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晋冀鲁豫传统戏剧展演活动综述
发布时间:2018-02-23 11:06
来源:
编辑: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信息来源: 2018-02-23
2017年11月17日至25日,“首届晋冀鲁豫传统戏剧展演”在河南省安阳市举行。此次展演活动由文化部非遗司支持,河南省文化厅、安阳市人民政府主办,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安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山西省文化厅、河北省文化厅、山东省文化厅协办。
晋冀鲁豫都是戏剧大省,剧种繁多,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四省传统戏剧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有的艺术魅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四省山脉相连,土地相接,河流相通,频繁的人员、物资、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使得众多剧种在此萌芽、发展、壮大、成熟。2006年以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启动,四省在传统戏剧的保护、传承、振兴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人、财、物等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投入,促进了传统戏剧的传承,增强了传统戏剧的活力。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重要指示。随着《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传统戏剧面临着新的、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对其保护、传承、振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017年2月28日至3月1日,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项兆伦在安阳调研时指出,要加强对传统戏剧的保护力度,并就组织传统戏剧展演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此后,四省多次磋商,河南省文化厅、安阳市人民政府精心筹备,首届晋冀鲁豫四省传统戏剧展演得以顺利举办。在为期九天的活动中,九个剧团,十一个剧种,十八场演出,亮点颇多。
一、剧种多样,风格各异,剧目丰富,精彩纷呈
展演活动致力展现晋冀鲁豫精品剧种、精品剧目,选择了山西省的上党梆子、锣鼓杂戏、晋南眉户,河北省的四股弦、平调剧、武安落子,山东省的五音戏、柳子戏,河南省的豫剧、罗戏(大锣戏)、淮调等剧种作为参演剧种。这些剧种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主要流播于晋冀鲁豫交界一带,体现了不同地域的艺术风格与文化特质,深受该地域民众的喜爱。在演出中,上党梆子的淳朴豪放,柳子戏的儒雅秀丽,五音戏的幽默风趣,四股弦的兼收并蓄,武安落子的宽厚洪亮,淮调的委婉醇厚,罗戏(大锣戏)的大气粗犷等,无不给观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二、参演院团具有代表性,演出质量高
此次参演院团都是所代表非遗项目的主力演出团体,甚至是唯一的演出团体。建院已六十年的淄博市五音戏剧院是唯一的一家五音戏专业表演院团,拥有一批坚持长年演出、勤于事业、艺术上也有专长的优秀演员,是淄博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名片。而成立于1959年的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是目前国内两家柳子戏专业院团之一(另一家为河南省清丰县柳子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曾三次进京演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曾观看演出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参演院团也十分珍视这次机会,主演基本上都是该剧种的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年逾八旬的晋南眉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英杰尽管年事已高,依然坚持上台献唱《探槽》一段,令人感动。濮阳县豫剧(大高调)艺术中心作为一个百年老团,近年来致力于曾流行豫北的豫剧“高调”流派的恢复与传承,复排的《跑汴京》一剧加入了高调原有的“四大扇”“尖子号”等伴奏乐器,恢复了“河南呕”的“呕”音唱法,特色鲜明,气氛热烈。
三、观众踊跃参与,剧场气氛热烈,广大群众共享文化盛宴
在九天的时间里,一幕幕大戏精彩纷呈,场场爆满,使广大群众大饱眼福、过足了戏瘾。展演前,仅一天时间,演出票就被一领而空。许多戏迷尽管没有票,依然守在门口,期待能够进场。近2000座的安阳中原影院内场场座无虚席,每场表演结束后,观众全体起立鼓掌,迟迟不舍离场。演员几次返场谢幕,并加演经典唱段,现场反响十分热烈。安阳当地一老文化工作者还即兴赋诗:“晋冀鲁豫中原聚,稀有剧种展非遗。古老文化弥珍贵,诸多皆为活化石。上党梆子锣鼓剧,四弦平调加落子。更有五音与柳子,高调怀调大锣戏。连唱九天十八场,安阳观众喜洋洋。父老乡亲过戏瘾,场场爆满频鼓掌。多演新剧练好腔,反映时代总吃香。舞台剧种无大小,面向大众响四方。”现场不仅仅有老戏迷捧场,也出现了不少年轻的身影,他们感叹:“原本从不看戏,今天才知道原来是自己不懂戏,传统戏剧真的好看、好听!”
