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贵州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发布时间:2014-12-30 16:00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4-12-3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这是一个全新的战略思维,从它的内涵理解,就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统筹城乡和区域文化均等化发展,加快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省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经过十来年的快速推进,全省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建立。尤其在免费开放全面实施以来,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履行工作职能的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群众享有基本服务的权利得到维护,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逐步建立。但是,比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我省公共文化服务的现代化水平还很低,差距较大,均等化发展的要求还需进一步提高。如何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步伐,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科学水平,这是当前我们工作中主要研究的一个制度设计课题。

一、我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举措

(一)深化改革,着力创新,通过优化顶层制度设计全面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

我省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在认真研究中央改革任务的基础上,结合贵州实际,部署了我省20项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其中有5项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密切相关,这5项改革措施,紧紧围绕如何加快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展开积极地探索和实践。

一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和群众评价反馈机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死设施与城乡建设、大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市场消费的有效对接我省遵义市、贵阳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工作中,率先建立了协调机制,省级层面的协调机制目前进入工作方案讨论阶段,预计15年上旬正式建立。

二是整合基层已建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一批民族特色公共文化服务设施。2015年我省将选择一批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县乡,启动实施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广场建设工程、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活动引导工程、民族地区乡土文化人才培训工程等,以乡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施主体,扶持建设一批民族特色突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三是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经费保障等制度改革,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组建理事会,吸纳各方资源参与管理。

四是健全文化产品第三方评价体系,推动文化产品评价从单一的政府评价向政府评价、专家评价、市场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转变,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五是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途径及办法,逐步建立和完善切合贵州实际、适应群众需求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目录,并做好资金安排落实,促进文化生产与消费。

(二)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体系和工作机制

一是结合国家及省制定的免费开放管理办法和“两馆一站”评估定级标准,制定我省“两馆一站”免费开放服务标准,建立免费开放服务保障机制、监督机制和奖励机制,通过制度建设来落实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有效服务。

二是实施“两馆一站”量化考核,考核机制逐步从部门行为过渡到政府考核体系,通过考核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

三是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科学评价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效能及质量,建立长效监督体系,让公共文化服务在公平合理的阳光下运行。

四是建立服务与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机制和群众评价反馈机制,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努力使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不断满足与符合广大群众的需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发展。

(三)认真总结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工作经验,努力做好全省的推广运用。

示范区(项目)的创建,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明了一条科学发展的路径,我省将示范区创建经验的推广运用作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扎实推进。

一是各地以示范区创建标准为依据,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既有前瞻性,又有可操作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

二是示范区及示范项目承担单位,分别以不同形式召开创建示范区(项目)经验交流现场会,积极推广示范区(项目)创建经验。

三是制定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评比办法,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补助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优秀单位,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发展。

四是积极组织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研究课题项目,省里设立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课题项目,各市州分别选题承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单项课题研究。

(四)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为载体,切实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我省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扎实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中“乐在农家”的建设。工作中围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完善农村文化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保障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等建设内容,重点制定农村文化设施及人才队伍、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公共电子阅览室等方面的建设标准、运行服务标准、管理标准和考核评价机制,科学发展和建立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和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二、2015年主要工作思路

(一)、以改革推动制度创新,年内力争出台几项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文件。

一是建立贵州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及群众评价反馈机制;二是力争出台贵州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三是加快制定《贵州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四是力争出台贵州省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政府采购实施办法;五是建立群文艺术创作奖励机制,力争出台《贵州省文化厅群众文化艺术创作奖励办法》。

(二)以加强资金、项目管理为重点,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础,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一是配合纪检监察部门全力做好涉农资金检查,纠正违规资金使用情况,促进文化涉农资金更加贴近和服务群众,以最大范围实现文化民生。

二是制定“两馆一站”考核办法,督促免费开放正常开展。15年我省将全面检查“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及资金使用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两馆一站”免费开放服务标准,对工作效能实施量化考核,力争将免费开放考核纳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免费开放奖惩激励机制,通过强化“两馆一站”的服务能力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和均衡化发展。

三是监督实施好中央及省级农村文化建设补助资金及奖励资金使用。资金落地和服务下移,是15年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使用的重要监督方向,明年我省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在管理上除了强化涉农资金台账管理手段,还准备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绩效评估机制,用科学的手段确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发展。

四是努力实施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任务、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活动室)设备配置和数字图书馆设备配置工作,继续组织实施全省数字图书进农家工程。

五是以全国第四次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为契机,努力做好文化馆标准化建设,在全省文化馆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和文化馆建设达标创优工程。

六是积极做好文化志愿者服务工作,成立贵州省文化志愿者服务总队,各市州建立分队,各县市建立小分队,建立科学的文化志愿者服务管理机制,在全省实施文化志愿者行动计划。

(三)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为引领,全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

一是认真指导我省贵阳市做好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遵义市后续建设,以及六盘水市、黔南州示范项目建设工作,全力准备第二批示范区(项目)迎接国家验收。

二是在全省积极推广遵义市、贵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经验,充分发挥其示范性、导向性及辐射作用。2015年择机在示范城市召开全省的示范推广经验交流现场会。

三是提前谋划、积极准备,努力做好我省第三批申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申报工作。

四是以示范区创建标准为参照,制定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准。

(四)以激励全省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为目标,全面繁荣和发展群众文艺创作。

一是召开全省群众文艺创作工作座谈会,客观分析我省群众文艺创作现状,认真谋划繁荣我省群众文艺创作的工作思路。

二是以奋战“群星奖”为目标,大力组织开展创作研讨、采风、培训及各种赛事选拔活动。

三是积极策划,认真做好全省第十届少儿艺术节、全省艺术新作品大赛、全省大学生声乐器乐大赛等一系列大型赛事活动。

四是指导全省群文系统,广泛建立群众文艺创作激励机制,丰富和发展群文创作内涵,重点指导多出精品、多出人才。

(五)创新服务方式,增强全民阅读服务水平及质量。

一是积极争取省级财政支持,图书馆购书经费力争在15年净增长100万元。二是为扩大覆盖及增强图书馆流动服务功能,与贵阳市文化局积极配合,努力完成15个图书馆小站建设及5个分馆建设。三是全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中心搬迁工程,通过改善条件,整合资源,努力使我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实现较快发展。四是省图书馆与贵州民族大学全力配合,共同实施好“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贵州省图书情报人才培养中心“建设。五是全力实施好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项目。

(六)以加强民族文化建设为重点,着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特色。

一是大力宣传、保护和利用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品牌,组织实施全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艺术交流活动,推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艺术成果,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二是以“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抓手,大力实施“乐在农家”建设,加强农村文艺骨干培训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三是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民族文化广场工程,整合力量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四是对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开办特殊服务窗口,鼓励多形式开展弱势群体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