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市文化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文化部有关工作安排,以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通过建机制、出政策、搭平台、树品牌等方式,着力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不断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一、2014年的新措施新成效
(一)加大统筹力度,建立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上半年,我们遵照文化部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小组的做法,在北京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之下,由文化部门牵头,宣传、组织、编办、发改、财政、规划、土地、新闻广电、体育等相关部门共同参加,成立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小组,市领导担任协调小组组长。协调小组成立后,提出了今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要点。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协调力度、统筹力度得到明显提升,与相关部门配合更加紧密和有效。
(二)创新理念,制定“1+3”公共文化政策,完善标准化、均等化的政策体系。我们紧紧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启动了“1+3”政策工程,即一个主体文件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三个支撑文件是《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方案与标准》。这四个文件有机组合,从宏观政策指导、设施标准、服务规范和创建水平四个方面,共同支撑起体系的基本框架。
(三)搭建新平台,举办首届市民系列文化活动,带动提升全市群众文化活动水平。我们以服务人民为中心,坚持阵地意识和文化民生意识,在市级层面打造了首届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据初步统计,全年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近2万场,覆盖人群3000万人次。取得的成效:一是创新搭建市级综合系列文化活动品牌,带动市、区县、街乡、社区村四级联动,形成自下而上的群众广泛参与的首都群众文化系列活动。二是以“我的中国梦,欢乐新北京”为主题,创新机制,推动形成“市民是主角,社会是主体,政府是主导”的公共文化活动新格局。三是,品牌带动,整合市级相关部门文化资源、区县资源,共同推动,有机组合,挖掘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四是,构建市级惠民文化活动、市级示范引领创新活动、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活动、现代节庆日文化活动、文化主题活动日等五大系列五大版块,覆盖全年、全市和全民。五是产生了一批优秀群众文艺团队、一批优秀原创作品、一批优秀文化志愿者、一批群众文艺之星。五是出办法,为了推动群众文化出精品、出人才,市文化局会同市财政局制定了《北京市群众文化奖励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专门对优秀作品和特色品牌活动进行奖励和扶持。
(四)示范带动,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推动体系建设。我市朝阳区成为首批国家示范区后,继续采取措施,巩固取得的成果。东城区获得第二批示范区创建资格后,在老城区用地极缺的情况下,加大投入力度,采取新建、改建、租赁、共建共享等方式,使设施达标率提升到80%,硬件水平明显提高。海淀区示范项目是高新技术企业园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研究”。在创建过程中,该区成功搭建阅读服务平台,建立了高新技术企业图书群落以及符合园区青年特质的文化产品供给方式,呈现出创新性、导向性和带动性等特点。延庆县示范项目是村级群众文化组织员建设工程。该县从基层文化队伍的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建立了“选拔有公示、培训有组织、日常有记录、兑现有考核”的良性机制,创新开办文艺中专班,健全人才队伍。目前,该县已经实现每村配备1名文化组织员的目标。10月份,按照文化部要求,我们对示范区(项目)进行了中期督查。借鉴国家示范区创建经验,今年制定了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创建方案和标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完善服务体系。
(五)借力国家平台,承办2014中国图书馆年会,充分展现图书馆行业新风貌新成就。10月10日,由文化部主办、北京市文化局与东城区政府等单位共同承办的2014年中国图书馆年会隆重举办。本届年会以“馆员的力量:改革 发展 进步”为主题,围绕工作会议、学术会议、展览会三大版块展开。在文化部领导的指导下,经过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圆满完成了承办工作任务,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工作者近2000人参加了本届年会。年会主要特点:一是展示古籍保护成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互动体验活动丰富,突出文化惠民;三是突出馆员的力量,提升专业化水平;四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办会。通过借力国家级年会这个大平台,充分展示了北京市图书馆行业近年来取得的新成果,展现了我市图书馆人的精神风貌;同时,通过交流,也向兄弟省市学习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六)整合资源,强化对接,建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公益演出三大服务配送体系。以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我们制定了公共图书馆服务配送、文化馆服务配送和公益演出服务配送三个方案,搭建配送平台,强化服务对接。一是送图书下基层。利用分馆和直属书库,统一加工数据,按季度为街道图书馆、社区村图书馆室(含益民书屋)补充图书,为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配送2-3次。目前基层分馆283个,服务点3170个。二是提供流动图书车服务。全市16区县图书馆20辆流动车为机关、部队、企业、学校、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区等提供图书服务2799次,送书117.87万册次。三是为特殊人群配送服务。各区县图书馆针对盲人、老人、未成年人、来京务工人员提供盲文图书、视听读物等送书上门服务。四是搭建市级群众艺术培训平台,制定了全年公共文化活动计划,构建优秀艺术人才库,制定培训课程和原创节目培训方案等。五是输送优秀师资。为区县文化馆制定基层文化辅导教材,输送优秀辅导教师,提供创作指导。
(七)积极探索社会化,加大政府购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为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购买力度,我们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到全市政府购买服务目录中,为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领域打开通道。我市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购买皮卡少儿中英文图书馆服务,成立皮卡体育馆路少儿中英文图书馆,引进社会力量进行运营管理,为辖区少年儿童提供阅读服务。街道还和皮卡图书馆、家长一起成立理事会,提高服务管理的有效性。在今年的阅读季活动中,该社区被评为“十大阅读示范社区”。朝阳区在基层试行社会化运营管理,区图书馆与朝外街道图书馆、悠贝亲子图书馆签订《社会力量参与朝外地区图书馆运营合作协议书》,委托民办机构管理。朝阳区文化馆在垡头文化中心试点居民文化自治组织“文化居委会”,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性和自我管理水平。
(八)强化技能培训,完成群众文化组织员培训任务,提高组织员整体能力。为加强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强化业务技能,提高服务能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基层文化干部队伍,我局连续三年举办基层文化组织员培训班,按照“六会”标准(即会组织活动、会指挥合唱、会舞蹈编排、会乐器演奏、会计算机技能、会做群众工作),对基层群众文化组织员进行系统培训。目前已培训1000名。通过有计划的培训,基层组织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得到明显提升,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明显提高,进一步缩短了政府提供的服务与群众需求之间的对接距离。
