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甘肃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发布时间:2014-12-30 16:02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4-12-30

 

甘肃省“乡村舞台”建设工作自去年2013年11月启动以来,在中宣部、文化部的关心支持下,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乡村舞台”建设的基本情况及成就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推进甘肃省文化大省建设的过程中,甘肃省委、省政府立足全省经济文化建设实际,着眼于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乡村舞台”建设这一构想。

“乡村舞台”建设,是指在整合甘肃省全省农村现有的宣传文化、党员教育、图书出版、电影放映、体育健身、科学普及等方面的资金、项目、场所、设施、人才等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乡镇文化站、村社文化室、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乡村体育健身工程等阵地,组建村级民间自办文化社团,搭建群众自娱自乐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乡村舞台”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以构建农村群众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综合文化服务机制为目标,以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宗旨,以“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为载体“345”工程)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利用、统一管理、服务群众”的原则,积极探索自发式、互动式、输送式、辐射式等农村民间自办文化社团的新形式,让农民群众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用5年时间,实现全省每个行政村都有1个相对稳定、10人左右的民间自办文化社团,形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到2018年6月底,累计组建16023个村级民间自办文化社团,实现全省所有行政村全覆盖。

2013年11月,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相关部门联合下发了《甘肃省“乡村舞台”建设方案》, 召开了全省“乡村舞台”建设启动会议。经过半年多的试点建设,这项工作已经进入推广建设阶段。截至目前,全省各市(州)、县(市区)通过政府财政扶持、社会资本支持、个人捐助等方式,投入乡村舞台建设资金达到了2.76多亿元,参与民间自办文化社团人员达到63万多人,受益群众达到120多万人次。

二、“乡村舞台”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是扭转了有“愿望”没“平台”的困境,促进了农村文艺生活的固定化、常态化。乡村舞台”建设,把分散的、各具特长的文艺爱好者集结起来,健全了“吹、拉、弹、唱”的组织班子,使群众文艺活动有了固定队伍、有了便利场所、有了娱乐设施、有了活动保障,极大地改变了群众过去有愿望、没平台的困境,推动了农民文艺活动的固定化、常态化。泾川县党原乡坷咾村秦腔剧社,近年来频临解散,通过“乡村舞台”建设,不仅恢复了演出,还发展壮大了演出人员队伍。山丹县位奇镇位奇村红星歌舞团,由一个家族式文化自乐班,发展到拥有60多人的农村民间自办文化社团。自“乡村舞台”试点推广建设以来,全省共组建民间自办文化社团4800多个,参与群众达到53万多人,上半年组织群众性文艺演出1万余场次。

二是推动了群众文艺产品的“自产自销”,“草根”艺术家有了才艺展示的平台。“乡村舞台”建设,为农民文艺爱好者、民间艺人搭建了创作展示平台,激发了“草根”创作的动力和活力,使村民自己的文化艺术作品实现了“自产自销”酒泉市肃州区银达镇银达村农民方秀兰自编自演的小陇剧《摔罐》,获得全国群星奖“银奖”,妇女组长杨爱琴等编排的《洞房花烛夜》,在全省曲艺大奖赛中获得优秀奖。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乡村舞台”民间自办文艺社团共创作文艺节目150多个,在服务群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实现了从“观众”到“演员”角色转变,构建了农村文艺生活乐园。乡村舞台”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艺术生活的热情,形成了村民自己演自己、自己看自己的生动局面。天水市秦州区娘娘坝乡农民高虎平,把当地“摘花椒”等生产劳动的场面编创为小曲歌舞,作品有生活、接地气,深受群众喜欢。酒泉市金塔县西坝乡、白银市白银区强湾乡等农村,每户村民至少有1人是自乐班成员。“乡村舞台”吸引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爱好者的热情参与,成为了群众文化艺术生活的乐园。

四是促进了“非遗保护”的“活态传承”,使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得到了复活。“乡村舞台”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艺术的活态传承,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服务群众。白银区水川镇大川渡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子戏,通过“乡村舞台”建设,先后有20多人加入了高家班传习所,学习、演唱、传承的范围不断扩大。泾川县王村镇二十里铺村的说唱艺术“春官说诗”,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以“旧瓶装新药”的艺术形式,把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双联行动等创编为“说诗”,赋予了传统艺术形式新的时代气息。目前,全省有50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乡村舞台”艺术活动,发挥了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传承与服务群众的双重效应。

五是推动了“文化娱乐”向“促进和谐”的深化,为社会法制建设创造了条件。“乡村舞台”建设,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积极健康的文艺形式表现遵纪守法、社会和谐、小康社会建设等内容,让“24”字人知人晓、广泛传播,使群众辨别真善美、假丑恶的是非观念更加明确,村民传谣信邪的少了、敬党爱国的多了,不尽孝道的少了、敬老尊贤的多了,聚众赌博的少了、生财有道的多了,游手好闲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邻里吵架互殴的少了、和睦互助的多了,挑衅滋事的少了、团结友善的多了,在促进社会和谐、推进法制建设中发挥了有效作用。

