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财务司
财务司
“十五”时期青海文化事业发展成就显著
发布时间:2006-04-20 10:43 来源: 编辑:yin
信息来源: 2006-04-20
十五期间是青海省文化事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五年来,全省文化工作者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奋斗、锐意进取、辛勤劳动,全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文化机构和从业人员情况:
2005年底,全省有各类文化机构(文化、文物)2,207个,比2000年,增长8%,从业人员达到7911人,比2000年增长4.5%。
2005年全省艺术表演团体12个,演职人员922人;省、州(市)、县三级公共图书馆43个,比2000年增加5个,增长13.2%;全省共有群众艺术馆9个,县级文化馆43个,乡镇、街道文化站(文化中心)192个,与上年基本持平;全省文物机构48个,比2000年增加12个,增长33%,其中:博物馆15个;中等艺术学校1所;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包括娱乐业和电影业等)1842个,从业人员5364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9%和37.2%。
从人员结构来看,2005年全省文化机构工作人员中具有高、中级职称人数为915人,其中高级职称200人,比2000年增长18%。高级职称人员中,近56%集中在艺术表演团体,而群众文化队伍中高级职称相对较少,不利于社会文化业的发展。
二、“十五”期间政府对文化的投入增幅较大,促进了全省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2005年全省文化产业单位总收入达到10,438万元,突破1亿大关,创历史新高,比“九五”末增加4,365万元,增长71.8%。在总收入中,财政补助9,133万元,比“九五”末增加4,742万元增长108%。财政补助经费占总收入的87.5%。2005年总支出10,424万元,比“九五”期末的2000年,增加4,264万元,增长69.2%。
“十五”时期,财政补助累计达39,413万元,比“九五”时期增加了18,864万元,增长91.8%,财政对文化的经费补助,以每年平均3.55%速度增加,使我省文化事业的发展有了可靠保证,大大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在总支出中,支付给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2005年为5,098万元,占同年总支出的49%,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1830万元,占总支出的18%。在总支出中扣除以上两项,只有35%支出费用是用于事业的发展,由此看出,尽管文化经费逐年增长,财政投入大幅度增加,但由于支付个人费用也逐年增加,发展文化事业的可用费用仍显的偏低,再加上历史原因,文化底子薄、基础设施差,要彻底改变文化事业发展的经费拮据现象,今后仍需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力度,为繁荣文化共同努力。
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青海省文化设施建设投资完成14,010万元,新建了省博物馆、柳湾彩陶博物馆、文化艺术学校综合教学楼、喇家遗址博物苑、都兰吐蕃文化研究中心、玉树大藏经保护博物馆,省民族歌舞剧院综合排练楼正在施工之中。新建和改建了36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3个县级宣传文化中心,建成了果洛州噶萨尔广场及乌兰、贵德、循化、平安、化隆等县文化广场。中央文明委还下达资金,新建了73个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目标。
在文化基本建设投资中,除了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投资外,我们加大对青海的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和引进了外资和友人捐助款5,421万元,占总投资38.7%。加快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四、全省文化产业单位增加值增幅较大
全省文化单位在“十五”期间为我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5年新创增加值为12,501万元,比2000年增长61%。
2005年新创文化产业增加值中,艺术表演团体为3,013万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4%。公共图书馆为1,193万元,占总值9.5%,群众文化业为1,225万元占总值的10%,文化市场经营单位为5,001万元(其中文化娱乐业3,650万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0%。从以上增加值的构成情况看,文化市场经营业单位所占份额最大,其次为艺术表演团体,两者共创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4%,他们是文化产业增加值的重要组成行业。
五、艺术生产成绩斐然,艺术教育发展势头良好
“十五”时期,青海省各剧团加快了改革力度,将省级5个剧团调整为2个剧院,通过调整,优化了配置、搞活了机制、理顺了关系、调动了演职员工积极性,五年来,累计创作并演出剧目136台,演出9030场次,观众人数达到8043人次,创作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剧目,如京剧《天马歌》荣获第二届中国京剧节银奖,藏戏《纳桑贡玛的悲歌》荣获第十二届孔雀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奖银奖,民歌《高天厚土》获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会演创作金奖、演出奖、组织奖。秦腔《湟水情》、交响乐《雪域彩虹》、歌舞剧《六月六》、《彩虹飞落的地方》、《姜国王子》、《在那遥远的地方》等优秀剧目深受群众喜爱。
为适应市场需要,省艺术学校调整专业学科,不断扩大教学规模,截止2005年底在校生达800余人,比2000年增长了4倍,“十五”期间毕业生600余人,就业率达95%。
六、公共图书馆稳步发展,机构增加,藏量增长缓慢
“十五”期末全省共有省、地、县三级公共图书馆43个,比“九五”期末增长13.2%。2005年总藏量3242万册。“十五”期间,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藏量,年平均增速只有2%,藏量增加缓慢,存量不足,文献陈旧,影响读者借阅。2005年读者来馆阅览、借阅人次682千人次,五年间,读者阅览、借阅人次共计3,292千人次,年平均658千人次,总流通人次年平均增速1%。
截止2005年底,全省已建成省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1个,州、地级示范点5个,乡镇级5个,城市社区2个,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学习科技知识提供了便利。
七、群众文化事业日益兴旺
“十五”期间,累计举办展览2,605个,组织文艺活动6,179次,举办培训班1,871班次,培训人次23,365人。
青海省牧区大部分人口分散,为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十五”期间,实施了“流动文化服务工程”为牧区配发流动文化服务车30辆、流动电影放映车34辆,开展了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由省电影译制中心牵头成立20支农牧民电影放映队,走遍青海、甘肃、四川3省的7个藏族州,30个自治县,近100平方公里农牧区,累计放电影5000场次,观众达31万人次,基本满足了这些地区藏族人民能看到本民族语言电影的要求。
“十五”期间,成功地举办了两届“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文化旅游节期间,举办了王洛宾杯经典民歌演唱会、青海花儿演唱会、江河源奇石展、工艺美术展,吸引国内外旅客100余万人次,工艺美术展成交100余万人民币,奇石展成交800万元人民币,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开展了由广大民众参加的广场舞活动,即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深受人们的欢迎。
八、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十五”期间,国家共投入文物保护和设施建设经费为8,397万元,是“九五”期间的1.05倍。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瞿昙寺、桑周寺、塔尔寺、隆务寺进行了全面维修,热水大墓、喇家遗址等发掘项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截止2005年全省文物保护机构馆藏文物141,121件,其中一级品257件,举办展览34次,参观人次395千人次。
“十五”期间,新建的柳湾彩陶博物馆,是一个专业性博物馆,他的建立并开放,为世人介绍了生活在我省远古人群的生活习俗、生存状况,成为我省青少年教育的重点基地,社会反响很大,并吸引了较多的日本、韩国等国有关学者前来参观。
九、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2005年全省文化市场经营机构1,842个,从业人数5,360人(其中文化娱乐业7,60个,从业人员2,880人),实现利润2,528万元,比2000年增长40.5%,已经形成了多门类、多层次、多形式、多体制的文化市场体系和覆盖全省城乡的文化经营网络,是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中贡献较大的行业。
(青海省文化厅财务产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