(九)加强服务监督,委托第三方对基层设施服务情况进行评估,提高运营管理水平。今年,我们委托第三方机构,采取明察暗访的方式,按照设施、服务、活动、管理、经费五达标要求,对乡镇街道、村社区近600个服务机构进行蹲点式调查,每个设施调查7天,摸清基层设施一周的服务情况、运营情况和和管理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对基层服务机构是一个很大促动,增强了服务意识,提高了免费开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十)加强规划研究,编制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推动设施合理布局。今年,我们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配合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启动了《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空间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编制目的是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工作,落实和控制文化设施建设用地管理,构建与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先进、配套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始终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列为全局首要任务,优先谋划,着力推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目前来看,我市的体系建设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一是需要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对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各级党委、政府虽然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认识有显著提高,但是主体责任还没有得到有效强化,没有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二是人才队伍匮乏已成燃眉之急。在基层综合文化中心、文化室,基层文化管理人员缺位多、兼职多、外行多、专职少、内行少,加上人员经费保障不到位,服务水平难以保障,积极性也难以调动。三是资源整合的力度、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目前,全市基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文物、农业、教育、科普、体育等各类文化服务资源十分丰富,但基层农村、社区的管理和服务相对分散,未能形成有效合力,需要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突破体制束缚,打破部门利益格局,推动基层资源共建共享,发挥综合效益。
三、2015年工作总体思路
2015年,我们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新时期北京城市战略定位的新形势,将按照文化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要求,大力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是实施“一二三四五”发展计划,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加快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步伐,推动基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快速发展。一是以服务人民为导向,二是树立阵地意识和文化民生意识“两个意识”,三是推动完善公共图书、文化活动、公益演出三个配送体系,四是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五是实施五大文化工程:
第一个是实施“引领工程”,构建和谐精神家园。立足解决问题和需求导向,把基层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定位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平台、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新时期广大群众的精神家园,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功能。一是加强“1+3”政策体系建设,在修改完善的基础尽快出台,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指标体系。二是巩固文化阵地,在保持高覆盖率的基础上,制定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资金投入管理办法,抓好设施达标工作,提高达标率。三是实施四级品牌战略,举办第二届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努力推出一批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新风貌、新特色、富有艺术内涵的精品力作,培育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品牌,形成文化亮点。
第二个是实施“提升工程”,提高基层设施服务能力。一是保障基本,加快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推进设施建设标准化,研究制定我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并发挥区域级综合文化中心的服务效能;推进服务内容标准化,明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种类、数量、水平;推进绩效考核标准化,制定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标准。二是保障公平,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将乡镇、行政村文化服务机构纳入全市管理与服务体系中,推进城乡联建结对发展。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把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三是创新方式,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统筹实施全市数字化图书馆、数字文化社区服务等重点项目,构建首都公共文化云,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云系统建设。
第三个是实施“示范工程”,推动基层服务工作创新发展。一是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工作中的领导作用,高标准开展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二是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力度,提高运行效率。三是积极推广区域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服务配送、“文化居委会”、基层文化设施空间拓展、组织员队伍建设等经验,引导社会资源、社区居民和村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和监督工作。
第四个是实施“培训工程”,抓好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岗位培训,从明年起,连续用3年的时间,以“六会”为标准,每年对1000名基层文化骨干进行分阶段、滚动式、系统性培训,提高“一专多能”的综合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市、区县两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业务辅导能力建设,采取集中培训、上门服务、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切实提升基层服务机构的科学管理水平。三是加强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探索具有首都特色、体现专业性的文化志愿服务管理模式,加大专业艺术院团、艺术院校等单位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的统筹力度。
第五个是实施“对接工程”,聚焦群众需求,推动基层服务实现社会化。一是以服务群众为导向,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完善“菜单式”、“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二是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开放政府公共文化资金和项目,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吸引鼓励社会力量提供服务和产品。三是创新社会化投入方式,引导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通过兴办实体、提供产品和服务、捐资捐物、资助项目、赞助活动等形式提供服务保障。四是选择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探索试点社会化、多元化的设施运营管理模式。五是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基层设施服务情况进行评估,完善群众需求反馈机制,及时汇总群众需求,提升服务有效性。
上一篇: 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
下一篇: 2014全国优秀文化站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