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加快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改善文化民生的主要途径,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举措。
一、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以文化惠民重点工程为抓手,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服务为核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整体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得到长足发展,一些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一是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天津将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一同部署安排,一同推动落实,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明显加大,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2013年,全市文化事业费达到95616万元,全市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64.96元,较2010年分别增长69.7%和49.2%。先后设立了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专项资金,天津市民办和行业博物馆专项补助资金,支持高端演出、高端展览和公益文化普及活动专项经费,国有院团超场次演出专项补贴资金等专项资金,有力地支持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北辰区自2008年起按照常住人口每人每年2元标准设立区一级公益文化活动经费,2013年起将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3元。河西区、和平区分别于2013年、2014年设立了规模为5000万元的宣传文化繁荣发展专项资金,连续拨付三年,有力地支持了文化发展。
二是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成了以天津市文化中心为代表的一大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新建和改扩建提了一批区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街乡镇文体中心,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呈现出资金投入最多、设施改造力度最大、场地面积增加最快的鲜明特点,市、区县、乡镇和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31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9座,博物馆 60余座,剧场30余座,文化站240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近5000个。2013年天津市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达到1474万册,新增藏书121万册,人均购书费2.281元,人均拥有藏书量达到1.00册,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达到168.1平方米,位居全国前列。天津图书馆作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特大型省级公共图书馆,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居全国省级馆首位。
三是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市公共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和街乡镇文体中心均实现免费开放,天津图书馆和市少儿图书馆建立各类行业分馆、社区分馆、阳光书屋260多个,汽车流动服务点11个,使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便捷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级网点5022个,群众网络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连续六年实施基层文化人才培训工程“千村百站”街乡镇文艺骨干培训工程和“千人百团”社区艺术团培训工程,共培训人员近万名,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天津市文化中心各场馆2013年共举办公益文化普及活动715场、展览111个、演出312场,接待观众约400万人次,成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大亮点。各艺术院团坚持长期开展送戏下乡活动,2010年以来下基层演出2100余场,受惠群众160多万人次。全市190余支农村电影放映队活跃在基层一线,每年放映农村数字公益电影4万余场,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放映任务。
四是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长期以来,我市始终把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加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抓出了特色、抓出了品牌,抓出了人气,成为天津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经过多年培育,天津群众文化“一区、一县、一个品牌项目”的生动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和平区创办的“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东丽区创办的“东丽杯全国群众文学评奖”、北辰区创办的“天穆杯全国农村小品展演”和“北仓杯环渤海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南开区创办的“妈祖文化旅游节”、河西区创办的“西岸艺术节”、西青区创办的“杨柳青年画艺术节”、宝坻区创办的“环渤海评剧票友赛”和“全国京东大鼓艺术节”、武清区创办的“武清杯(李润杰)全国快板书大赛”、大港创办的“中塘杯中老年歌手大赛”等品牌活动影响广泛。此外,天津市农民艺术节、外来务工人员艺术节、社区艺术节、家庭艺术节、国际少儿艺术节、读书节、歌手大赛、民乐大赛、钢琴大赛、主持人大赛、合唱大赛、舞蹈大赛、美术书法摄影展等丰富多彩的市级群文活动,形成了覆盖全市的文化活动热潮。群众自发开展的消夏纳凉晚会、广场舞蹈、鼓舞表演等活动每年演出1000余场。成功举办建国六十周年、建党九十周年群众歌咏大会、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图片展等重大节庆活动。一批群文活动项目荣获全国“群星奖”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二、2014年主要工作
2014年,我市以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为着力点,坚持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持续快速发展
