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乡村舞台”建设,是甘肃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精神,立足甘肃历史文化悠久而经济欠发达、文化资源富集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足这一现实,整合基层行政村现有的宣传文化、党员教育、农家书屋、电影放映、体育健身、科技普及的项目、资金、人才、设施等资源,在每一个行政村组建一支民间自办文化社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旨在让农民群众在“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享受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基本型、均等性、便利性”,做到“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简称为“345”工程。
按照《甘肃省“乡村舞台”建设方案》,2014年上半年在全省1228个行政村进行试点建设,下半年在5000个行政村进行推广建设,2015年至2017年分别在3000个行政村进行普及建设,到2018年上半年,在全省16023个行政村实现“乡村舞台”全覆盖。截止目前,全省4842个村建成了“乡村舞台”,年内可完成6228个行政村的建设任务。
二、主要做法
(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乡村舞台”建设中,主要依托各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建设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的群众文化生活平台。如我们指导金昌市、张掖市把“乡村舞台”建设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结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有力推动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水平。白银市从2012年起,开展基层文化大院建设工程,在夯实了“乡村舞台”建设的基础上,围绕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工业遗产文化、丝路文化、民间民俗文化来展示,彰显地域特色,着力在建设风格、展示内容、活动样式等方面形成特色、形成品牌,力争做到全省“一村一品”,构建符合甘肃文化发展实际的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二)挖掘内涵,突出特色。突出“乡村舞台”特色文化品牌,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内涵,着力打造适合本乡人文风土的群众文化生活阵地。如甘南州紧密结合地域和民族特征,把“乡村舞台”建设同新农牧村建设相结合,凸显了藏区文化特色,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牧民群众参与“乡村舞台”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陇南市文县依托“乡村舞台”建设,重点打造白马风情、琵琶弹唱、玉垒花灯戏、洋汤号子四大文化品牌,建立了20个具有浓郁民族、民俗特色的民间自办文化社团。酒泉市肃北县、阿克塞县突出草原文化,组建了40多个牧民“乌兰牧骑”(群众文化演出队),活跃了牧民文化生活。白银市、敦煌市深入挖掘当地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建设“乡村舞台”,为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三)拓宽渠道,筹措资金。我们采取“财政支持一点、项目安排一点、社会筹措一点、个人集资一点”的办法,广开渠道筹措资金。平凉市泾川县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协调甘肃省双联行动的联系单位支持、吸纳民间资金等渠道,筹措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设备的购置和升级改造。酒泉市玉门市柳河乡通过用地优惠,吸引当地一批种植大户投入400多万元,在当地的黑沙窝沙丘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建成了黑沙窝文化广场和戏台,举办集商品贸易、沙浴保健、文化演出为一体的民俗文化节,既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带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全省通过各种渠道,共投入资金2.76多亿元用于全省“乡村舞台”建设,有力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主要成效
一是扭转了有“愿望”没“平台”的困境,促进了农村文化生活的固定化、常态化。甘肃省“乡村舞台”建设,把分散的、各具特长的文艺爱好者集结起来,健全了“吹、拉、弹、唱”的组织班子,使群众文化活动有了固定队伍、有了便利场所、有了娱乐设施、有了活动保障,极大地改变了群众过去有愿望、没平台的困境,推动了农民文化活动的固定化、常态化。如泾川县党原乡坷咾村秦腔剧社,近年来频临解散,通过“乡村舞台”建设,不仅恢复了演出,还发展壮大了演出人员队伍。自“乡村舞台”试点推广建设以来,全省共组建民间自办文化社团4800多个,参与群众达到53万多人,上半年组织群众性文艺演出1万余场次。
二是推动了群众文化产品的“自产自销”,“草根”艺术家有了才艺展示的平台。“乡村舞台”建设,为农民文化爱好者、民间艺人搭建了创作展示平台,激发了“草根”创作的动力和活力,使村民自己的文化艺术作品实现了“自产自销”。酒泉市肃州区银达镇银达村农民方秀兰自编自演的小陇剧《摔罐》,获得全国群星奖“银奖”,妇女组长杨爱琴等编排的《洞房花烛夜》,在全省曲艺大奖赛中获得优秀奖。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乡村舞台”民间自办文艺社团共创作文艺节目150多个,在服务群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实现了从“观众”到“演员”角色转变,构建了农村文化生活乐园。“乡村舞台”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形成了村民自己演自己、自己看自己的生动局面。天水市秦州区娘娘坝乡农民高虎平,把当地“摘花椒”等生产劳动的场面编创为小曲歌舞,作品有生活、接地气,深受群众喜欢。酒泉市金塔县西坝乡、白银市白银区强湾乡等农村,每户村民至少有1人是自乐班成员。“乡村舞台”吸引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爱好者的热情参与,成为了群众文化艺术生活的乐园。
四是促进了“非遗保护”的“活态传承”,使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得到了复活。“乡村舞台”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艺术的活态传承,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服务群众。白银区水川镇大川渡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子戏,通过“乡村舞台”建设,先后有20多人加入了高家班传习所,学习、演唱、传承的范围不断扩大。泾川县王村镇二十里铺村的说唱艺术“春官说诗”,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以“旧瓶装新药”的艺术形式,把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双联行动等创编为“说诗”,赋予了传统艺术形式新的时代气息。目前,全省有50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乡村舞台”艺术活动,发挥了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传承与服务群众的双重效应。
五是推动了“文化娱乐”向“促进和谐”的深化,为社会法制建设创造了条件。“乡村舞台”建设,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积极健康的文艺形式表现遵纪守法、社会和谐、小康社会建设等内容,让“24”字人知人晓、广泛传播,使群众辨别真善美、假丑恶的是非观念更加明确,村民传谣信邪的少了、敬党爱国的多了,不尽孝道的少了、敬老尊贤的多了,聚众赌博的少了、生财有道的多了,游手好闲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邻里吵架互殴的少了、和睦互助的多了,挑衅滋事的少了、团结友善的多了,在促进社会和谐、推进法制建设中发挥了有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