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新余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简报第40期
发布时间:2015-10-26 15:05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5-10-26
  

新余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                 2015年6月2日


  

  

目   录

  

◆赴福建省泉州市学习考察报告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智慧结晶,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相承流传下来的“活态”文化,并且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物质载体。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切实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方便群众欣赏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领略到民间艺术强大的生命力,我市正在积极筹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为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学习其他地市的先进保护经验,我市考察小组一行7人,赴福建省泉州市重点学习了非遗保护经验及非遗展示馆陈列等工作。

  

赴福建省泉州市学习考察报告

(市学习考察小组)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切实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5月18日至21日,由市文广新局副局长万小亻毛带队一行7人,赴福建省泉州市重点学习非遗保护经验及非遗展示馆陈列等工作。期间,参观当地非遗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晋江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靖江市戏剧中心、五店市民俗馆等等,所选的考察点历史深厚、文化形态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借鉴意义。泉州市文广新局对此次考察活动非常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此次学习考察先后召开了2次座谈交流会,听取了典型经验介绍,就非遗保护、展厅陈列、非遗实物征集等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

  一、主要经验

  泉州是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闽南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和富集区,首个“东亚文化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以“多元文化宝库,海峡西岸名城”而闻名,文化深远厚重,拥有宝贵珍惜和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特色亮点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非遗保护工作起步早、成果显著。

  通过学习考察了解到,泉州市的非遗保护工作很早就起步了,从上世纪50年代,长期以来,泉州各界对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2002年,以泉州南音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标志,泉州市在全国较早拉开了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序幕。2004年3月,泉州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试点(全国共有2个省级试点、4个市级试点),标志着泉州市非遗保护进入全国重要行列,2007年6月9日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期间,文化部公布了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标志着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新的整体保护阶段。泉州作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主要核心区域,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先行先试”,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实验性、开拓性、示范性的工作。

  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多样、内涵丰富。泉州登记建档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索达18312条,其中纳入保护名录的项目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1个(数量居全国设区市第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6个(数量居全省设区市首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4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16个。泉州市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十个类别。值得一提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个类别,泉州非遗每个类别都有项目。泉州市已初步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保护体系。泉州市目前拥有各级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78人,其中国家级38人,省级104人,市级278人。

  (二)非遗展示馆陈列丰富、藏品珍贵

  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2008年筹建,2013年初步建成。郭馆长介绍说为丰富非遗博物馆的展品他们主要通过三方面渠道积极,一方面是文化局下发征集令,各县市区文化馆主动捐献;另一方面是艺术馆和报社联合向市民征集;另外,还有不少宝贝是工作人员千里迢迢下乡寻觅而来。非遗博物馆里的宝贝样样来之不易,件件堪称“民间传世之宝”。非遗博物馆所展示的项目绝大部分是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文字介绍38项,实物展示23项,包括泉州彩扎、泉州花灯、德化瓷雕、惠安石雕、漆线雕、卢山国佛雕、锡雕、大呈布雕、李尧宝刻纸、永春纸织画、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林存忠纸扎、晋江泥金线画、惠女服饰、浔埔女习俗、金苍绣、永春漆篮、泉州竹编、石狮通草画、惠安木雕、戏剧脸谱和泉港福船等,总共800多件展品。众多展品中,国家一级文物6件,不可再生的民间工艺精品50多件,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作品20多件。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常态化

  我们到泉州的第一站就是参观晋江市非遗活态传承基地晋江戏剧中心,该中心由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晋江市高甲柯派表演艺术中心两个文艺单位使用,配套设施齐全,中心功能为办公、会议、演出、展览和排练。据晋江市文体新局的领导介绍,为了更好的保护、传承、发展这两个国家级的非遗项目,方便市民观看、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政府特别建造了这一戏剧中心。每年都会在戏剧中心举行“大美晋江”惠民工程,掌中木偶和高甲戏的表演很受群众的欢迎,还有很多对台对外大型交流活动。当天,我们现场观看了掌中木偶戏的排练,当演员从幕后出来的时候,我们都很吃惊,他们不是技艺高超的年长者,而是很年轻的小姑娘,据木偶团的团长介绍说根据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需要,政府常重视传承人的培养,泉州艺校特别设立了木偶戏、戏曲、南音等专业,为各大艺术团体输送了一批批年轻的专业人才。据了解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项目还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

