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区位于深圳经济特区中部,毗邻香港,是深圳的行政、文化、金融、信息和国际展览中心,辖区面积78.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2.52万,下辖10个街道。作为深圳重点开发和建设的中心城区,福田区集中了大部分的市属大型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较为完善,发挥了辐射全市、改革示范和服务香港的重要作用。
福田区获得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以来,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精神,将示范区创建、全面深化改革、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重要工作紧密结合、统筹推进,走出了一条具有福田特色的创建之路。
一、从“夯实基础”到“凸显特色”,创建工作规划先行
十年前,福田区率先提出并建成享誉全国的“一公里文化圈”,实现了文化事业的第一轮快速发展。目前,我区拥有“市—区—街道、社区”三级网络设施391个,总面积33.4万平米,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2507平米。社区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馆覆盖率均为100%,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2.78册。拥有文化志愿者近5000人、各类群众文体团队1048支、社区文化指导员118人,年均组织各类公益文化活动5200余场次。
为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向辖区居民提供更为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我区在示范区创建规划中提出打造“十大文化功能区”的工作目标,构建“3基础+3新兴+3特色+1平台”的功能区建设模式。夯实主题文化馆功能区、图书馆阅读功能区、博物馆功能区三大基础阵地,发掘文化广场功能区、公园文化功能区、地铁文化功能区三大新兴阵地,开拓现代戏剧功能区、公共艺术功能区、街道特色功能区三大特色领域,建设数字文化功能区智能平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内涵与效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开放性和特色化。
今年10月18至19日,文化部对我区创建工作开展中期督查,检查组充分肯定了我区示范区创建工作成果,要求福田定位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领跑者。
二、从“领会精神”到“执行为要”,福田样本初具雏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方向。福田在创建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开创社会力量多层面、多角度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局面与新路径。
(一)探索理事会改革,创新成立“文化三会”
一是成立福田区文化议事会。广邀来自国家、省、市及香港等地的16位公共文化领域专家学者担任文化议员,力求改变过去由区职能部门负责文化决策的运作机制,加快从传统政府主导向现代社会共同治理转变。
二是成立创建示范区理事会。在全国32家创建单位中首次引入示范区创建理事会制度,理事会成员由政协委员、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专家、传媒代表及辖区群众代表共同组成,定期召开会议,就不同阶段创建工作进展进行研讨,对重大事项进行评估、审议和监督。
三是成立区公共文化机构理事会。引进包括来自美国、台湾、香港等地的“体制外”专家学者及辖区市民代表46人,在区图书馆和4个主题文化馆组建理事会,开展理事会制度改革试点。其中,区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理事会改革”为被文化部确定为改革试点。
(二)引入社会力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
一是发挥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自2012年起,每年拿出1亿元作为宣传文体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借力社会,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社会借力,为合适的事帮合适的忙。资金运行以来,共扶持各类文体事业公益项目135个,实际投入经费8639万元。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参与度明显提升。
二是文化项目合作社会化。与社会机构合作,推出莲花山草地音乐节、郎朗·深圳福田国际钢琴艺术节、孟京辉戏剧福田演出季、“福田之夜”高雅艺术低票价补贴工程等品牌活动,深受广大市民欢迎。
三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制度设计课题研究。课题以“深改”为制度设计的总依据,以“功能”为观念创新的立足点,以“普查”为盘活资源的主抓手,以“香港”为参考学习的新对象。依托课题,将出台“1+1+N”制度成果,两个“1”分别是指区委区政府出台的扶持社会资源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和《福田区宣传文体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N”是指在若干领域的具体实施办法。
(三)制定“福田标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
积极投身文化部和省文化厅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改革,着手制定“福田标准”,包括四个方面主要内涵:一是符合文化部就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改革提出的设施、保障、技术和评估四大领域标准化的总方向;二是以示范区国家东部标准为基础,只许提高,不许降低;三是符合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规律,可复制、可推广。四是结合福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与国家东部验收标准6方面30项76个指标相比,“福田标准”目前已制定了10方面118项246个指标,更全、更细、更严。
三、从“深化改革”到“形成示范”,创建工作任重道远
下一步,福田区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改革促创建,以创新筑品牌,认真落实文化部关于示范区创建的各项要求。
一是创新机制,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协调力度。在文化改革的持续深入、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文化资源的全面整合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二是创新手段,进一步开拓基层文化阵地。扎实推进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共建工作,做好文化“提前介入”和政策引导,强化社区综合服务的文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