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山东蓬莱:文化惠民以需定供
发布时间:2016-12-08 15:20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6-12-08

    “咱蓬莱有这么多种形式的晚会、比赛,舞台都给咱搭好了,还不赶紧动起来。”827日傍晚,在山东省蓬莱市登州路长裕社区小广场上,正在带领居民排练舞蹈的张树荣说。张树荣是一名个体户,更是社区的文艺名人,在她的带动下,长裕社区业余舞蹈队越来越壮大,节目也越来越专业。

    长裕社区是山东省蓬莱市群众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蓬莱市文广新局通过多种渠道调查民意,聚焦民众多元化文化需求,采取以需定供的形势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田院三头惠及弱势群体

    8月初,蓬莱市文化馆馆长王勇带领馆内3名文艺骨干,来到大柳行镇小柳行村常年卧病在床的张德清老人家中,送上了一出吕剧《借年》的选段表演。真没想到,我这把年纪还能坐在炕头看大戏,这辈子还真是头一回。看完演出,张德清握着王勇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

    把演出送到田间、院落,送到村头、地头、炕头的田院三头特色服务是蓬莱市活化文化服务方式、把欢乐送到群众家门口的一个创新。蓬莱市文广新局局长戴发利表示:我们的工作不仅要满足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更要考虑年老体弱、留守儿童、农民工等弱势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和权利。田园三头文化特色服务既可摆脱舞台限制,将有限的演出经费与更多群众共享,又能满足弱势群体参与文化活动、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的愿望。

    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蓬莱市将文化活动重点不断向基层倾斜,演出舞台设置更接地气,将文艺演出舞台由市中心转移到镇政府驻地及中心村,方便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同时,蓬莱市还打造了美丽乡村种文化文艺辅导培训品牌,将群众最想学的艺术形式,用群众最能接受的教学语言和传授方式进行面对面、手把手教学。

    “私人定制满足个性需求

    “一直想看《中华民俗通鉴》,但买一套要600多元,硬是没舍得买。前不久在网上看见市图书馆推出的你点书、我买书服务,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跟帖下了订单,没想到这么快图书馆工作人员就通知我过来拿书。”826日,蓬莱市民刘忠丽来到市图书馆,拿到了定制的《中华民俗通鉴》。

    蓬莱市图书馆馆长付强介绍,你点书、我买书服务即当读者需要借阅的书籍不在图书馆馆藏范围时,读者可登记所需图书信息,由图书馆在最短时间购进图书,并告知读者前来领取借阅。购书经费有限,图书有效利用率低,基层图书馆如何才能走出困局?预约服务是一种解决办法。通过将购书权交给读者,过去盲目购书的情况得到缓解,有利于提升读者的满意度。

    服务接地气才能聚人气。根据蓬莱市图书馆初步统计,自2015年推出你点书、我买书预约服务以来,蓬莱市图书馆通过网上跟帖、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收集订单”5000多份,对订单整理归并后,已为2000余名读者提供预约图书4200多册,图书馆也变得愈发热闹起来。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同时注重提升效能,增加供给,蓬莱市的文化服务私人定制正向更广领域延伸。如今,蓬莱市的诸多公共文化场馆都建立了畅通的民意直通平台。无论是借书、看电影,或是想得到专业文艺骨干指导等,民众均能通过网络或电话等平台进行预约。

    传统文化走向社会大众

    慕湘藏书楼是蓬莱市文广新局下属事业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称号,馆内藏有古籍16603册。为使馆藏古籍能够惠及广大民众,蓬莱市于2015年对慕湘藏书楼馆藏国家级珍贵古籍《中庸》、《大学》实施再造工程,挖掘传统经典中的文化新意,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推向市场,受到很多外地游客和当地市民的欢迎。

    蓬莱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近年来,蓬莱市文化部门着力传承并发展蓬莱大杆号大木偶戏、渔民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组织专业人员对其挖掘整理,形成了独具蓬莱民俗特色的演艺活动,在市内5个旅游景区进行集中展演。此举既提升了蓬莱各景区的文化品位,又有效推介和展示了蓬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受到了景区游客的好评。

    8月底,在暑期即将结束之际,蓬莱大杆号传承人李之廉也接到了蓬莱市易三小学的邀请,开学后到学校为孩子们现场展示、教授大杆号吹奏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从娃娃们抓起,他们了解、喜欢并学会了,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才能后继有人。” 李之廉说。

    蓬莱市文广新局群文科科长王金鹏介绍,蓬莱市目前有一项国家级、4项山东省级以及诸多市级非遗项目。为使这些文化瑰宝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蓬莱市2015年开始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像李之廉一样,常年活跃在蓬莱各中小学的非遗传承人还有数十人。他们基本上每个月都会去学校,让孩子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美。我们也希望用这种方式,使传统文化更加生动,并很好地传承下去。

《中国文化报报》 驻山东记者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