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财务司
财务司
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发布时间:2006-07-12 16:22 来源: 编辑:财务司
信息来源: 2006-07-12
“十五”期间,在广东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全省基本形成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至2005年底,全省有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129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39个,文化站1586个,博物馆、纪念馆146个。
——公共图书馆事业在创新中发展。“十五”时期全省公共图书馆累计流通人次15231万人次,比“九五”增加5697.4万人次,增长59.8%;累计购书费2.63亿元,比“九五”增加1.56亿元,增长145.4%;新购图书959.2万册,比“九五”增加561.1万册,增长140.9%。2005年全省公共图书馆的总藏量3119.4万册(件),比2000年增加789.4万册,增长33.9%;全省人均藏书由2000年的0.31册提高到0.39册,增长25.8%;人均购书经费由2000年的0.38元增加到0.94元,增长147.4%。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科研项目“21世纪新型现代化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和深圳图书馆等单位科研项目“地方版文献联合采编协作网”获得首届文化部创新奖。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十五”时期,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累计举办展览3.39万个,比“九五”增加0.26万个,增长8.4%;组织文艺活动11.37万次,比“九五”增加0.88万次,增长8.4%;举办培训班6.9万班次,比“九五”增加1.08万班次,增长18.6%。基层文化队伍不断壮大,群众文艺创作涌现了一批精品,在全国文化系统评奖中连续几年取得好成绩。通过举办“百歌颂中华合唱活动”、“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广东省老年文化艺术节”等导向性、示范性、制度化的大型群众文化会演,促进了社区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少儿艺术、广场文化的发展。
——首创文化流动服务体系。“十五”期间,广东省创新思路,借鉴现代物流原理,以资源共享为目标,首创了“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服务网”等文化工作服务模式,成为新时期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新经验。广东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服务网分别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省博物馆、省群众艺术馆为龙头,整合全省图书、文博、群众文化资源,每年送书、送展览、送戏到山区和东西两翼等地区,在全省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广东流动图书馆于2003年11月成立,至2005年底,全省已在28个县(区)设立了流动图书馆分馆,各分馆累计阅览人次达196.78万人次,阅览了380.68万册次。“广东流动博物馆”于2004年初建立,至2005年底共制作了21个专题展览,举办巡回展览41场次,覆盖了全省大部分地区。2005年,我省建立了“广东流动演出服务网”,以省群众艺术馆为龙头,组织各地群艺馆、文化馆(站)的节目,在省内流动演出,受到群众的热情欢迎。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初见成效。该工程自2003年8月实施以来已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东省分中心,全省19个地级市建立了市级基层中心,300多个县区(乡镇)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建立了基层中心,基层信息服务点达到4500多个;解答网上咨询 60万例,远程传递文献184万篇(册)。
                        (广东省文化厅  刘丽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