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包头市创建信息专报第五期
发布时间:2014-07-08 11:40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4-07-08

包头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4年第5

 

我市召开示范区创建工作第四次调度会

 

近日,市创建办副主任、市文广局副局长李亚军主持召开了全市示范区创建工作第四次调度会,各旗县区文体局副局长、市图书馆、群艺馆负责人及局机关有关科室参加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各旗县区近期示范区创建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后,李亚军副局长明确提出下一步创建工作安排及重点。近期将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学习考察,学习借鉴首批创建省市先进经验,并组织有关地区、单位和部门人员开展创建工作培训,提高工作效率。下一步工作重点是落实苏木(乡镇、街道)文化广播综合服务站配备45名专职工作人员及嘎查(行政村、社区)至少有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相关工作,先由各旗县区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和措施。会议提出几点工作要求,一是要摸清底数。各旗县区文化站(室)工作人员条件状况差别较大,必须在认真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情况,找准问题,才能使制定的标准因地制宜、科学有效。二是要抓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项目落实。各旗县区要把握时机,创造条件,狠抓落实,全力推进项目开工建设及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三是要积极开展文化活动。要进一步开阔工作思路,敢想敢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和能力。四是要抓好示范区创建工作过程管理。各旗县区要围绕创建工作任务加强过程管理,市创建办将制定考核奖惩办法,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落实不到位的严格问责。五是要抓好制度建设。各旗县区要根据实际情况,抓特色,抓亮点,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

会议下发了市创建办制定的《包头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管理若干制度规定》。

 

稀土高新区切实做好示范区创建工作

 

稀土高新区从三方面切实做好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一是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成立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推进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旅游机构设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苗玉梁担任,成员由经济发展、财政、建设环保、规划、社会事务等部门领导组成。二是打造靓丽的文化站品牌。稀土高新区投入1000余万元建设万水泉镇综合文化站,为万泉佳苑社区居民打造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1万平方米,设有公共电子阅览室(信息共享中心)、多功能活动大厅、书画室、健身中心、党员活动中心、万水泉农垦兵团文化展厅、雷锋展厅、文体活动中心等功能厅。投资1500万元建设的民馨路街道综合文化站主体已完工,正在进行室内外装修,预计2014年底投入使用。三是开展独具特色的节庆活动。按照全市推动文化、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的思路,挖掘稀土高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稀土文化、兵团文化、美食文化、地域特色和湿地旅游资源,举办"魅力高新"中国·包头国家稀土高新区旅游文化艺术节暨昭君湖(小白河)螃蟹节。2014年,首届旅游文化节510日开幕,至12月底结束。将举办“长城汽车杯”稀土高新区昭君湖(小白河)钓螃蟹大赛、“爱我家乡”稀土工业之旅观光游、农牧渔家乐自驾体验游、"中国梦"主题文化展演活动、消夏旅游文化电影美食节等一系列节庆活动。

 

昆区打造“魅力昆都仑” 系列品牌文化活动  构筑百姓大舞台

 

昆区把示范区创建工作作为驱动文化创新、推动文化繁荣、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努力构建“设施网络化、供给多元化、机制长效化、城乡一体化、服务普惠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格局,逐步实现“观演出、看电影、赏大戏、读经典”成为寻常百姓的时尚休闲活动。

以战略的眼光进行科学谋划。昆区区委、区政府将创建示范区工作作为建设文化大区难得的机遇,作为城乡文化一体化、均等化的重要支撑,摆在突出位置上谋划,放到全局工作中把握,并纳入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区长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示范区创建办公室,安排专人统一协调全区文化阵地建设、设施设备管理、经费资源配置等相关事宜。一是政策配套,形成保障体系。为确保示范区创建推进有序有力,区委、区政府建立政策配套保障体系。先后制定出台《昆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方案》、《昆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各职能部门分工》、《昆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管理有关规定》、《昆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要求并安排创建工作经费2300余万元,为创建工作的扎实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二是任务分解,推动责任落实。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做到任务明、责任清。制定下发《昆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目标责任分解表》,区政府与各相关部门、各街镇签订《昆区创建目标任务责任书》,将各项目标、工作任务具体化,同时责任到部门,责任到人,明确“任务量”和“时间表”。为确保创建任务如期完成,建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重大事项会商协商制度、联络员制度、督导检查制度、信息报送等系列制度。定期对各街镇创建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并要求各街镇每月进行一次自查,以便及时掌握、了解创建工作进度和规划的落实情况。

