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思路
我市将按照现代治理理念的要求以及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差异化发展的定位,坚持突出协调机制建立,把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高效化及运行机制民主化、管理体系法治化作为重点,结合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实际,加快建构“农村半小时”和“城镇一刻钟”文化服务圈。
二、推进情况
市委确定加快建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改革任务有13项,完成时限为2017年。根据市委确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2014年,本着“试点先行、积极稳妥、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原则,重点完成了9项改革工作:
(一)建立并正式运转市级层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我市已建立了由市文化委牵头、市委宣传部等20个部门组成的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当下,协调的重点工作有五项,一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建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文件。二是编制印发《重庆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重庆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操作手册》。三是出台《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条例》。四是编制《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五是协调推动有条件的工人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纳入评估定级。
(二)逐步探索建立群众评价反馈机制。2014年我市印发了《关于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的通知》,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评估定级、“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绩效评价、公共文化惠民项目等内容纳入了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范围。
(三)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我市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转发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实施方案》,明确市级每年为区县购买专业艺术表演院团的公共演出原则上不低于10场;区县每年为乡镇(街道)购买公共演出原则上不低于4场;乡镇(街道)每年为村(社区)购买公共演出原则上不低于4场,2014年在5个区县试点,2015年全面推开。
(四)建立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物联网服务机制。在全市搭建统一的公共文化物联网服务平台,实行百姓“点单”、政府配送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2014年在6个区县试点,2015年将扩大到15个区县。
(五)试点建设中国文化网络电视。从2014年开始启动,于9月29日正式上线试运行。目前,中国网络电视已落户重庆的15万户IPTV家庭用户。
(六)继续探索文图两馆总分馆制建设。借助大渡口区第一批公共文化示范项目后续建设,在不改变现有管理体制的前提下,采取签订协议,由乡镇政府委托区县文、图两馆总馆全权管理运营乡镇文化站分馆的人、财、物。
(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一是实施数字图书馆建设。我市已完成7家数字图书馆建设任务,正在启动剩余35家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二是推进数字文化馆建设。我市已初步探索出数字文化馆由“一个体验厅+一个远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一个网络文化馆”的基本建设模式。
(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沙坪坝区以成功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试点地区为抓手,正在启动标准化试点工作。
(九)探索建立重庆图书馆理事会制。重庆图书馆正在细化试点方案和修改《重庆图书馆理事会章程》,力争年底挂牌运行。
三、下步举措
围绕加快建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合重庆实际,将在“整合、调整、深化、完善、保障”五个方面着力,加快推进由设施建设向体系建设转变。
(一)整合。一是把广播电视、文物保护、新闻出版等相关内容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体规划。二是整合包括体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部门涉及资源,实现文化站与市民学校、科学讲堂、梦想课堂等的深度融合、共建共享。
(二)调整。一是推进农村惠民电影工程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相结合。二是推进文化共享工程传播与广播电视、互联网传播相结合。三是针对群众需求选送定制高雅艺术下乡演出。
(三)深化。一是推进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建设,实现2018年覆盖全市300万户。二是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文化人才队伍,培养一批群众文艺人才。三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四是有序推广示范区、示范项目。
(四)完善。一是选择2000年以来有条件的撤并乡镇、撤并村,建设拥有“一台(露天舞台)一场(文化广场)一室(文化室)”的综合性文化设施。二是推进标准化社区文化室建设。三是加快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群众文化活动等群众喜爱的公共文化资源生产与供给。四是在有条件的乡镇(街道)、企业、学校等推进文、图两馆总分馆制建设。五是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到2015年实现全市文化馆、公共图书馆流动服务车、流动图书车全覆盖。六是深入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物联网平台,让提供方各尽所能,让需求方各取所需。
(五)保障。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营经费机制。探索建立人员持证上岗和定期稳定的培训机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常态化机制。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单位人员招录和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