  泉州的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是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的项目。我们所参观的五店市很好的反映了这一营造技艺。五店市历史源远流长,其街区是晋江城区的发源地。五店市传统街区如今被称为“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博物馆”,它保存有明、清、民国至现代140余座体式各异的闽南传统建筑。街区开办的“五店市民俗馆”、“晋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晋江古建筑构件展览馆”等,使之成为南音、高甲戏、掌中木偶、南派建筑工艺等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上佳场所,古厝古曲,相得益彰。五店市传统街区是晋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性载体,体现了非物质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原则,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变成一池活水。与国内许多传统文化街区不同的是,五店市没有走通常的“以商业带动文化”的路子,改以文化带动商业,合理利用文化,注重文化体验。晋江市在五店市传统街区内推行的其实是一种“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并举的模式,在改善五店市传统格局的同时,传承和展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从而激发整个街区的市场活力。一方面,地方非遗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另一方面,非遗项目也会为街区聚拢更多的人气,可谓“双赢”。

  (四)非遗理论研究成果显著、资料保存齐全

    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泉州市充分利用高校、研究机构及民间研究团体的力量,研究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其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保护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完整性,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文化内涵,总结实践经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从2007年到2014年泉州市相继出版了《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泉州歌诀图典》、《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60年》、《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古城区图典》、《泉州漆线雕》、《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泉州刣狮》等8本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丛书,制作了《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藏品图集》、《名城瑰宝--泉州市第一、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碟。此外,当我们走进泉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的时候,我们惊讶的看到他们两面墙柜里都分门别类整齐的摆放着非遗方面的档案资料。

  (五)非遗场馆文化气息浓厚、设计布局具有前瞻性

  此次学习考察的泉州市艺术馆非遗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晋江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靖江市戏剧中心、五店市民俗馆等场馆不论外观还是里面都设计的很精巧,处处透着很强烈的闽南文化气息。参观完的另一个感受就是他们的场馆规划的很科学。晋江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晋江市戏剧中心都集中规划建设在一块;泉州市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也都规划建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文化集群、文化中心,这样就更加便于当地老百姓和外地人感受到他们的文化。

  (六)非遗保护政府高度重视、经费有保障

  我们所参观的泉州市的文化设施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非常的高大上,他们大多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大多都是全国同一级别中的佼佼者,比如泉州博物馆是泉州最大的综合博物馆,是一座具有闽南建筑风格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所在地,占地面积80余亩,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博物馆是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总投资1.8亿元,占地面积154.2亩,高度为43米,主体建筑面积为23332平方米。晋江市博物馆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展厅面积有5500平方米,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县级博物馆。作为政府的公益性文化单位,如果没有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不可能有如此大规模的设施投入和建筑规模的。在座谈会上,泉州市文广新局的领导也介绍说,政府非常重视非遗博物馆、传习所、展示点等硬件的建设和投入,实施了“十百千基础工程”即10个非遗博物馆(展示馆),100个非遗传习所、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1000个,目前工程全部建设完成。正是因为有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才有了泉州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借鉴启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泉州市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市非遗工作实际,为加快推进我市非遗的各项工作,重点是在下一步工作中抓好以下5个方面:

  (一)尽快起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陈列大纲

  展示馆成列大纲是建设展示馆的第一步工作,为了加强推进我市非遗展示馆的建设,必须尽快起草非遗展示馆的成列大纲。

  (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收集工作

  为了更好的展示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市民更直观的感受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遗展示馆的内容更充实,要加紧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实物和资料。

  (三)抓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

  非遗展示馆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是一个城市传统文化的承载,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窗口,所以要注重科学规划设计,要高标准、高要求的规划设计。

  (四)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资料整理和理论研究

  为了进一步加强非遗的保护,总结非遗保护实践经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非遗的资料整理和理论研究,研究非遗保护的政策法规、保护措施、管理体制、保护理论等等。

  (五)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有效传承、发展和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掌握并承载着非遗的知识和技能,既是非遗活的宝库,又是非遗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非遗保护的基本目标就是保护传承人,只有让下一代继承、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新生的传承力量是非遗保护的希望,所以要强力推动非遗进校园,这样才有利于非遗项目的有效传承和发展。由于经济价值不高,很多非遗项目都面临着失传,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些项目,可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这些项目,激活这些项目的经济价值,从而进一步推动这些项目的保护。

                (执笔:钱胡艳)

  

  

  

  

 

  

  

  

报: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张永新司长、陈彬斌副司长

省文化厅:郜海镭厅长、谌洪敏副巡视员

市领导:刘捷书记、董晓健市长、张荣生主任、廖兰芳主席、陈威副市长、郭力根部长、况秋浦副主任、史可副市长、刘超杰副主席

送:文化部公共文化司监管处、省文化厅社文处、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市文广新局班子成员

发:市直各文化单位、局机关各科室、县(区)文广新局、高新区

党政办、仙女湖区旅游文化局、县(区)各文化单位


                    

电话(传真):0790-7091333           邮箱:xygwcjb@163.com

地址:新余市仙来中大道61号     邮政编码:33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