一是文化惠民工程迈上新台阶。全面完成2014年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任务,47个区县图书馆、少儿图书馆、文化馆及河西区13个街道累计投入1400万元,建立起规范达标公共电子阅览室,有效保障群众网络文化权益。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创建工作进展顺利,河西区创建示范区、宝坻区“挖掘传统文化促进公共文化发展”示范项目高标准通过中期督导检查。提升“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服务品质,市内六区图书馆与天津图书馆实行通借通还服务,全市80个街镇文化站被文化部命名为一、二、三级文化站。不断丰富天津特色数字资源,天津图书馆《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专题片》成功申报2015年度国家建设项目,自建资源总量达28TB,位居全国先进水平。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全市文化志愿者总数达4万余人,天津市文化志愿服务总队全年演出150余场次,各区县及基层单位开展九个主题志愿服务活动6400场次,受益群众196万人次,志愿服务总队静海县大王庄示范演出广受好评,滨海新区“中国梦 滨海情”文化随行等6个项目被推荐为文化部2014年文化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公共文化人才培训工作成果显著,“千人百团”社区艺术团文艺骨干培训工程完美收官,全年培训文艺团队126支,组织各区县基层文化单位参加2014年度文化部示范性培训,全年培训各级基层文化业务骨干9期30余人。圆满完成全国文化艺术之乡评选推荐工作,我市7个乡镇被文化部授予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二是群众文化活动呈现新亮点。区域文化合作交流繁荣开展,“春雨工程”天津市文化志愿者西藏行、新疆行和青海行活动获高度评价,我市示范区与山西长治、晋中和内蒙古乌海文化交流联动活动圆满成功。认真开展群星奖获奖作品全国巡演活动,组织我市音乐类获奖作品赴山东演出,邀请京津冀获奖作品来津参演,承办文化部戏剧类获奖作品示范巡演,我局被文化部评为群星奖获奖作品全国巡演优秀组织单位。第十二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第四届“天穆杯”全国小品展演、第二十三届“东丽杯”全国梁斌小说评奖、首届“银锄”杯全国漫画大赛、中国·天津2014西岸剪纸艺术节等五大国字号精品赛事享誉全国。“美丽乡村”天津市第八届农民艺术节、第四届外来务工人员艺术节、第六届民乐大赛、第七届钢琴大赛、“和平杯”第三届合唱艺术节、“天津好童声”首届少儿歌手大赛、“书香津城”全民读书活动暨天津市第二届读书节、“大田杯”中小学生“好书伴我成长”读书系列活动等10余项全市知名群文活动品牌交相辉映,举办各类活动千余场,受益群众达几十万人次。
三是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非遗名录体系不断完善,11个项目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为历届之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落户杨柳青画社,填补了我市空白;“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博物馆”等10个单位被评为天津市第二批非遗保护示范基地,汉沽飞镲等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遗数字化管理系统试点,评剧和风筝魏国家级传承人荣获第三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成功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记忆天津——我们的非遗”大型舞台剧首开先河,积极探索了非遗保护传承新模式;纪念骆玉笙诞辰百年专场演出好评如潮,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区县活动精彩纷呈,共举办各类展览展示活动近百场次,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非遗展示活动丰富多彩,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T2航站楼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基地,成为我市对外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配合国家外事活动,举办“斯里兰卡——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参加第20届鲁台经贸会“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提升我市非遗对外影响力;分别赴深圳、浙江、山东等地参加非遗展示活动,积极宣传我市非遗保护成果。继续开展非遗普及培训工作,“走进大师”系列讲座、非遗进校园等活动产生广泛影响。
三、2015年重点工作
2015年,我市将以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重点,以创新服务方式方法为突破口,深入实施六大文化惠民工程和两大保障体系,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再上新水平。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
一是继续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建成223个街镇级公共电子阅览室。二是加强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用好中央奖励社区文化室建设资金,为市内六区配备一批文化器材。三是推进区县文化馆建设,做好全国第四次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四是积极打造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平台,推进区县数字图书馆建设,启动基于移动终端的天津市数字群艺馆建设和数字非遗平台建设。
(二)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工程
一是重点打造全国性文化活动(8+1),办好现有“和平杯”京剧票友赛、“东丽杯”全国散文评奖、全国快板书邀请赛、全国曲艺票友邀请赛等现有品牌活动的基础上,全新打造全国优秀群文期刊评奖、“美丽中国”网络摄影大赛、“鹦鹉杯”手风琴大赛等群文品牌,同时拟承办文化部全国少儿合唱大赛。二是做好天津市各项品牌活动(12大项,60余子项),包括群星奖初赛选拔赛、第六届社区文化艺术节、第八届家庭文化艺术节、第七届老年文化艺术节、首届少儿舞蹈大赛、“滨海杯”第七届青年新歌手电视大赛、第四届主持人大赛、青少年硬笔书法大赛、“南开杯”新广场舞蹈大赛、第二届西乐大赛、“七里海”艺术节、蓟州新春彩灯庙会等。三是开展外埠交流活动(6大项,30余子项),主要有京津冀“运河”系列文化活动、京津冀公共文化志愿者滨海行活动、京津冀戏曲曲艺交流活动、京津冀现代民间艺术交流展示、京津沪渝四直辖市都市风采系列展示活动等。
(三)公共文化人才培训工程
一是按照总书记座谈会讲话精神,加强文艺创作干部培训。二是紧跟时代要求,做好公共文化志愿者骨干大培训。三是面向基层,开展村文化室管理骨干培训。四是继续做好图书馆从业人员培训。
(四)全民阅读推进工程
一是创新形式和内容,办好天津市第三届读书节。二是继续举办天津市2015年“大田杯”百万中小学生“好书伴我成长”读书系列活动。三是办好“海河大讲堂”、“海津讲坛”、“音乐大讲堂”、“北大讲堂”等公益讲座活动。
(五)文化志愿服务工程
一是依托天津市公共文化志愿服务总队,开展公共文化志愿者百场基层社区(农村)行活动。二是依托民营剧团,办好民营剧团产业孵化基地演出活动。三是开展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邀请西藏、新疆来津进行文化交流。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一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建设,做好项目普查、实物征集和传承人评定工作。二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工作,开展非遗进校园、进课堂以及非遗系列讲座活动。三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工作,开展非遗展览、展示、展演等活动,举办京津冀非遗展示会。四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
此外,我处还将构建两大保障体系。 一是制度设计保障。加快建立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协调解决公共文化建设重大问题。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出台《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探索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加大调研力度,与北方网合作,探索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二是立法保障,加快推进《天津市非遗保护条例》立法进程,积极配合市人大等有关部门做好立法调研及条例起草工作,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后,组织各区县开展学习培训,抓好贯彻落实,按要求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各项工作,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上一篇: 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
下一篇: 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