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2018年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发布时间:2018-10-20 14:35 来源: 编辑: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信息来源: 2018-10-20

2018年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9月至10月实施情况简报

 

一、培训班开展情况

2018年9月和10月,北京服装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同济大学、江南大学、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西藏大学、大理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和吉林艺术学院、江苏省戏剧学校、河南省南阳文化艺术学校等40所院校共举办50期培训班,参与学员1833名,内容涉及夏布织造、彝族刺绣、彝族服饰、荣昌安陶、绿茶制作、古籍修复等传统工艺项目及二人转、豫剧等传统戏剧项目。与7月和8月相比,9月和10月开班院校数量明显增加,开班期数和学员数量也上升较快。截至10月,2018年度研培计划参与院校已完成培训班143期,培训学员5525人次。

研培计划自2015年5月启动以来,全国各参与院校累计已举办各种研培班530期,培训学员22936人次,加上各地组织开展的延伸培训,共计覆盖非遗传承人群约6.82万人次。

二、回访学员情况

根据各院校报送情况,9月和10月期间,江南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天津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天津美术学院、怀化学院、新疆大学、东华大学等8个院校开展了学员回访工作。上述院校回访组调研了研培计划学员或所在工作室的日常创作情况,通过走访和座谈,对其传承经历、传承状态、创新意识和研培需求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三、成果展示情况

根据各院校报送情况,9月和10月期间,13个院校先后举办了14场研培成果展。

广西艺术学院等6所院校举办了刺绣、印染类项目的研培成果展示。广西艺术学院组织学员参加了2018广西工艺美术作品旅游工艺品暨大师精品展览,展出了少数民族织绣和竹、藤、芒编织作品。新疆大学携研培学员参加第六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展出20组非遗刺绣作品。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举办上海大学青海刺绣研修班结业典礼暨成果展览,汇聚了30位青海省刺绣技艺传承人研修培训的创新作品。四川大学在成都崇州举办道明竹编研修班结业展,探索学院与非遗研培的深度融合的新途径,对振兴传统竹编工艺有着促进作用。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举办蜡染培训成果展示,展出了蜡画、围巾等大小作品100多件。江南大学“与时舒卷——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学员结业作品展”在江南大学举办,共展出68位学员的纺织、紫砂、泥塑作品100余件。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4所院校举办了雕刻、金属锻制类项目的研培成果展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办雕刻技艺培训班结业仪式暨教学成果汇报展,展出200余件木雕、核雕、石雕等的优秀作品;并推荐研培学员作品亮相第七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近30名学员的300余件作品参展,涉及木版年画、剪纸、葫芦雕刻、草柳编等多项项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北京国际设计周专场展出研培计划第八期金属工艺研修班和第九期玉树藏族传统工艺研修班结业成果,成果涵盖了景泰蓝锻制技艺、藏族金属锻制技艺等项目,技艺精湛、设计精巧,展现了新生代传承人与时俱进的蓬勃生气。湖北美术学院举办研培计划雕刻班成果展,以“唤醒、接力、蝶变”为主题,展出石雕、木雕、根雕、铜雕等作品200余件。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燕京八绝”研培班结业成果展,62件“燕京八绝”作品齐亮相。

此外,沈阳师范大学在2018上海设计周中展示了2018年非遗+文创工作坊最新作品,作品选取了剪纸、刺绣、雕刻等非遗项目,由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联合开发制作。湖南工艺美院黑茶制作技艺研修班进行了黑茶制作技艺研究与实践,研发出具有市场价值的黑茶新产品,结业典礼展览了18款78件产品。扬州大学举办面食类老字号“非遗”技艺传承人群研修班结业典礼和作品展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名面食类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展示了各具代表性的非遗作品。

此外,广州美术学院,沈阳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院校研培成果参加了第五届山东非遗博览会主会场及潍坊分会场的活动,共计展出研培成果300余件,获得了众多参观者的喜爱。

四、交流情况

为促进研培计划参与院校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委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于8月底分别举办了场暑期师资交流活动。80余名研培院校项目负责人、参与研培教学的专业教师参与交流。

活动期间,参与学员通过考察调研、经验分享、研讨座谈等形式,围绕优化课程设置、突出教学特色、做好学员回访、加强项目管理等议题,开展了深入研讨和交流。上海大学暑期师资交流活动还组织学员们参加了上海设计周传承人对话论坛和研培作品发布等活动,进一步分享在帮助非遗传承人群开展策展传播、跨界合作等方面的工作经验。交流活动得到参与教师的普遍好评,认为有效地帮助各院校提高了研培计划的实施能力,有助于更好地帮助传承人群提升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实现“活力传承、活态再现”“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