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赣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简报第35期
发布时间:2015-10-21 10:06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5-10-21
  

赣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5     7   29


  

让公共文化的阳光洒满城乡

——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的寻乌启示

  

  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寻乌作了一次著名的《寻乌调查》,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80多年来,寻乌人民始终秉承伟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一直把调查研究作为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指导工作,推动发展的利器。

  2013年至2020年,中宣部在寻乌开展对口支援,并于2014年开始指导该县先行先试,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在省、市文化部门的帮助下,县委、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群众,通过访贫问苦、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等,开展了一次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寻乌调查”。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初步探索建立了一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标准、实施步骤及保障措施,初步形成了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的“寻乌样本”。近期,市创建办进行专题调研,通过剖析“寻乌样本”,获得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一、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在攻坚克难中开辟新径

  位于赣闽粤三省交界处的寻乌县,是著名的橙乡和典型的客家县,全县人口32万,下辖15个乡镇、179个行政村(居委会)。全县最大的产业是果业,工业基础薄弱,三产发展迟缓,2014年财政收入刚过6亿元,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由于经济欠发达,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民生欠账较多。

  2013年末,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姚亚平等到寻乌县调研,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的要求。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诸多民生工程中,文化民生是当前广大群众的热切期待,尤其在贫困地区,不仅要关心群众的生活需求、发展需求,更要关心文化需求。要紧紧抓住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战略机遇,以中宣部对口支援为契机,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清旧账,开辟新径,增进群众文化福祉,促进全县经济文化协调发展。于是,县委、政府决定,把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成立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门领导小组,高位推动。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多功能文化活动广场为载体、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途径、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目标”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基本框架,确定了“党政主导、科学谋划、统筹城乡、分类施策、社会协同、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制定了全县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实施方案。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首先要解决设施问题。蓝图已有,但钱从哪里来?这是寻乌县委、县政府遇到的最大难题,县领导陷入两难境地。根据方案(2014—2020年),整个建设工程“分三步走、七年完成”,总投资近3亿元,对一个贫困县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破题的智慧和对策同样来自于调查研究。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反复分析现状,盘算家底,挖掘潜力,发现优势,创新投入机制,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新路,破解了这个最大的难题。去年以来,采取新建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的办法,全县公共文化设施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多方投资新建的一批公共文化设施,6个已全面建成,24个全面开工,20多个原有公共文化设施得到整合提升。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县财政每年增加600万元预算用于该项目建设,并逐年增加。近两年由县财政投资近亿元建设县“两馆一中心”。要求各乡镇也要加大投入,并把乡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列入政府考核。

  二是拓宽投入渠道。通过“1+1”、“1+2”等形式,由对口支援帮建、挂点单位助建。去年以来,上级宣传、文化部门、挂点寻乌的省市文明单位投资1600多万元用于挂点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同时,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投入,由当地村民(居民)理事会牵头,通过公益性捐助等方式兴建。

  三是优化配置资源。结合土坯房改造、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等,整合教育、体育、民政、计生等部门相关资金,把文化活动中心建成多功能综合体。整合利用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现有场地、设施和资源,加以提升,形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二、统一标准,形成特色,在先行先试中稳步推进

  依据国家、省相关标准,编制了《寻乌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标准》,确定了“设施建设、活动项目、技术支撑、政策保障、队伍建设和考核评价”六项标准。

  该县以抓示范点文化广场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全县。示范点文化广场建成“六个一”,即:一个舞台、一套音响、一个文化活动室、一支文艺队伍、一个宣传长廊(包括读报廊)、一套健身器材,乡镇文化广场面积不少于800平方米,村(社区)不少于600平方米。在文化广场建设定位上,要求充分融合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现代文明元素,形成乡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文化平台。通过开展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活动,使之成为引导群众树立良好村风民风家风,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弘扬公序良俗,形成健康向上、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社会风尚的纽带。

  面貌一新,各具特色的文化广场,使群众有了活动、聚集、娱乐的场所,当地群众兴高采烈,都夸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大实事。走进吉潭镇圳下村,开阔的桔林中立起一排排新房,作为土坯房改造点,中央最好的场地被开辟成文化广场,村民命名“感恩广场”。村党支部书记刘庚球告诉我们,文化广场建好后,村民早晚都在这里健身、散步,成为娱乐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今年全国“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就在这个广场举行,还送来了精彩的文艺演出,让村民大饱眼福。桂竹帽镇地处边远山区,原来夜幕降临,街道冷冷清清,居民关门闭户,文化广场建好后,夜间灯火通明,活动热火朝天,居民都说有了在城市生活的感觉。项山乡桥头村委会紧挨项山学校,由于学校没有户外活动场所,乡政府就把文化广场建在学校旁,师生万分感激。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改变了群众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民风、村风的转变。

