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6月14日至16日,为庆祝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第七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在廊坊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这是我市首次承办这一全省规模的文化盛会。来自全省各地的近200项国家级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组成的民俗踩街表演、非遗展演和传统手工艺展示、特色名吃展销等活动精彩纷呈,吸引了京津冀地区约8万民众前来观看,度过了一个隆重盛大的文化节日。
本届民俗文化节由省文化厅和市政府共同主办,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北省群众艺术馆、廊坊市文广新局、廊坊国际展览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活动采取政府主办、社会参与的运作方式,紧紧围绕“传承·保护·培育·涵养文化生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主题,突出“演绎民俗风情,荟萃民俗美食,博览民俗百工,涵养文化生态”活动特色,旨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本届民俗文化节主要包括大型魔幻舞台剧《黄粱梦》演出、民俗踩街表演、开幕式、“燕赵风华”非遗展演、“燕赵百工”传统手工艺展示、“燕赵百味”特色名吃展销、宣传贯彻《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座谈会、河北省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展播、传承保护和培育涵养文化生态专题讲座、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同行专题讲座、全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图片展等11大板块。
6月13日晚,邯郸市平调落子剧团创排的大型魔幻舞台剧《黄粱梦》在管道影剧院上演,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志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世强等市领导与群众一起观看了演出。
6月14日上午,以舞狮、小车、吹歌、挎鼓、踩跷、飞叉、音乐会、中幡等组成的我市民间艺术表演队,在廊坊国际会展中心广场举行了民俗踩街表演,现场气氛热烈欢快。伴随着热闹的踩街活动,民俗文化节的开幕式正式举行,省文化厅党组书记王离湘、副厅长彭卫国,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志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世强,市政协副主席张卫东,市委宣传部外宣局副局长张殿峰,以及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民宗厅、省文物局等有关单位代表出席开幕式。
王志明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廊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现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我们将以承办第七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为契机,深入挖掘廊坊优秀历史文化,把好廊坊文化生态“脉搏”,打通文化生态的“经络”,留住文化生态的“根系”,汲取文化生态的“养分”,播撒文化生态的“阳光雨露”,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重文化需求,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的潜能,把廊坊打造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文化体验和旅游目的地。
开幕式上,与会领导和专家还为13个地市代表和2个非遗传承人代表颁发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单行本。
作为民俗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的“燕赵风华”非遗展演,共演出五场,每场演出分“燕赵风·风舞鼓动”、“燕赵情·情满人间”、“燕赵神·神技天幻”、“燕赵韵·韵致甘醇”、“燕赵魂·魂震太行”五个板块。精选了传统体育、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俗类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演出,突出民俗文化节的“民俗味道”。其中,我市还专门组织了一场冀中笙管乐专场演出,向广大群众展示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音乐。
“燕赵百工”传统手工艺展示和“燕赵百味”特色名吃展销,荟萃了150项河北最具地域风格和代表性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美食类非遗项目,现场展示各类作品和产品,让观众直观真切地感知燕赵优秀传统文化,并增加现场手工技艺表演,观众可观可购,亦可亲手参与制作。我市有31个项目参展,将廊坊经典的非遗资源集中进行了介绍、展示和推荐。
为了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民俗文化节期间还安排了两场讲座活动。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教授徐艺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手工艺》专题讲座,面向各地市参会代表、文化工作者和社会群众,系统讲解并深入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手工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诸多传统手工技艺背后蕴藏的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
省文化厅党组书记王离湘主讲的《传承保护和培育涵养文化生态》专题讲座走进了开发区大学城,为300多名师生解读了传承保护和培育涵养文化生态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思路举措,并结合“中国梦”话题从“文化生态”、“文化遗产与文化生态的关系”、“如何传承、保护、培育、涵养、弘扬文化生态”三个层面展开深入浅出的阐述。整个讲座理论联系实际,有分析、有思考,有互动、有交流,让青年学生在生动的讲授和深刻的思索中,进一步提升了对文化生态的理解认知,更加坚定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
民俗文化节期间,省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主任柳宝全在市委副书记、副市长蒋洪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杰陪同下参观了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并对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据统计,本届民俗文化节期间,参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销售金额突破500万元,并达成50余项合作意向,促进了文化消费,增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活力,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奠定了持久、深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