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财务司
财务司
山东省艺术表演场所惨淡经营,状况堪忧
发布时间:2006-05-12 16:04 来源: 编辑:yin
信息来源: 2006-05-12

据统计,山东省文化部门所属的艺术表演场所由“十五”初的105个减少到94个,减少11个;从业人员由2444人减少到1881人,减少563人。按隶属关系分:省直3个、地市27个、县及县以下64个。按执行会计制度分: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52个、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42个。94个剧场、影剧院中有27个已经名存实亡,关门停业,占全部剧场的28.7%。全省剧场拥有观众坐席76298个,艺术演出2千场,电影放映2.2万场,观众人次415万。艺术演出收入687万元,比上年减少75万元;电影放映收入598万元,比上年减少131万元;94个剧场中40个有财政拨款,计754万元,比2001年减少282万元,平均每个剧场拨款18.85万元,如果把财政拨款较高的省直剧场去掉的话,每个剧场的平均财政拨款则在10万元左右。

是什么原因导致艺术表演场所的生存出现危机呢?一是从政府对剧场的定位看,全省剧场、影剧院的性质大部分定位为企业,即使有的是事业性质,也是企业化管理,这与计划经济时代将剧场定位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并给予财政支持有很大的不同。由于这一定位,政府财政对剧场不再投资,给予断奶,剧场自负盈亏。以省直三个剧场为例,三个单位在编制部门均是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政府除剧场大的维修给予补助之外,其他的均不再补贴。如果根据目前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将剧场转为企业的话,财政将彻底断奶,将来巨额的维修费用将无从着落。省直的状况还是好的,地市县政府基本不再对表演场所进行投资。2005年有54个剧场无财政拨款,占全部剧场的57.4%。

另外,政府对演出场所资源进行整合,布局有所调整。现在的演出已不仅限于在专业的剧场中,有的在体育场馆中、有的在工人文化宫中,有的在大型会议场所中等。文化系统外的演出场所也发挥了演出阵地的作用,如聊城的东方明珠大剧场,设施设备一流。每年的“江北水城艺术节”演出在此举办。再如济南市的一些商业演出就在体育馆或山东会堂中。

二是剧场本身经营不善,难以为继。从建成之初的“门庭若市”到现在的“门庭冷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省的剧场影剧院走过了一条由兴盛到衰落的路程。我省的剧场、影剧院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和八十年代,演出功能、演出设备设施、消防和安全设施等不适应当前人们的消费需求,到了非维修改造不可的地步。基本经营模式还是坐门等客,以收取场租为主,不能有效地组织演出和观众,没有进入演出经纪人的角色。由于运营成本较高,所以即使有商业演出,票价定的很高,超过普通观众的消费能力。过高的票价使观众远离了剧场,票价低又无法收回成本,使剧场陷入两难境地,形成恶性循环,日子难以为继,只能靠出租房屋或其他经营来维持生计。52个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剧场全年收入1151万元,支出1172万元,收支相抵超支21万元,42个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剧场总亏损额为475万元。由此可见我省的剧场只能惨淡经营。

艺术表演场所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境?作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剧场的经营者确实需要认真思考一下。值得高兴的是,“十五”期间省级财政投资7000万元,对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山东剧院进行了翻建,并于2004年9月重新开业。投资1060万元对历山剧院进行了维修改造,使省直的演出场所设施状况大为改观,为剧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建议省级财政从“全省基层文化设施维修专项资金”中拿出一块来,在“十一五”期间有计划地对全省的艺术表演场所进行维修改造,并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使文化设施真正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山东省文化厅计财处  解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