、今年的主要工作

(一)健全机制,精心组织。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舞台”建设工作,并将这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写入201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根据《全省“乡村舞台”建设方案》,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的省“乡村舞台”建设领导小组,16个省直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文化厅,抽调专门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今年5月8月、10月,在甘肃省白银市金昌市和平凉市召开了次全省“乡村舞台”建设工作推进会,观摩建设成果,通报进展情况,交流好的做法。各市州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成立了以党委和政府分管领导主抓的市(州)、县(市、区)两级领导小组,并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全省各级宣传、组织、新闻出版广电、体育、科协、教育、科技、农牧、计生卫生、共青团、妇联、文联等部门,依托各自的优势,积极投身“乡村舞台”建设,在项目、资金、设备、人才培训上给予大力支持,有力推动了“乡村舞台”建设的蓬勃发展,一个上下贯通、左右协作、统一行动、联合作战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二)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全省“乡村舞台”建设方案》明确规定,县委、县政府是“乡村舞台”的责任主体,乡镇党委、政府是具体实施主体。省“乡村舞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起草《甘肃省“乡村舞台”建设管理细则各市州按照全省的统一要求,进一步明确任务,强化措施,从主体责任、规划建设、职能服务、经费保障、检查考核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要求。在建设中,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利用、统一管理、服务群众”的原则,普遍对文化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党员远程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设施设备进行了优化升级,明确了室内场地和室外广场的面积要求,提高了建设标准。

(三)试点带动,示范引领。根据《甘肃省“乡村舞台”建设方案》,今年上半年的重点是推进试点工作,全省14个市州均在1228个乡镇各选定了1个行政村进行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各市州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突出特色、分类指导的方案,结合本地实际,以点带面、示范带动,不断扩大效应。白银市、张掖市、酒泉市、嘉峪关市等把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示范带动作用强行政村先行列入乡村舞台建设重点项目,加大投入,配备音乐器材、音响设备、服装道具等,金昌市定西市、天水市、平凉市、庆阳市、陇南市等把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纳入“乡村舞台”建设,普遍建成了民俗文化陈列室使得一些小曲、皮影、剪纸等非遗项目,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承保护兰州市在“乡村舞台”建设中,立足农村文化工作的实际,提出了“三个结合,四个突出”的工作思路,即与全市每年100个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相结合,与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结合,与全市农民群众自发的文艺社团建设相结合,突出队伍建设、场地建设、演出形式和演出内容,使“乡村舞台”建设的受益群众从自娱自乐、健身强体向服务乡村、繁荣文化的目标发展。临夏市、甘南州结合本地民族文化风俗,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极大地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

(四)拓宽渠道,筹措资金。在“乡村舞台”建设中,各地采取“财政支持一点、项目安排一点、社会筹措一点、个人集资一点”的办法,广开渠道筹措资金。庆阳市、天水市、平凉市、白银市、张掖市、金昌市等通过财政扶持,给予每个试点村建设补贴经费武威市、陇南市、嘉峪关市通过向上争取、财政支持、企业赞助等方式,共筹措建设资金。酒泉市、兰州市、定西市等采取以奖代补、社会力量补充等方式,共筹措资金升级改造和设备购置。甘南州、临夏市等地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协调双联单位捐款等筹资,有效地弥补了“乡村舞台”经费不足的问题有力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加强培训,完善队伍。甘肃省全省“乡村舞台”建设中,各级文化部门十分重视基层文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不断提高“乡村舞台”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各市州安排乡镇农村文化专干,担任“乡村舞台”建设及民间自办文化社团的联络员,积极做好上下联络、左右协调的沟通工作。每个行政村推选一名文化能人,兼任民间自办文化社团的具体负责人,由县财政每月给予一定的补助。二是培训指导经常化。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组织文艺院团专业人员,对基层业余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和民间艺人开展经常性地业务指导和培训。以文艺演出和科技培训为抓手,依托全省“千台大戏送农村”、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组织省、市(州)、县(市、区)文化单位与当地民间自办社团结成帮扶对子,定期进行文艺培训和文化辅导。利用节会、集市和农闲时节,组织文化、科协、卫生、新闻出版广电、体育等部门开展政策咨询、科技培训、文艺展演、电影放映、卫生保健、农民运动会、全民阅读等各种文化活动,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激发了农民群众求知、求美、求乐的热情,大大提高了“乡村舞台”建设的影响力。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甘肃省“乡村舞台”建设工作启动以来,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发展不平衡,建设内容单一。从投入和基础设施看,经济发达地区好于经济落后地区,城市近郊好于偏远山区(牧区),河西普遍好于河中、河东;从建设内容上看,各地文化娱乐活动得到了加强,但在群众阅读、科技培训、体育健身等综合性服务功能上下的功夫不够,效果还不明显。二是对文化惠民认识不足,工作主动性不强。个别市(州)没有从民生的高度认识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主动性不强,疲于应付、敷衍了事,说的和做的是两张皮,经不起查、经不起听、经不起看。三是开展工作的能力不足,等靠思想严重。个别市(州)的领导干部对“乡村舞台”建设的目标任务不熟悉,对阶段性工作要求不清楚,在措施办法上不得力,在筹措资金上没思路,在工作方法上没抓手,等靠思想严重,工作始终没有起色,完成任务一贯落后。四是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整合资源力度不够。主要是“乡村舞台”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间缺乏协调沟通,相互对各自在农村的文化资金、项目等不了解,如国家财政部每年给予每个行政村1万元的文化活动、器材维修、农家书屋补助经费,是“乡村舞台”建设的很好资源,但经费是否拨付到位、如何使用、如何监管,职能部门之间不够透明,整合文化项目、资源的目标难以实现。

