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发布时间:2014-12-30 15:58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4-12-30

 

    2014年,我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难点和群众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为重心,在设施建设、效能提升、示范引导、文化惠民、改革创新和督导落实六个方面着力,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手段、新模式、新路径,全面推动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2014年主要做法

(一)着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我省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出了“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并将该工程列入《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十大工程和每年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予以重点推进。同时,为保证区域平衡发展,推动公共文化均等化建设,广东省财政大力扶持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十二五”期间共计投入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当地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建设。通过逐级定目标、分任务、强措施、抓落实,我省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设施总量快速增长。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37个,文化馆 14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599个,各级各类博物馆209家,行政村(社区)文化室23420个,一定规模的文化广场5000多个,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049平方米,基本形成了省、市、县、镇、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二)着力推进基层文化馆站服务效能提升

为进一步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提升“三馆一站”的服务能力和水平,2014年初开始,我厅组织开展了“基层文化馆站服务效能提升计划”,着力推动各级文化馆站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服务项目、打造服务品牌、提高服务效能。一是加强对基层“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的扶持力度,省财政每年安排7854万元补助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三馆一站”免费开放。二是通过评估定级、督导检查等方式,积极推动各级文化馆、站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保障机制,明确职责任务和服务内容,完善与其职能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并免费向群众提供服务。三是面向县、镇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和文化站,实施“基层文化馆站服务效能提升计划”,采取巡回指导的方式,通过“实地考察、集体会诊、限期整改”,对硬件设施、功能布局、业务基础、服务规范和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手把手”的现场指导和培训,推动基层文化馆站达标升级,提升基层文化馆站服务效能。

(三)着力推进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

根据文化部工作部署,近年来,我省着力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东莞市、中山市、佛山市南海区以优异成绩通过了第一批示范区(项目)验收。2013年底,我省深圳市福田区、广州市越秀区、惠州市三地又获得了第二批示范区(项目)创建资格。目前,我省正在进一步加强和巩固第一批示范区(项目)创建城市后续管理工作,紧锣密鼓地推进第二批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国家示范区(项目)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我省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此为基础,2014年我省组织开展了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计划从2014年至2020年,分三批创建20个省级示范区,培育50个省级示范项目,进一步研究、解决好当前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为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目前,我省第一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已完成答辩和公示,即将从明年1月起正式开展创建。

(四)着力抓好群众性文化惠民活动

2014年,我省重点举办了广东省第六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同饮一江水”打工者歌唱大赛、文化志愿者惠民巡演、“文化志愿者在行动”、“粤读越精彩”全民阅读系列活动、群众广场舞蹈推广和展演等一系列惠民文化活动,重点突出以下三方面特点:一是在活动编排上,既强调融入时代元素,又注重挖掘岭南文化特色,让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众都能产生情感共鸣并积极参与其中;二是在活动组织上实行省、市、县、镇的四级联动,促进优化整合资源,扩大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吸引力;三是以满足广大基层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为目标,注重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满足群众自我娱乐、自我展示、自我服务的需要,真正做到“主承办单位办得用心、群众参与热心、百姓看得开心”。全年活动的开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吸引了从城市到农村、从省内到省外群众的踊跃参与,让广大百姓真正成为参与的主体、活动的主角。

(五)着力推进文化改革创新

我省紧紧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中心,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文化决策机制、群众评价反馈机制等文化改革建设工作。通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我省明确工作思路、落实工作方案,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确保各项文化改革创新工作步伐稳健、取得实效。目前,中山市、东莞市以及广东省博物馆、福田区图书馆分别成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的国家级试点地区或单位,改革创新工作初见成效。

(六)着力做好巡视督导工作

长期以来,我省始终把巡视督导工作作为推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常抓不懈。2014年,由广东省政府统一部署,省文化厅、省财政厅联合牵头,抽调各有关单位骨干力量,组成多个巡视督导组,分赴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就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文化馆站效能提升工程”、文化惠民活动开展、公共文化队伍建设及文化体制改革等多方面进行了实地督导检查,现场了解地方公共文化建设情况,座谈分析问题与差距,共同研究推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公共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促使各地进一步明确进度安排,分解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广东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特别是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标相比,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化总量大但人均偏低。广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总量处于全国前列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和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等原因,人均水平只处于全国中等水平,与先进省份相比更是明显偏低。二是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利用率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广东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加大了向基层配送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资源的力度,但公共文化服务的观念和模式相对陈旧,没有建立起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有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短缺,而有的地区公共文化资源出现利用率不高,重建轻管,甚至闲置、浪费等情况。三是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城乡、群体之间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原因,我省区域之间公共文化发展不均衡尤为突显;同时,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运营体制机制单一、不合理,也导致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均。四是社会各界和群众参与度不高。目前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主要靠政府,由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调节手段较为缺乏,保障机制不完善,公共文化政策不配套等,社会公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五是公共文化队伍薄弱。我省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编制配置标准偏低,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编制仅1.8个。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文化队伍青黄不接,文化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编制总量少、专业人才缺乏、培养经费不足等问题,有些基层公共文化事业机构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2015年工作计划

    (一)加强公共文化制度和规划设计。根据中央、省的工作部署,结合广东实际,完善和制定文化发展政策和规划。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切实管办分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为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探索财政保障机制。

    (二)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奖补扶持力度,全面完成“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的建成;继续补助欠发达地区基层“三馆一站”运作经费,以“结对子、种文化”为手段,加强对基层馆站的业务指导,有效提升馆站服务效能;重点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尤其是基层农村网络建设,以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为主要抓手,建成技术先进、传播高效、服务便捷、管理科学的公共数字文化网络,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文化民生问题。

    (三)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模式,针对不同阶层、不同类别的群体,提供形式多元、有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重点保障特殊群体、弱势群体的文化权益,使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向他们倾斜;建立畅通的、互动的文化信息交流平台和交流机制,广泛利用新媒体展示手段,解决普罗大众文化需求和文化服务信息不对称的矛盾;进一步变“送文化”为“选文化”,积极探索和实践“超市式”供应、“菜单化”点文化的服务模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 

(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文化,培育壮大社会办文化的力量,通畅社会力量参与渠道,营造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态环境。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行项目外包和设施委托管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进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及相关鼓励政策,引导私营组织、社会组织或个人设立文化专项基金,资助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资源配置效率,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内容和服务形式倡导“文化慈善”、文化捐赠,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的多元投资新格局

(五)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运行机制,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继续推动文化事业单位理事会制度试点改革,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扩大改革范围;探索基层文化单位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县文化主管部门主导型的管理模式,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由县人民政府设立,县乡双层管理,以县级文化主管部门管理为主的体制模式;建立文化共建共享机制,创新服务模式,推进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之间文化资源的整合。

    (六)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考评制度。构建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服务质量、水平和效益作为考核评估的核心指标,检验测评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和绩效;建立严格的考评机制,推动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政绩考核指标;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评标准,督促落实相关工作;完善激励机制,对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树立良好典型,引领业界风范。

(七)强化公共文化队伍建设。建立推行职业资格制度,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人员职业资格标准;吸引高端文化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形成各门类公共文化服务的领军人物,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高地;完善人才表彰和激励机制,加强农村文体协管员队伍和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吸引更多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等文化从业者、爱好者参与,建立起一支服务基层群众、扎根基层的专职或兼职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