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走基层活动调研了公共文化建设情况、实地探访红军长征革命遗址,是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提升工作能力、了解基层文化发展状况的难得机会,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学习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精神支撑。”走基层团队成员易恒感慨地说。作为2016年文化部文化青年走基层实践活动的收官之行,11月7日至11日,在文化部直属机关党委和公共文化司的支持下,在文化部团委的组织下,来自文化部机关服务局、公共文化司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图书馆等文化部机关和直属单位的8名青年组成走基层团队,深入陕西省西安市、渭南市、延安市的各级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进行实地调研。
2016年文化部文化青年走基层实践活动以“青春长征路,公共文化行”为主题,自今年9月底启动以来,共有近40名文化青年分赴江西、贵州、甘肃、陕西就三方面内容进行调研:一是考察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情况,发现近几年公共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二是探访了解长征中的感人事件和事迹,学习长征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三是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和个人特长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探访长征遗址,传承长征精神
一个多月以来,4个组的团员们实地探访了红军长征革命遗址,从一座座纪念碑、一幅幅浮雕、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段段故事中感受着红军翻越娄山关、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飞越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时那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江西团参观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会师纪念馆等,党员们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前坚定地举起右拳,重温了入党铮铮誓词。贵州团探访了遵义会议纪念馆、红军山烈士陵园、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等,他们望着红军山烈士陵园墙壁上雕刻的革命烈士的名字,集体以鞠躬的形式表达了对烈士们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甘肃团前往杨土司革命纪念馆、腊子口战役纪念馆和遗址等地,了解了暗中帮助红军修复栈道,并开仓放粮40多万斤,为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做出贡献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土司杨积庆的事迹。陕西团则了解了鄂豫陕苏维埃政府葛牌镇纪念馆的建立历史,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重温了延安时期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深刻领会了延安精神、领略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风采。
此外,贵州团还前往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探视老红军王道金。他今年102岁,曾为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战士,曾全程参加长征。由于身体原因,老红军不能长时间跟人交流,短短十几分钟交谈,团员们有幸聆听了老红军对那段长征岁月的回忆。
“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无疑是革命先烈们留给我们的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文化珍宝。”这是团员们的共识,他们认为,传承好这些精神财富、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对文化青年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任重而道远。
陕西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副书记刘忆坦言,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其实都体现在工作、生活中。作为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延安革命纪念馆从收集整理、研究、展示史料入手发挥效能,践行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今年专门开设长征胜利80周年专题展览、组织学术研讨会及论文征集活动,以便让更多百姓尤其是青少年能更好地从这段历史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时刻提醒大家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挖掘红色资源,助推公共文化建设
根据4组团员的反馈,他们通过实地走访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后发现,近年来,江西、贵州、甘肃、陕西都积极落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从经费投入、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公共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但相较东部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走基层的4个省份均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推进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战略的历史铭鉴和内在动力,因而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的力度对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革命老区延安市为例,近3年来,延安依托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资源,大力扶持鼓励文化创作,累计创作了大戏10余部、小戏(小品)70余部、歌曲350余首、舞蹈和曲艺节目300多个,如红色历史歌舞剧《延安保育院》、中国红色主题秀《延安、延安》等精品剧目。再者,一些品牌活动深入人心,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延安过大年”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已举办33届,极大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并荣获项目类群星奖。
再如,贵州省遵义市2014年起以开发红色旅游为契机,把红色文化、田园风光、陶艺文化与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极大地改变了村貌,枫香镇花茂村便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使得昔日贫穷的荒茅田,变为如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田园。该村第一个开办农家乐的王治强作为致富的典型代表称,贵州遵义如今已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变为引领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把红色基因深植到特色文化名片中,为当地的脱贫致富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能量。
然而,由于历史经济、地理位置、资源分布等原因,各地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根据甘肃团的调研报告,与甘肃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不相称的是,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县、卓尼县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如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文化队伍建设不足、服务内容与群众需求有差距。
文化志愿者,不可忽视的力量
“此次调研中基层文化工作者积极昂扬的面貌、吃苦耐劳的作风、朴实鲜活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基层蕴藏的文化能量。”陕西团团长、文化部机关服务局办公室主任李丹阳表示。其中不乏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化志愿者,他们是当地的文化能人,热心公益,积极参与各项文化活动,是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陕西富平县淡村镇综合文体中心,69岁的退休教师刘立中向调研团介绍了淡村镇的历史、文化等,其渊博的知识受到大家的一致赞赏。他2014年开始在此做文化志愿者,既负责讲解、张罗书画爱好者练习,还负责打扫卫生,且一个月就休息一两天。再如陕西延安市市民、76岁的程华及其儿子程军亭都是书画爱好者,他们逢年过节便会在城市、乡村义务写楹联等,用自己所长惠及百姓。谈到为什么做文化志愿者,他们的回答都是“因为热爱,愿意分享,想为文化尽一份力”。
此外,调研团的团员们也积极发挥特长,开展了一场场志愿活动。例如,在贵州娄山关红军小学、陕西蓝田县葛牌镇九年制学校,文化部团委协调国家图书馆,分别调拨给这两所学校1000册图书及两台电脑,并且团员们利用自己所长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堂别开生面的声乐辅导课、足球课等。如来自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郭斌带领小学生们体验了一次生动有趣的表演课。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知道并尝试了无实物表演,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极大肯定。
“社会力量的参与有利于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创新供给方式、提升服务效率,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带着热情进行公益活动的文化志愿者,无疑是公共文化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陕西省艺术馆馆长洪济龙表示。
《中国文化报》记者 张 妮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上一篇: 公共文化与文化市场融汇共享 |
下一篇: 黑龙江省开展对口帮扶活动,破解群文建设瓶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