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马辞旧岁,锦羊迎新春。在马年岁末之际,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共同主办,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北京电视台、首都图书馆以及各区县文化委员会、文化馆承办的“2014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群众精品节目汇演”于12月28日在首都图书馆大剧院隆重举行。届时,经过精挑细选,来自全市各区县、各系统的400余名演职人员将向市民献上一台群众自编自演的精品节目。节目很多是在各类比赛中的获奖作品,代表了本年度全市群众文艺创作和表演的最高水平。群众原创现代戏评剧《银杏庄》获得第九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参演剧目奖;童声合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歌声与微笑》荣获2014首都市民合唱周少儿合唱奖;少儿舞蹈《PANDA》《咦·月亮》《北京泥人》《找朋友》荣获第九届舞动北京群众舞蹈大赛少儿组金奖和银奖;《北京时间》《北京的门》《北京颂歌》是“歌唱北京”群众歌手大赛获奖歌曲,白人兄弟组合演唱的《小河淌水》荣获“歌唱北京”群众歌手大赛金奖;老年舞蹈《最美时光》《情醉晚霞》《花韵》《阿姆尔赛诺》是今年反映老年人生活的优秀舞蹈作品。
2014年启动的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以下简称:市民文化活动)是北京市首次创新举办的覆盖全年、全市、全民的综合性市级群众文化活动。该活动以“我的中国梦,欢乐新北京”为主题,以“市民是主角、社会是主体、政府是主导”为活动宗旨,在活动内容上涵盖了各个艺术门类,在群众参与上涵盖了各个群体,为首都市民展示文艺梦想搭建了丰富多彩的舞台,激发了广大市民参与文化、享受文化、创造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在全市掀起了群众文化活动新高潮,推动首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市民文化活动主要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创新搭建市级综合系列文化活动品牌,带动市、区县、街乡、社区村四级联动,形成自下而上的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在市民文化活动的引领带动下,全市各区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社区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文化广场、公园公共绿地和部分商业中心等场所,各类文化活动异彩纷呈,群众纷纷踊跃参与。共组织活动2万余场,覆盖人群约3000万人次。
二是以“我的中国梦 欢乐新北京”为主题,创新机制,推动形成公共文化活动新格局。充分利用市民文化活动平台,发挥市各相关部门和区县政府的主导作用,组织承办了一系列特色品牌文化活动。市级活动主要有:“舞动北京”群众舞蹈大赛、“北京之声”首都市民合唱周、首都图书馆阅读之城活动等。区县活动主要有:东城区快板大赛、西城区百姓戏剧展演、朝阳区社区一家亲、海淀文化节、中关村国际青年艺术节、丰台区戏曲文化嘉年华、石景山清明诗歌朗诵会、门头沟区永定河文化节、房山区文化周末大舞台、通州区运河艺术节、顺义区乡村大舞台群众文艺会演、大兴区武吵子大赛暨鼓舞邀请赛、昌平区艺术节、平谷区乐谷欢乐节、怀柔区群众艺术节、密云县原创歌曲大赛、延庆县乡村欢乐节等各级各类文化活动。
三是,整合市级相关部门文化资源、区县资源,共同推动,有机组合,挖掘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成立了组织机构,市相关部门、十六个区县政府、北京电视台、北京广播电台、北京日报等单位参与,统筹指导、协调推进,使各行业、各区域文化资源充分调动起来,提升部门和区县活动的参与率和活力。
四是,五大系列五大版块,覆盖全年、全市和全体市民。活动由市级惠民文化活动、市级示范引领创新活动、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活动、现代节庆日文化活动、文化主题活动日等五大系列五大版块组成,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戏曲、曲艺、美术、书法、摄影、百姓文化原创大赛(文学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市级惠民文化活动;贯穿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等重要节庆;开展了文化服务日、社区文化日、文化馆日、图书馆日、文化遗产日、学雷锋日、助残日等主题文化惠民活动。整个系列活动纵贯全年,全市动员,全体市民踊跃参加。
五是出政策,加强人才培训。在市民文化活动的引导下,产生了一批优秀群众文艺团队、一批优秀原创作品、一批优秀文化志愿者和一批群众文艺之星。为了支持各行业、各区县开展市民文化活动,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热情,2014年,起草了“1+3”公共文化政策,即《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和《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方案与标准》,助推群众文化出精品、出人才。还推出了文化组织员培训计划,按照“六会”标准,即会组织活动、会指挥合唱、会舞蹈编排、会乐器演奏、会计算机技能、会做群众工作,对文化组织员进行系统培训,目前已培训1000名文化组织员,通过培训,组织员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明显提高。(来源:北京市文化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