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文化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就石嘴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情况作简要汇报。
石嘴山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是“一五”时期国家布局建设的十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是典型因煤而建、依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下辖二区一县,总面积5310平方公里,总人口77.27万,其中城镇人口占72.25%,回族人口占22.9%。自2013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把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推进转型、改善民生、提升发展层次的重要手段,紧紧围绕“资源枯竭型城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助力城市转型研究”这一课题,努力探索、大胆尝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整体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公共文化服务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建过程为群众文化生活带来了福祉,群众满意度由创建前的70%提升到目前的90%以上。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在创建过程中,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始终做到“四个坚持”,围绕建设机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的目标要求,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一)坚持统筹协调,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长效化。石嘴山市委、市政府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县(区)政府、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监管和实施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创建示范区会议,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形成了共建合力。同时,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签订了创建目标责任书,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对各县区、各部门年度绩效考评范围。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多次对全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作进行调研和督导,全市《关于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专门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和部署,有力推进了创建工作有序开展。深入开展制度设计研究,完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助力城市转型研究》课题报告。建立了“组织领导、资金管理、督导检查、信息宣传、人员培训、志愿者服务、文化服务标准、城乡文化互动”等20多项工作机制,有力的加强了对创建工作的过程管理。2013年以来,市人民政府连续三年将公共文化建设列入全市十件民生实事内容,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创建工作,各县区也安排配套资金,确保两级创建资金落实到位。
(二)坚持建设整合并重,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化。近年来,全市先后投入近30亿元,组织实施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重点文化工程,相继建成了“市三馆一中心”、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博物馆、惠农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平罗县文博会展中心、塞上江南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利用、共建共享、统一管理、服务群众”的原则,通过新建、改建、资源整合等方式,建设了20个乡镇、15个街道综合文化活动站,实施了市图书馆数字化系统改造、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展室布展、乡镇(街道)文化站改造提升以及社区(村)级文化活动室设施配置挂牌等重点建设工程。目前,全市共有文化馆4个、图书馆4个(文图两馆覆盖率达到100%,7个文图两馆达到部颁三级以上标准,达标率87.5%);文化艺术中心2个、博物馆5个、影剧院4个、文化活动广场50个、农家书屋23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支中心4个、信息服务站374个、图书流动服务配送点5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活动站设置率100%,达标率97%;社区电子阅览室100个,覆盖率达到82.6%;全市公共图书总藏量112.61万册,人均占有图书1.5册以上,每册图书年流通次数、人均年增新书、人均到馆次数、数字资源数量等各项指标均超过西部创建标准。经过两年的创建,我市已经形成统一规划、覆盖城乡、功能齐全、设施先进、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设施网络,极大地满足了资源转型城市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坚持统筹发展城乡文化,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等化。在紧抓城区文化建设的同时,坚持按照“资源下移、重心下移、服务下移”的原则,积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服务,重点采取四项举措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一是组织大型活动走进基层。连续多年举办新年音乐会、社火展演、百姓健康舞展演大赛、社区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举办了“黄河大合唱”、户外嘉年华、WDC国际标准舞大赛等国内外赛事;先后邀请了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大地情深、春雨工程、白俄罗斯芭蕾舞歌舞剧院等国内外文艺团体来我市开展文艺交流合作,满足了百姓欣赏、参与文化的需求,塑造了“美丽石嘴山”新形象。二是实施品牌活动走进基层。常年组织开展“广场文化艺术节”、“我为乡亲送戏来”、“舞动石嘴山-百姓健康舞培训”三大文化品牌活动,每年完成千场以上演出任务和千人文化骨干培训目标;通过节庆活动和常规活动相结合、主题系列活动与专题单项活动相结合、参与性群众文化活动和欣赏性展示活动相结合,群众文化活动做到了常年不断,常办常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服务,群众参与率达到70%以上,提升了石嘴山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影响力。全市80%的乡镇(街道)、社区(村)有群众自发成立的文艺团队。三是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基层。在全市文图两馆全部免费开放的基础上,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图书流动服务配送点的建设,实现了图书阅读延伸服务全覆盖,为开展“全民阅读”,打造“书香石嘴山”城市文化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组织开展了流动文化馆、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非遗”展览等活动,将全市优秀文化成果、历史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以图片、宣传展板等形式送到基层,加深了群众对石嘴山历史知识和文化成果的认知,进一步激发了全市人民在资源转型过程中齐心协力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新型工业城市的热情。