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佛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5年11月25日
佛山积极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的意见》
今年以来,佛山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及广东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精神,以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重要抓手,全力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及时部署,主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早在2014年12月,市文广新局就制订了《佛山市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工作方案》,在全市部署开展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建设。今年2月,市政府相继印发《佛山市文化升级两年行动计划(2015-2016年)》(佛府办函〔2015〕68号)和《佛山市城市升级两年延伸行动计划》(佛府〔2015〕1号),将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列入考核项目强力推动。2015年,全市共确定试点行政村(社区)124个,其中禅城区43个,南海区50个,顺德区20个,高明区6个,三水区5个。南海区还被省文化厅确定为广东省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单位。
南海区在一年的试点建设期内,50个试点社区均达到广东省“五个有”、南海区“六个一”标准,顺利通过省文化厅验收。根据自身实际和群众文化需求,探索了一套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和服务标准。同时,通过资源整合,人、财、物统筹使用,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打造成终端平台,现已实现信息共享工程网点连通、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数字电影月月播。
(二)试点先行,逐步探索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2011年12月启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工作。目前,市级首批试点单位佛山市艺术创作院已制定章程,成立理事会,实施理事会议事制度。在单位运行机制上,进一步明确了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规范了事业单位的行为,完善了事业单位的激励约束机制,切实提高了公益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佛山市图书馆为佛山市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第二批试点单位,已开展相关调研,目前正在制订改革方案。
在各区层面,禅城区图书馆、禅城区博物馆、顺德区图书馆、顺德区博物馆、顺德区清晖园博物馆、高明区文化馆、三水区图书馆、三水区文化馆等事业单位已完成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其中,顺德区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作为全国首个文化领域改革试点的法定机构,于2012年9月正式挂牌成立,在学习和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地法定机构的成功经验和管理精髓的基础上,在财政投入、人员编制不大幅增加的条件下,整合区文化体育局部分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行政职能),以及区文化馆(事业单位)、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社会团体)和顺德演艺中心(公用文化设施)等机构职能,使政府主管部门、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等不同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能定位更加准确,权力责任更加明晰。改革后每年举办各类的活动、培训总数同比增长30%左右,参与人次也逐年增长,每年吸引社会资金约1000万元左右;演艺中心的市场化道路初见成效,每年承办演出120场以上,较改革前增长70%。
(三)重心下沉,提升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服务效能。
持续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1个市级支中心,5个区级支中心,基层服务点覆盖所有镇(街)、村(社区),并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使服务触角遍布城乡,深入千家万户。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佛山市支中心与佛山各区图书馆进行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通过佛山市联合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为五区读者免费提供商业数据库37个、自建数据库21个,试用数据库40余个,共计100T数据总量的资源服务。探索合作共建新形式,与工会共建268个职工书屋并纳入基层服务点,为全市939个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站点提供专题视频资源数据。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并实现全市有线电视户户通,有线电视入户数达160.76万户,入户率达137.11%,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100%。积极实施基层公益电影放映工程,通过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快完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制度建设,建立公益放映补贴新机制,探索出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的有效运营模式,使工程惠及广大基层、社区群众和异地务工人员。2011年以来全市共放映农村(社区)公益电影近5.3万场,观众近1500万人次。“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完成目标任务,全市共建有农家(社区)书屋643间,园区书屋33家,并已完成562家农家(社区)书屋数字化改造。联合图书馆有成员馆68家,总办证量54.5万个,持证率11.3 %,累计流通 1273 万册;建成智能图书馆(包括街区图书自助借还机)22个,初步形成佛山市联合图书馆智能图书馆服务网络。特色服务包括“二代身份证”免押金书刊借阅、“汽车图书馆”流动图书借阅和电视图书馆等。全市数字图书馆工程始于2001年,历经多年持续的投入、建设和发展,硬件设施完善,资源建设丰富,读者服务不断拓展。佛山市、区两级公用图书馆充分利用这一平台,积极开展数字图书馆服务。数字博物馆、数字祖庙等项目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文物展示、管理和研究的水平。
(四)转变机制,大力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
2012年出台《佛山市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实施办法》及指导目录,其中包括文化领域11类项目。近年来不断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政策指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2015年市本级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项目包括2015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高雅艺术展演资助计划、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等,购买金额超过1000万元。其中,“2015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佛山秋色欢乐节”在祖庙历史文化街区顺利举办并获得圆满成功,国外友城俄罗斯、韩国、澳大利亚分别一支队伍,省内其他20个地级以上市、中国四大名镇、黔桂两省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齐聚佛山。参与市民约58万人,吸引了中央和省近60家重点媒体前来采访报道,共刊发原始报道500余篇。高雅艺术展演资助计划全年为市民提供15场以上的高水平演出,每场演出的政府补贴半价票达20%-30%。
禅城区在重大文化活动或品牌文化建设中,采取委托生产或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社会力量进入服务领域,政府加以引导或者采取奖励措施。“五个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采取“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的方式进行,每完善1家,区政府补贴2万元的物资费,共补贴264万元用于农家书屋及村居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南海区2012年出台《南海区文化消费补贴实施意见》,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以专项补贴的形式,采取政府采购与竞争性分配的方式,对文化服务的提供者进行补贴,鼓励基层和文化服务机构提供更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有效保障了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如每年19场左右的“高雅艺术剧场巡演”活动,通过政府补贴,坚持低价惠民政策,一、二、三等票的票价分别为50元、30元和10元,受到广大市民群众热烈追捧。
顺德区依托法定机构改革,在龙舟文化节、美食文化节等重大活动中,采取区政府出一部分启动资金,法定机构与媒体单位合作,共同采取知名企业总冠名、其它企业赞助以及其它市场化运作等方式进行,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节省了政府资金。各镇街、村居采取社工进驻的方式,将专业的文化活动、文化培训、社工服务打包给社工策划,不仅大大减轻镇街、村居宣传文体部门的压力,也充分体现了专业的工作专业机构办的原则。2015年,区、镇街、村居用于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总额超过1000万元。
(五)依托考核,力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发展。
自2013年起,每年将“公共文化发展指数”列入佛山市、区级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其中,由市政府对各区进行绩效考评的指标包括省特级综合文化站达标率、农村(社区)“五个有”文化设施建设达标率、每万人口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增长、社区文化建设提升等与市民公共文化福利切身相关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有效促进了全市基层公共文化建设。2015年起,文化升级两年行动计划作为城市升级两年延伸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城市升级的128个项目中文化升级项目占19项),进一步增加了文化建设在市对区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禅城区于2O12年将数字图书馆建设,2013年将全覆盖推进全区村居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五个有”工程“建设,连续两年纳入了区政府的十件民生实事,促进了区内公共文化设施的提升。2015年起将重点的文化升级项目纳入区年度绩效考核,区政府将在年终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南海区于2011年起实施“基层文化建设考核”,在区对镇街的年度考核中增加文化考核内容,占全区考核总分280分中的15分,各镇街也相应增加了对村居一级的文化考核内容。
顺德区将“文化共享”列入区的十二项民生工程当中,并将行政村(社区)文化设施“六个有”等内容纳入镇街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由区政府对各镇街进行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