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河北省文化厅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扩充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为主要任务,以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方法为重要手段,扎实推进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将一些经验做法简要介绍如下。
深入调研,掌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基本情况。为掌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2013年至2014年,由省文化厅会同省委宣传部采取摸底统计、实地考察和分片集中座谈等形式,对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专项调研。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保障水平、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品牌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形成了《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调研报告》,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2月27日,召开了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协调会,省政府办公厅、省编委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14家厅局分管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听取了我厅关于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情况的汇报,明确了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重点事项。
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基层服务点作用,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河北省地形地貌复杂,文化形式多样,为进一步增加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我厅把农村文艺辅导基地建设作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素养的一项重要举措。以省、市、县文化馆(群艺馆)为主体,在全省建立了基层文艺辅导基地1714个。通过各级各类群文专业人才针对各基地所在村(社区)的文化需求和文艺活动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音乐、舞蹈、曲艺、美术、戏剧、书法、摄影等形式多样的辅导培训活动。这些基层队伍也最直接地了解当了地群众文化需求和文化特色,并第一时间反馈至县、市、省级,建立了良好的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通过辅导培训,我们指导各基地创作推出一批“贴近实际、贴近农村、贴近农民”,既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时代新农民新风采,又受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使文化惠民项目能够和群众文化需求得到有效对接,也进一步提出了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新要求。据不完全统计,经文艺辅导基地指导创作的3756件作品中,就有86件获国家级奖项,369件获省级奖项。
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县建设,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在进行两批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同时,挑选出20个基础较好、积极性较高、后劲较足的县(市、区)作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地区建设单位。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更好地解决经费投入、队伍建设、机制创新、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矛盾;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典型引领和影响、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成立河北省文化志愿协会,让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今年6月30日,由省文化厅倡议,省图书馆、省群艺馆、河北演艺集团、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河北博物院、河北画院六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的河北省文化志愿者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河北省图书馆二楼多功能厅举行。审议通过了《河北省文化志愿者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29名理事会理事、9名常务理事和协会领导机构。河北省文化志愿者协会的成立是我省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又一拓展创新,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文化志愿者服务的规范化、有序化开展发挥出积极作用。协会成立后,将从多方面着手开展工作,以提高河北省文化志愿者服务品牌的社会影响力。
丰富文化活动内容,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和群众参与度。6月14日-16日第九个全国文化遗产日期间,我厅与廊坊市政府联合举办第七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活动内容包括:民俗踩街表演、开幕式、“燕赵风华”非遗展演、“燕赵百工”传统手工艺展示、“燕赵百味”特色名吃展销、宣传贯彻《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座谈会、河北省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展播、传承保护和培育涵养文化生态专题讲座、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同行专题讲座、全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图片展十大板块。将群众参与与专家讲座、社会聚合与高校研究结合起来,活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创新工作方法,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保护效。深化非遗价值点、价值量、存续环境和保护要点研究,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新探索》专题研究报告,对全省57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完成“抢救为主、保护第一”这一非遗保护基本任务的同时有效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将在年底前出版的《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价值点、价值量、存续环境和保护要点研究》一书中发表。为健全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机制,探索代表性传承人的科学管理、动态管理方法,以及更加有效地调动非遗项目传承人的积极性,使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健康有序开展,2013年以来,河北省文化厅专门成立了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审核认证管理委员会,通过核查代表性传承人所提供的情况报告,对部分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实地抽查和现场答辩等方式对全省454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年度审核认证工作。
2015年,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将继续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树立大局、整体、法治、人民、创造五种思维,着力营造良好文化生态,着力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和服务模式、服务效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和保障机制建设
1、召开河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结合中央《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印发《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河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适时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河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加速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
2、成立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成立省委宣传部、省编委办等25个部门组成的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制定《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议事规则》、《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工作方案》以及《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分工》,共同推进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3、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配套制度建设。会同关部门研究制定《河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2015—2020年)》、《河北省文化广场建设标准》;推动《河北省公共图书馆条例》立法进程,研究制定《文化馆(群艺馆)服务标准》、《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及公共文化服务评估考核标准等。
4、成立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会同省艺术研究所筹备成立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中心,吸纳全国范围内高校、科研院所高级人才共同为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出谋划策。
5、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会同唐山市文广新局、唐山市丰南区政府、丰南区文广新局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单位——唐山市丰南区图书馆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加强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地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地区和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单位工作进展的指导监督,确保2015年底圆满完成试点任务。
二、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和整合力度
1、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地区建设。配合文化部完成我省廊坊市和张北县、井陉县第二批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项目)建设验收工作;完成对张北县等20个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县的验收,加强对示范地区的经验宣传和总结推广工作。到2015年末实现全省四分之一区域达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标准。
2、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水平。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优化服务环境、完善服务项目、健全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逐步将展览馆、科技馆、体育场(馆)、工人文化宫(俱乐部)、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及县级电台电视台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财政支持和经费保障机制,向公众免费提供服务。
3、加强数字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借助“云计算”和“三网融合”等技术手段,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农家书屋、网上博物馆、网上美术馆、网上剧场等数字文化服务设施,分批分步骤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内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
4、科学配置流动文化设施。继续加强基层群众文艺辅导基地、图书馆基层服务点建设力度,在偏远地区特别是农村、偏远山区、牧区加强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等流动文化设施建设配送力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使群众能够便捷地享受服务。
三、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打造地域文化品牌
1、广泛开展“一县一品”县域文化品牌创建活动。会同省委宣传部等单位,依托以当地的文化名人、文化遗产、文化样式、民俗文化、历史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特色文化资源,在全省范围内打造一批富有本土特色、有运营主体、深受群众喜爱、社会效益良好,能够与经济、科技、教育、旅游业发展的高度融合的地域品牌文化活动,形成异彩纷呈的特色文化符号。
2、举办第八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系列活动。2015年6月13-16日,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期间,举办第八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继续采用省市联办、社会运作的方式。同时,做好首届京津冀非遗大展暨传统手工技艺设计大赛的参展参赛工作,学习经验,借力京津冀一体化宣传展示河北文化形象
四、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1、继续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在2013年修改完善《冀中传统音乐会社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积极向文化部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树立生态观念,进一步开展培育涵养非遗文化生态活动。举办第二届中国河间西河书会、第七届河北省民俗摄影比赛、“欢天喜地闹元宵”我们的节日·河北省民间花会踩街启动仪式、首届中国廊坊京东书会等活动,精心筹备参加第四届成都国际非遗节。
2、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联合宣传、教育等部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充分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使其以既具时代特征又富传统魅力的形式在校园弘扬起来,让大、中、小学师生零距离感受燕赵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3、举办非遗衍生品和创意产品大赛、研讨及展示活动。开展非遗衍生品和创意作品比赛评奖、研讨及展示活动能够更好地发挥非遗的现实价值,使非遗赋予更具时代内涵。活动内容包括举办衍生品和创意作品比赛评奖,对优秀作品进行展览展示,开展有关理论研讨等。同时,组织参加首届京津冀非遗大展暨传统手工艺作品设计大赛。
上一篇: 文化部命名442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
下一篇: 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