四是建立了文化辅导员下派制度。充分发挥文化工作者在示范区创建工作中的引领带动作用,从各级文化馆选派36名文化辅导员以包片定点的形式到乡镇、街道、社区、村、企业开展为期两年的文化辅导工作,群众形象地称之为“种文化”,正是通过这种文化传播帮扶,使群众文化之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四)坚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元化。一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积极为全市民间艺术社团提供排练场地、乐器、音响、服装等设备,扶持社会文艺团体发展。除在资金和设施设备等方面给予支持外,在业务上加大对民间艺术社团的免费培训辅导,激发了各社团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间力量兴办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并将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予以扶持。三是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的引领作用,在全市招募了2100余名文化志愿者,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四是加大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力度,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整合了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基层文化资源向市民免费开放,扩展了免费开放服务的内容和范围,让广大市民充分享受到了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丰硕成果。
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需要多种力量共同推进,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的提高,必将以凝聚人心、引领发展的独特作用,使“五湖四海、自强不息”的石嘴山精神在助推资源枯竭型城市和谐转型、顺利转型中得到体现。
(一)发挥公共文化的培育作用,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增强城市转型力。在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煤炭资源,缺乏技术型、创业型人才已经成为制约石嘴山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解决短板效应,我市坚持把文化硬件设施建设和文化服务供给摆在首要位置,优先保障文化权益,配套建设文化阵地,配备文化设施,形成半小时“文体服务圈”,方便群众就近参加文化活动,使文化成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化的培育,吸引了一批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到石嘴山创业就业,为推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通过文化企业、公共文化机构、文化人才培训基地等多层次公共文化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建立,全市服务业比重得到优化提升,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转型力明显增强。
(二)发挥公共文化的调适作用,为石嘴山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社会环境支持,增强城市凝聚力。针对煤炭资源枯竭,煤矿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数不断增多的现状,我市不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公共性、集体性的文化活动。“舞动石嘴山—百姓大舞台”社区文艺展演、社区文化专场演出等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成为展示群众风采、体现和谐文明、传播先进文化、倡导良好风尚、促进邻里和睦的载体。使处在转型过渡时期的广大群众在参加文化创造、享受文化成果的过程中,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参与、社会交往以及认同归宿,参与石嘴山建设的激情不断迸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广泛认同。群众在参加文化创造、享受文化成果的过程中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利益诉求得到表达,进而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结构性力量,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发挥公共文化的涵养作用,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文化发展驱动力,增强城市吸引力。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和移民城市,石嘴山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在移民搬迁、棚户区改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帮助解决了住房、就业等问题。同时,通过公共文化的引领和带动,丰富了新市民和新移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给他们带来了归属感,使更多的外来人群能够尽快的融入城市转型发展之中。近年来,我市民生投入始终保持在公共财政支出的70%以上,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各项民生事业稳步推进,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措施
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下一步,我市将以石嘴山市公共文化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为契机,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助力城市转型”这一研究成果,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等相关政策措施,加快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探索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整合文化资源向市民免费开放等工作,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构建互联网+文化模式,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加快推进创建研究成果转化,积极配合市人大等有关部门做好立法调研工作,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后,抓好贯彻落实,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自治区打造中阿合作先行区、内陆开放示范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的大格局之中,以文化为媒,合作共赢为本,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要求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各项工作,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在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以及文化界朋友们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市将以此次交流活动为契机,积极进取,不断创新,进一步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