五、2015年甘肃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形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合力。参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工作方案,由省文化厅牵头,依托省“乡村舞台”建设领导小组,增加省编办、省发改委、省民委、省人社厅、省质监局、省文物局、省扶贫办、省总工会、省残联等单位为成员单位,成立甘肃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与“乡村舞台”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组成人员与组织机构不变,“两套班子、一套人马”,协调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由省文化厅牵头研究制定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工作方案,明确协调机制的工作任务,细化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争取于12月底前召开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工作会议,启动协调机制,推动省、市、县、乡、村(社区、街道)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

(二)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发展。向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协调省财政设立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建设专项资金,解决58个国家级贫困县8790个贫困村文化基础设施问题。按照每个贫困村补助5万元,每年建设2200个贫困村文化活动室的计划,由省财政每年列入财政预算1.1亿元,由“乡村舞台”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安排,从2015年起实施,通过4年努力,到2018年在8790个贫困村实现村文化活动室全覆盖。建议省委、省政府把“乡村舞台”建设纳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按照每个行政村补贴5000元的标准,设立“乡村舞台”建设专项资金。今年12月底前,由省财政列支经费3114万元,先对2014年试点建设的1228个和推广建设的5000个行政村予以扶持补助。根据《全省“乡村舞台”建设方案》,按照2015年、2016年、2017年每年普及建设3000个“乡村舞台”,2018年普及建设795个“乡村舞台”的计划,协调省财政2015年、2016年、2017年分别列入财政预算1500万元,2018年列入财政预算397.5万元,给予“乡村舞台”建设财政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由省“乡村舞台”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管理,按照“建一个、补助一个”的办法划拨使用,确保建设质量效果。

(三)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为公共文化有效服务提供人才支撑。把文化队伍建设计划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方案,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同步启动。由省文化厅牵头,联合省编办、省人社厅、省财政厅,于今年12月底前研究制定基层文化人才队伍选拔使用管理工作机制,具体由省编办研究落实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文化专干编制管理办法,确保定编定岗、稳定队伍;由省人社厅以“三支一扶”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研究制定基层文化管理人员选聘办法;由省财政厅研究制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聘用文化管理人员的经费标准办法及培训经费补助;由省文化厅研究制定基层文化人才的培训计划步骤,全面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

(四)把文化建设纳入综合考核指标,强化地方党委政府的责任意识。建议省委、省政府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乡村舞台”建设纳入对地方市州党委政府年度工作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由省政府与各市州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靠实责任主体。建议由省文化厅于12月底前,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乡村舞台”建设考核办法,从财政投入、基础设施、人才队伍、服务标准等方面,明确考核内容、考核指标、奖惩措施,建立完善考核评价标准。建议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乡村舞台”建设考核结果计入对各市(州)总体考核内容,作为领导干部绩效评估、选拔使用的参照依据,充分调动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加快推进立法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化发展。立足我省经济欠发达、基层群众文化权益难以保障,公共财政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均等,基层文化人才欠缺、服务层次水平低等现实问题,建议省人大加快《甘肃省公共文化促进条例》立法进程,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法治轨道,规范财政投入机制、人才选拔培养机制、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切实推动公共文化设施、保障、服务标准化进程,解决文化服务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等问题,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

(六)以示范区创建为带动引领,探索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建议由省文化厅、省财政厅联合推动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活动,并纳入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协调工作方案,从2015年起实施,以县(市、区)政府为创建主体,启动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每2年为1个创建周期,每个周期创建14个县(市、区)为一个批次,充分调动地方党委政府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建议每年至少召开1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推进会,每2年召开1次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现场交流会,不断总结推广示范区创建的经验做法,以点带面,示范带动,逐步扩大效应,最终实现省、市、县、乡、村(社区、街道)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

(七)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手段。针对青少年人群对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缺乏兴趣、参与程度不高这一问题,要坚持占领文化主阵地,注重服务手段创新,应用无线互联技术,充分发挥群众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开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促进传统服务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议由白银市开展公共文化信息化服务试点,在白银e网、手机微信平台为群众提供电子图书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图书、美术、文艺等多种文化服务的载体平台,总结解决软件开发、网络运行、信息资费等问题的经验办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部门与信息运营商的共建共享、共同服务的协调机制,通过半年到1年的试点,逐步向全省进行推广,用当前群众更易接受的服务载体,为更大范围的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