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要解决“硬件强,软件弱”问题
“公共文化设施要做到三点:公平、广泛覆盖、基本保障。”全国政协委员胡卫说,“公共文化事业需要政府的投入和倡导,形成一个将文化知识作为人生不可或缺的需求和追求的氛围。”
经过多年的持续投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基层农村及街道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今后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同时,要重视软件内容建设。
目前,一些地方存在“文化设施齐全,而软件内容不足”的“空心化”问题。服务管理环节的缺失,让一些好端端的公共文化设施成了摆设,殊为可惜。为此,民进中央今年两会提出了《关于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益》的提案,认为公共文化设施建好固然重要,用好才是根本。避免富丽堂皇的文化设施成了“聋子的耳朵”,亟需解决供需不对等、管理不到位、活动不丰富、服务待提升的问题。已建和新建的公共文化设施,必须把内容建设提到应有高度,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益,真正做到平台、渠道、内容一体。
“文化小康”呼唤管理人才培养
“文化场馆是否具备足够的吸引力,不只取决于藏品质量。如果专业人才素质不够,能力欠缺,就难免陷入‘有场馆无观众’,甚至文化阵地流失的尴尬。”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我国公共文化管理人才缺乏,成为“文化小康”实现过程中突出的问题。
吴为山建议国家多措并举,加强公共文化管理人才培养。在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场所设立专门岗位,给出合理待遇,让高素质公共文化管理人才学以致用、充分发挥自身才干与价值。在综合性高校、专业院校开设相应专业,培养综合性新型人才。利用各级各类文化干部学院、学校的力量,对城乡文化单位在职人员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
希望文化人才、资金、项目下沉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桦南县梨树乡和平村农民孙斌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是能让村里的乡亲们切实受益的“大实话”。老百姓最希望通过文化人才下沉、文化资金下沉、文化项目下沉,让农村和城市享有一样的文化环境,让大伙儿都能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
全国人大代表付华廷建议,加大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投入力度,在人口集中的乡镇、村屯多建设一些图书室、文化广场、广播站、乡村小剧场等农民需要的基本文化场所。(来源:农民日报)
上一篇: 广东中山扎实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工作 |
下一篇: 日照今年培育50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示范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