四、运作模式新,传播方式多,网络直播成绩喜人
在此次展演活动中,组织单位高度重视宣传、传播工作,通过展板、宣传册、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进行活动推介、信息发布,设计制作了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成果和各省演出剧团资料展板十余幅,发放宣传册四千余册;新华网、央广网、中国文化报、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等40余家媒体报道了活动盛况。
本次活动还通过“点睛文化传媒”“直播安阳”“全城直播”等9家新媒体传播平台和安阳文化大舞台微信平台,对展演活动进行全程网络直播,网上直播观众共计158余万人次。在直播留言区,每场直播都有很多观众留言,点评演出剧目,交流观剧心得,并对此次展演活动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五、深入座谈,交流经验,探讨保护、传承之路
21日下午,承办单位召开晋冀鲁豫传统戏剧保护工作座谈会,重点听取基层院团代表的情况介绍及意见建议。会议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求发言人不念稿子、不说虚话,讲情况、谈问题、提建议。
演出场次及收入方面,稀有剧种演出场次少,演员收入低,人员流动大,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在后续人才培养方面,受制于业戏曲院校整体衰微且相关专业少,编制有限等因素,基层院(剧)团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窘境;在农村、社区演出受季节影响较大,每年平均有半年都是处于淡季、甚至是不演出的状况。
为了聚拢人心,保持演出水准,各团也想了很多办法,许多院(剧)团充分利用非遗保护资金,在淡季复排、加工剧目。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剧团介绍了赴京演出的情况,建议各级文化部门能够给稀有剧种提供更多、更高的展示展演平台;山东省淄博市五音戏剧院负责人介绍了以艺术实践为基础,理论研究、跨界融合、传承普及和非遗资料数字化的五位一体保护体系探索。在座谈会上,四省非遗主管部门代表对本省传统戏剧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根据生存现状进行了分类,并从省级层面介绍了保护传承传统戏剧的一些举措和方法。
25日晚,随着安阳县淮调剧团演出的《西门豹》大幕的徐徐闭合,首届晋冀鲁豫传统戏剧展演活动顺利结束。虽然展演活动结束了,但此次活动的影响还将持续,四省传统戏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将从中获得启发和帮助。对于广大民众来说,九天的戏剧盛宴,使他们对于下届展演的举行,有了更大的期盼,也有了更高的期许。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传统戏剧展演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如何通过展演来促进、引导传统戏剧的保护、传承与振兴?作为华北地区的“戏窝子”,晋冀鲁豫交界一带如何加强合作?合作什么?怎么合作?广大稀有剧种如何坚守住阵地?这些沉甸甸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去印证、去解决。
下一步,河南省文化厅将以此次展演活动为依托和契机,在传统戏剧的保护、传承、振兴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第一,在近几年河南省开展传统戏剧保护工作的基础上,组织专业人员,对全省传统戏剧特别是稀有剧种当前的生存状况进行回头看、再调研,根据其活力进行分级。在此基础上,加大对传统戏剧基层保护,传承单位的资金、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开展传统戏剧传承人群培训工作。
第二,以演出促保护,鼓励传统戏剧演出院团克服困难,开展形式各样的演出活动,倡导省内各市县开展传统戏剧展演。继续协调有关省份,将晋冀鲁豫传统戏剧展演定期开展下去,打造成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传统戏剧展示平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品牌。同时,探索建立晋冀鲁豫传统戏剧保护联动机制,成立协作小组,加强日常沟通与交流。
第三,积极探索豫北传统戏剧整体性保护路径,在现有的濮阳稀有剧种省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基础上,扩大保护范围,论证“豫北传统戏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相关事宜。
首届晋冀鲁豫传统戏剧展演活动是进一步加强传统戏剧保护传承工作的新起点。相信随着党和国家对于传统文化、传统戏剧的日益重视,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晋冀鲁豫四省在传统戏剧的保护、传承、振兴之路上,将会走得更坚定、更顺畅。(河南省文化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