  据寻乌县有关人员介绍,去年第一批6个示范点文化广场建成后,示范效应极大,许多乡镇今年初就积极规划建设项目,主动申报、多方筹资。晨光镇司城村群众主动让出地块支持文化广场建设,很快就筹资8万多元,已先期进行场地整理。南桥镇除今年建设镇中心文化活动广场外,还安排3个村建设示范点。晨光镇桂花村虽未列入今年的建设计划,但村民先入为主,成立村民理事会,选择了环境优美的场地筹建文化广场,征地异常顺利,村民说土地是“半卖半送”,目前,规划设计中的凉亭、绿植等已被村民悉数认捐。

  三、统一行动,形成活力,在普惠民众中实现常态

  为了保障公共文化设施的正常运行,寻乌县三管齐下,建立和完善“三支队伍”,做到上下联动。一是建强专职文化队伍。健全机构增加人员。县编委专门研究解决文化口人员编制问题,给文化馆、图书馆增加编制通过政府购买,每个行政村(社区)配备1名专职文化协管员。成立县“非遗中心”,县文化稽查大队由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转为全额拨款参公事业单位,县纪念馆由股级升格为副科级。一次常委会上,县委书记明确表态,只要是文化口上级有要求的问题,县里照单全收。二是扶持民间艺术团队。一方面,支持现有民间文艺团队正常开展活动;另一方面,支持农民兴办演出团队和其他文化团队。实施“文化项目配给制”,对有较强实力的民间文艺团队,每年安排一定场次的文艺培训和“送戏下乡”经费,使之成为基层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三是拓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和各类文艺社团、协会的作用,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伍”、“桔乡文化志愿者队伍”、“文体培训志愿服务队伍”,定期深入乡、村(社区)辅导,培训基层文艺骨干。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俗民间文化传承人,使之成为文化人才队伍重要部分。澄江镇汶口村耄耋老人蓝建中,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当地汉剧的保护和传承,在县文化馆的帮助支持下,由他组建的汉剧演出团队长年活跃在乡村,深受群众喜爱。

  为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该县制定了文化广场“一村一品”、文艺培训“一月一训”、文化活动“一季一戏”计划,建立“三项机制”,保障计划实施。一是联动机制用主题活动推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民间文化为主要内容,开展“百村百节”、“百姓舞台”双百活动。用文体骨干带动。县文化馆去年组织开展各种活动166场(次),培训农村(社区)广场舞骨干110多人,带动了100多支广场舞队伍;县图书馆去年开展送书下乡、指导农家书屋开展活动60多次。依托县“书法、诗词”等协会及各类艺术人才,“一会带一乡,一人带一村”。同时,老年体协,篮球、足球等体育协会也乘势而上,丰富了广场活动,文体活动相得益彰。文化广场建在哪里,群众文体活动就开展到哪里,实现了县、乡、村三级联动。二是考核机制。制定《寻乌县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考评办法》,纳入全县综合考核的内容。对运营管理好、群众满意度高的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及有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三是扶持机制。鼓励文艺协会、民间文艺团队创作编排小品、戏剧、相声,举办诗会、书画展览等,将群众欢迎的民间文艺精品由政府购买服务,进行巡回展演。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当下的橙乡寻乌,所到之处,文化广场建设日新月异,一派火热,文化惠民活动生气勃勃,喜气洋洋。我们由衷的感到,当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成为人民群众的一种行动自觉,当文化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当公共文化的阳光洒满城乡的各个角落时,群众油然而生的幸福感、社会日益滋生的和谐度,必将日渐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虽然寻乌县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还是初步的,但其所构建的“寻乌样本”,可以为我市及更多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提供借鉴和示范。

  


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文化部公共文化司,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郜海镭、副巡视员谌洪敏、省文化厅社文处,市委副书记、市长冷新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雪梅,市政府副市长胡聚文、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市政协教文卫体委

发: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创建工作有关单位,局领导、局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各县(市、区)文广局


信息报送邮箱:gzscjb@163.com            联系电话:8392369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