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京市文化产业呈加速发展之势,主要表现在:
一、独特的地理优势与人文条件,促进南京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南京具备独特的优势与条件。首先,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南京市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2411.11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从1990年的全国第8位跃升到第6位,人均GDP达到35510元,全市财政总收入达510.17亿元。其次,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优势。南京是“十朝都会”城市,江苏省省会城市,历史上人文荟萃,文化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全市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景点及旅游景点上百处。再次,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为文化产业发展拓宽了需求空间。“十五”期间,我市居民在文化教育、休闲、娱乐、旅游等方面的消费迅速增加,我市城乡居民家庭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人均支出由2000年的992.44元、283.17元上升到2005年的1745.20元和695.29元,2005年,南京城市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10704.34元和4375.95元,城乡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及服务消费支出分别达1745.20元和695.29元,占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从2000年的13.7 %和11.3 %提高到2005年的16.3%和15.9%,提高了2.6个和4.6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五年来年均增长12.0%和19.7%,我市居民的消费层次正由低向高不断提升、由单纯的物质消费向精神文化消费方向转变。第四是南京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文化产业基础。南京地处长江三角洲,是仅次于上海的经济副中心,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文化吸纳和辐射空间广阔。此外,较强的经济基础、扎实的文化产业基础,也极大地推动着南京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特色鲜明
(一)增速高于全市经济增速,占全市经济比重逐步提高。近年来,南京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2005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73.48亿元,比2004年增长25.3%,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10.2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得到较快提升,从2004年的2.86%上升到2005年的3.05%,上升了0.19个百分点。
2004年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南京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12.17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3.8%。
(二)文化产业核心区域和核心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增强。
从文化产业增加值内部构成来看,文化服务占整个产业比重大,相关文化服务发展快。2005年,全市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增加值45.71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的62.2%,同比增长23.2%,占GDP的比重为1.90%;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相关文化服务”增加值为27.76亿元,增长29.0%,占全部文化产业的37.8%,占GDP的比重为1.15%。
从文化产业三个层次看,外围层发展迅速,相关层潜力较大,核心层举足轻重。2005年,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实现增加值29.63亿元,同比增长9.7%;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代理、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的文化产业“外围层”实现增加值16.09亿元,同比增长59.3%;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文化产业“相关层”实现增加值27.76亿元,同比增长29.0%。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的增加值之比为40.3:21.9:37.8,2004年从业人员之比为28.6:23.5:47.9; 虽然“外围层”等新兴文化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但增长较快。
从文化服务分部门行业的情况来看,广电、出版、报业、文化休闲娱乐具有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娱演艺等主导产业,卫视、数字电视加快发展,出版经济快速增长,品牌影响力逐步形成。2005年,三部门共实现增加值34.77亿元,占文化服务增加值比重为76.1%。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行业实现增加值14.72亿元,同比增长10.0%,在文化服务中排在第一位;广播、电视、电影服务部门实现增加值10.20亿元,同比增长9.7%,排第二位;第三是文化休闲和娱乐业,实现增加值9.86亿元,同比增长91.2%。其中,以文化娱乐和休闲服务发展速度最快,
从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行业来看,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和网络文化服务增速领跑文化产业,增速分别达到101.6%、91.2%和37.9%。
三、南京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省及部分大城市的比较
(一)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国家和省。从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来看,2004年全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为3440亿元,占全国GDP的2.15%;江苏为258.55亿元,占江苏GDP的1.72%,南京比重分别比全国和江苏高0.71和1.14个百分点。南京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58.63亿元,分别占全国和江苏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7%和22.7%,高出同时期我市地区生产总值所占全国和江苏比重1.3%和13.3%的水平。
(二)与兄弟城市相比,我市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南京文化产业具有一定规模。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小于上海市(445.73亿元)和北京市(385.94亿元),大于西安(104.39亿元)、成都(65.081亿元)和重庆(52.41亿元);从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南京文化产业需要进一步发展。我市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小于西安(9.86%)、北京(6.37%)和上海(6.0%),与成都(2.9%)基本持平,重庆比重低于我市0.84个百分点。我市分别比北京、上海、西安低3.51、3.14、7.0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南京市的文化产业还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南京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体制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南京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一是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还未从"办文化"的管理模式中脱离出来,对文化的生产属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依赖政府资金办文化的基础上,缺乏市场营运活力和团队创新能力;一些文化事业单位在文化产品生产中产业化意识还不强。二是在文化市场准入方面,开放的力度还不够大,还存着种种限制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性障碍;三是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还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还有较大距离。
(二)文化产业核心层速度偏慢,整体实力不强。
2005年,南京文化产业虽然增速达25.3%,但由于总量偏小,增加值仅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05%,规模、速度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等先进城市。要在未来5年内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10%的目标,这对南京市有一定的压力。另外,南京文化服务“核心层”虽然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发展速度不快,特别是广电、出版和报业三个行业,虽然总量较大,但相对增速不超过10%,滞后于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因此,要使文化产业成长为南京的重要产业,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工作力度。
(三)基层文化建设薄弱,影响文化产业发展。南京基层文化建设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建设,投入不足,设施简陋,人才缺乏。城乡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基层文化生活,特别是农村文化生活仍然比较贫乏。
对持续发展南京文化产业的思考
(一) 抓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
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全市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使我市的文化发展有较强的针对性,避免城市间“同质化”发展,加大文化产业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从资金支持、政策引导、综合协调等各方面给予扶持。
(二)抓文化产业体制和机制创新,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
首先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推进政事和政企分开,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二是培育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有知识品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使骨干文化企业成为文化自主创新的主体,提高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切实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扩大文化产业单位的经营自主权,进一步确立文化产业单位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
(三)抓优势行业发展,提高南京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大力发展文化内容产业,推进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形成以广播电视业等现代传媒为主体,兼营相关产业的综合传媒业。加快文化信息运作数字化进程,建立文化网站;大力发展高科技娱乐设施和应用软件,全力推进文化产业的技术更新和改造,结合各个地方的特色和城市总体建设,改造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文化娱乐和文化旅游场所;积极扶持和促进动漫游戏业、艺术品交易业、节庆会展业、文化经纪业、以及艺术教育与培训业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四)放宽文化市场准入,市场运作和政府推动相结合,解决发展资金问题。
首先可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对一些重大项目政府可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预算资金、文化事业建设费作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引导资金 ,进行引导和扶持。同时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增加研究开发资金投入。允许社会和个人兴办文化艺术基金。其次,逐步扩大文化产业直接融资比重,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可以利用企业债券、股票等融资手段加速发展。再次,调整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制定差别税率、税金减免、先征后退等优惠政策,广开筹资渠道,支持文化产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南京市统计局)
上一篇: 南通市大力推进乡镇文化站建设 |
下一篇: 上海尝试在文化产业统计的基础上建立城市文化发展指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