入微,让大家坐上了宋庆龄当年为方便小朋友玩耍而修建的秋千。
实习之余,主办方还为学生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参观和体验活动,如组织参观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游览颐和园、798艺术区,开展各类文化艺术讲座,欣赏京剧《四郎探母》等。罗酝慧兴奋地向记者展示她手腕上戴着的一条红色细绳:“老师不仅给我们讲解恭王府的历史,还介绍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教我们编手绳、写毛笔字,让我看到了一个与书本上完全不一样的北京。”对此,恭王府管理中心副主任刘霞说,为安排好参加实习的大学生,恭王府进行了详细周密的前期策划,力图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们打开一扇了解首都北京、了解祖国文化的窗口。
值得一提的是,临近实习结束,主办方特意安排一些学生带领大家参观其所在的文博机构,并亲身为大家做一次讲解。这也是今年实践活动的创新之举:一来可让同学们感受文化底蕴深厚的多家文博机构;二来也是对大家实习成果的一次小小检验。
虽然只是一段短暂的旅程,但相信这美好的5周会在港澳大学生们的生命中插上一个路标,让祖国和祖国的文化在他们心目中愈加清晰、鲜明。“我们将继续推动此项活动的开展,不断创新组织方式,丰富活动内容,为更多港澳同学提供来内地进行文化实践的机会,使同学们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为祖国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做出贡献。”文化部港澳台办主任助理李保宗表示。
上一篇: 中国文化部文化资源代表团会见突尼斯文化部长 |
下一篇: “美丽中国”图片展:向世界传播“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