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成功与否不仅是关系到我国小康社会能否建成的一个关键,也是新的经济形势下开展扶贫工作的创新性思维。当文化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精准扶贫所具有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内涵得以进一步释放。在很多贫困地区,精准文化扶贫也成为串起当地文化工作的一个关键词。
近年来,甘肃省平凉市把弥合城乡文化发展差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目标,积极探索适合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路子,按照“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利民、文化富民”的思路,持续推进精准扶贫攻坚行动,走出了一条党委和政府主导、公共财政支撑、全民积极参与的文化扶贫攻坚之路,为全市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今老乡对小康的期待不仅是吃饱穿暖,对文化生活的期盼也越来越多样化。意识到这种需求后,平凉市各级党委、政府以“打造乡村舞台,共筑精神家园”为引领,以推进“五个全覆盖”建设为目标,全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开展“两馆一站”达标建设,实施“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在推进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平凉市累计筹措资金12.23亿元,建成乡村舞台1237个,其中贫困村乡村舞台441个;配套完善乡镇社区体育中心35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88个;建成农村固定放映点13个、农家书屋1550个;建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306处、户户通工程28.8万户……
这些工程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谋到了福利。现在,走进平凉市泾川县汭丰乡郑家沟村,宽敞气派的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即呈现在眼前:广场内,健身设施一应俱全,村民或在文化活动室休闲娱乐,或在走道长廊里围坐聊天。“郑家沟村是汭丰乡的贫困村,精准扶贫文化场所项目的实施给村里建起了两处文化活动广场。”该村村委会负责人透露。在华亭县策底镇策底村,金秋文艺演出正在这里举行,一个个原生态、接地气的节目轮番上台,台上演出的是农民,台下观看的也是农民。村民范小天兴奋地说,自从乡村舞台建成以来,村里大型活动月月有,小型活动时常有。
与此同时,平凉市文广局把握发展大势,顺应群众期盼,按照“大思路谋划、大平台支撑、大项目栽桩、大工程支撑”的发展思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补短板、破瓶颈、解难题、惠民生,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旧貌换新颜。扩建市图书馆,新建市博物馆新馆等项目全面启动实施。
如果说公共文化建设为精准文化扶贫提供了保障,那文化产业的发展则为扶贫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平凉市文广局文化产业负责人表示:“近3年,市文广局加大对骨干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借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争取到文化产业改革发展专项资金1100多万元,对全市127户文化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专项补助。同时,积极争取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725万元,对15户骨干文化企业予以大力扶持。”
在文化惠民扶贫攻坚中,平凉市文广局把培育发展文化集市和精准扶贫紧密结合,采用“公司+协会+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积极吸纳贫困户进入到文化集市生产加工销售领域,加强技能培训,提供创业机会。目前,全市已建成文化集市生产基地11家,固定经营门店8家,实现相关产值8140万元、利润1534.78万元,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门路,辐射带动3000多户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何霞民俗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是平凉市扶持成长起来的文化企业。近年来,该公司以平凉民间地域特色文化为元素,全力打造民俗文化产业品牌,设计制作了宣传平凉文化的系列剪纸图册,开发剪纸拖鞋、剪纸灯饰,带动平凉民俗工艺剪纸向产业化发展。“公司以安置城乡闲置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留守妇女就业为宗旨,在崆峒区、泾川县、崇信县举办刺绣职业工艺培训班,培训绣工1000余人,设置生产点5个,生产出了具有平凉民俗特色的民间刺绣工艺品,很受消费者欢迎。”公司负责人何霞说。
扶贫先扶智,帮困先育人。为实现文化产业对精准文化扶贫的助推,平凉市文广局把文化人才扶贫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打造一支永不走的文化扶贫队伍。该市统筹结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戏下乡、“文化遗产日”宣传展示等活动,组织市、县文化馆和图书馆的专业技术人员及文艺特长人才深入贫困村加强业务指导,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为了拓宽视野,每年派出100多名骨干人才参加全国和全省举办的各类培训的同时,采取“请进来”辅导的方式,常年举办“精准文化扶贫暨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专题培训班”。为了培养重点人才,平凉市从2013年起,每年选派文化工作者到各县(区)贫困村一线开展文化服务。选派人员充分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现有设施,开展图书、声乐、舞蹈、书画等文艺辅导,取得了良好成效。(林 楠)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上一篇: 希望能做一名“留级生” |
下一篇: 研习纳西文化 香港青少年结缘彩云之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