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艺术业在改革中全面繁荣发展
发布时间:2006-06-19 10:25
来源:
编辑:yin
信息来源: 2006-06-19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尤其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深入贯彻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稳妥的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十五”时期北京文化艺术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北京市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收入增加幅度大
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审批艺术表演团体130家。除去中央、部队及院校外,北京地区实际活动的艺术表演团体63家,全年共演出15105场,国内观众624万人,演出收入1.1亿元。
北京市属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1个,包括了话剧京剧、评剧、昆曲、曲剧、河北梆子、杂技、木偶、交响乐、儿童剧等艺术剧种。2005年,市属专业院团共演出6905场,与2000年持平;演出收入7542万元,比上年增长了2.2倍
演出收入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艺术表演团体积极开拓演出市场,在艺术生产的投入、管理、经营分配等方面实施重大改革,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了艺术作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因而受到观众的喜爱。以北京儿艺为例,2003年演出场次144场,观众11万人,演出收入73万元。改成股份制企业后,2005年的演出达到412场,观众28万人,演出收入2030万元,比2003年分别增长了2倍、1.5倍、26倍,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二、社办团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政府对社会办团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社办团积极开拓演出市场,自身得到不断发展和壮大。2005年,在对67家审批登记的社办团中的43家进行了调查,43家社办团实现各项收入达到3600万(商演收入占到了90%,其余10%为企业赞助、补贴等),比上年增长11.8%。社办团的商演收入占社办团实现各项收入的比重由2004年的88.9%上升到2005年的92.1%,生存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剧目创作丰富多彩
2005年,市属院团新创作了15台剧(节)目,其中京剧《袁崇焕》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十五”期间,北京人艺的《万家灯火》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台精品剧目,北京京剧院的《梅兰芳》获得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北方昆曲剧院的《宦门子弟错立身》获文华新剧目奖。此外,评剧《刘巧儿新传》、《魔术晚会》、河北梆子《村官李天成》、儿童剧《迷宫》、《 魔山》、话剧《油漆未干》、《合同婚姻》等优秀作品,在市场上也取得了不凡的业绩。
四、演出市场活跃,文艺舞台繁荣
2005年全年剧场演出7160场,观看艺术演出的观众420万人次,艺术演出分成收入1.1亿元。
形成了北京国际舞蹈演出季、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北京国际交响乐演出季和新年音乐会等品牌演出活动,成为北京文艺舞台的最大亮点。
(北京市文化局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