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财务司
财务司
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发布时间:2007-02-07 08:21 来源: 编辑:财务司
信息来源: 2007-02-07
近年来,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体娱乐、冰雪旅游等为重点的产业群体,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独特的发展优势。截止2004年底,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达57.5亿元,占全市GDP3.5%。
一、全市文化产业行业性、系统性比较突出,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一是文化传媒产业发展较快。1999年4月成立的哈报集团,在报业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形成了以印务、发行、零售、广告、服务等公司为主体的多元经济体系,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仅2004年,收入总额就高达4.14亿元。广播电视业进一步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大力推进电视节目改造、广播电视技术改造和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建设等。无线(微波、中波、短波)广播电视传输系统覆盖8区11县(市),拥有80万有线广播电视终端用户。仅2004年,广播电视经营收入就高达3.2亿元。二是图书出版业走出困境。全市共有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6种,公开出版发行的期刊有8种,市属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物有56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现有各级国有新华书店57家,出版物二级批发单位120余家,出版物零售经营单位约700余家,市直管的有290家。三是文艺演出业逐步走向市场。进一步推动文艺演出院团打破单纯依靠国家供养的旧模式,积极开拓演出市场,不断探索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市话剧院创排的东北风情话剧《秋天的二人转》在国内演出达126场,收入140余万元。儿童艺术剧院、曲艺团等也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各文艺院团还深入探索和尝试以多种方式面向市场,吸纳多元资本进入艺术创作和演出领域,壮大文化单位的经济实力。哈尔滨歌剧院与哈尔滨市房产住宅局联办的“哈尔滨住宅之声合唱艺术团”,与哈药集团制药总厂联办的“哈尔滨舞蹈团”,取得了“文企双赢”的良好效果。同时,推动文艺演出市场向着政府调控、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向发展。“哈夏”音乐会、《同一首歌• 走进哈尔滨》等大型文化活动都是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举办的。三是文化旅游业形成优势品牌。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不断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哈夏”音乐会、“哈博会”、“冰雪节”、俄罗斯边境游等已经成为哈尔滨较有特色和较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品牌。太阳岛旅游文化节、哈尔滨国际啤酒节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也为我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旅游业已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二、利用独特发展优势,大力实施建设“北方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冰雪旅游名城”发展战略。一是冰雪文化发展势头强劲。成功举办了22届冰雪节、32届冰灯游园会,承办了“亚冬会”、“十冬会”等国际国内重大体育盛会。以冰雪大世界、冰灯游园会和滑雪产业为代表的冰雪旅游名牌项目,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发展势头强劲,观光旅游人数逐年增多,冰雪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逐年上升,仅2004年,全市冰雪旅游收入就达50.01亿元,占全年旅游收入的50%。二是音乐文化传承久远。享誉国内外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至今已举办28届,其规模愈来愈大,品位愈来愈高,已发展成为国家级音乐节。三是特色文化精彩纷呈。充分利用满族、赫哲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的金源文化、京旗文化和以俄罗斯和犹太文化为代表的异域文化资源优势,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举办“民间民俗艺术博览会”,展示具有我市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并先后到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三、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制定支持发展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上力度,先后建起一批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骨干工程或重点设施。
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文化产业意识滞后,思想观念陈旧,存在“等靠要”等严重依赖心理,成为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二是管理体制不适应,计划经济色彩较浓,行业垄断、国有垄断的格局基本没有打破;三是运行机制不够灵活,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市场开放度不高,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市场主体培育不够,规模偏小,效益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四是资源整合与开发不够,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等。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势必对我市今后文化产业发展构成障碍和制约。
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
一、突出特色。要从中西文化交融、古今文化兼具、生态人文文化并蓄的复合型文化城市的特点出发,大力开发和利用以典型北方气候为特征的冰雪文化,以音乐城市著称的音乐文化,以金源文化、京旗移民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俄罗斯和犹太文化为代表的异域文化,打造以冰雪大世界、侵华日军“七三一”罪证陈列馆、萧红故居、金上京博物馆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精品,形成集观光、购物、休闲、娱乐、演出、美食业等为一体的产业链,丰富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味,着力彰显城市魅力,积极推进文化名城建设,将哈尔滨建设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北方风情之都”。
二、做大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实以“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为龙头,“哈尔滨民间民俗艺术博览会”、“冰雪节图书博览会”、“哈尔滨冰雪电影节”等相匹配的系列文化品牌。把“冰雪节”办成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经贸、旅游等为一体的多领域、综合性的国际性节日;继续坚持“国际化方向、国家级水平、群众性参与”的发展定位,把 “哈夏”音乐会办成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音乐盛会。全力打造“哈博会”,充分挖掘民间民俗艺术宝藏,努力提升民间民俗艺术品的质量,建立民间民俗艺术品市场,加快民间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步伐。积极申办各类国际性的文化、体育赛事等重大活动,把我市建成开放式国际性的文化都市,进而为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重大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给予基础性的保证。同时,更要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逐步完善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力量和各种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冰雪节”、“哈夏会”和“哈博会”等重大品牌活动,全力推动大型文化活动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三、激活体制。应着重从理顺管理体制、搞活微观主体、健全市场体系、完善经济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对外交流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完善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提升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制定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规划,努力协调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切实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深化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系统的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强化行政主管部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实行文化综合管理。改革文化单位运行机制,变养人为养事业,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的改革实施分类推进、分类管理。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改革文化市场管理方式,逐步实行全市统一的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管理体系。
                                  (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