以完善的网络打造支撑平台。结合群众文化需求和城乡发展需要,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新建了区“两馆一院”(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并进行了内部装修。在街镇、社区(村、嘎查)全部建有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室(中心)的基础上,对部分不达标的基层文化阵地进行提质改造。2014年计划完成10个街道、38个社区文化站、室的新建和改扩建工作。

以优质的服务贴近基层群众。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百姓受益的原则,调动各方面社会文化资源,将多种文化资源融入到“魅力昆都仑”系列品牌文化活动中。在三级文化阵地免费开放的基础上,举办“群众文化大讲堂”等特色活动。实施外来务工人员“文化共享”工程。建立以区图书馆、文化馆为外来务工人员俱乐部总部,各街道、乡镇成立外来务工人员俱乐部分部,每月组织开展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的文艺活动、培训讲座等,扶植外来务工人员文艺团队,开展外来务工人员文艺汇演,免费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才艺培训。

实施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工程。依托图书馆建立昆区数字文化信息支中心,为市民提供即时资讯、信息检索咨询、市民学习教育、资源整合推送等服务,为政府部门、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决策参考、专题信息、媒体信息服务。

以健全的机制形成共建合力。通过加强组织协调、完善制度机制,破除文化建设依靠文化部门单兵作战的局限,形成全区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一是健全文化投入导向机制。将文化投入纳入相关考核内容,区财政设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未成年人绿色上网场所、广播电视户户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专项资金。二是健全文化人才培养机制。根据基层文化建设发展需要及时补充文化队伍人员,为区图书馆配备了10名大学生志愿者。目前,全区各类文艺协会(团体)20余个,文化志愿者千余人,各类群众文艺团队138支。实现了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的互动相辅,共同汇聚成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达茂旗让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

 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达茂旗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的研发试验基地,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为基层农牧民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全天候公共文化服务。现已建成一级数字加油站2处,数字文化驿站1处,移动数字加油站2处,牧民可以通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科学,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有效解决了基层偏远农村牧区公共文化资源受限的问题。4月份开始,达茂旗进入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面开工建设阶段,挖掘、传承达茂旗蒙元特色文化品牌,投资1.87亿元新建28000㎡的文化艺术中心6月份开工, 新成立四个苏木乡镇的文化站建设项目正在建设,全面启动了示范性苏木(乡镇、街道)综合服务站创建工作。

 

白云区实施三项举措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

 

包头市创建示范区动员大会召开后,白云区高度关注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三项举措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一是开展图书下乡活动。为了做好延伸服务工作,白云区图书馆开展了送书下乡活动,将群众普遍关注的、借阅率高的图书、杂志100余册送到文化大院流动图书馆,满足群众的阅读需求。二是开展群众文艺团队评级工作。为进一步扶持、鼓励群众文艺团队发展,对文化大院、星光社区舞蹈队等8支群众文艺团队进行了星级评定,通过报送资料和现场评定等方式,共评选二星级群众文艺团队2支,三星级团队6支。三是积极筹备2014年“中国白云鄂博国际奇石文化旅游节”。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白云鄂博的奇石文化产业,加强与国内外、区内外文化、旅游、经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打造“白云鄂博奇石文化品牌”,白云区积极筹备举办2014年“中国·白云鄂博国际奇石文化旅游节”。

活动将于2014716日开始,826日结束,期间开展奇石文化类、文艺类、体育、旅游等630余项活动。

 

九原区为新建典型文化大院挂牌

 

九原区自2004年以来,坚持“农牧民自发组织为主,政府适当扶持为辅”的原则开展典型文化大院(户)创建活动。2013年,重点培育了14个文化大院。根据年活动场次、参与人数、设备设施等条件评比,为4个达到文化大院条件的大院挂牌。并为他们配备了扬琴、电子琴等活动器材,各镇政府也予以支持,配套了音箱、话筒等设备。

文化大院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各院积极开展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为减轻大院户主经济负担,九原区政府为各典型文化大院给予了取暖补贴。文艺骨干杨枝枝高兴地说:“政府实在是太好了!又挂牌,又给东西(区、镇两级匹配的活动设备),还给钱(冬季取暖煤炭补贴),今后我们的活动会更好,秋收后还要参加区里的文化大院文艺汇演了!”骄傲和自豪洋溢在村民们的脸上。

九原区典型文化大院建设,是新的农村文化活动载体,是农民家门口的文化乐园, 既丰富活跃了农村牧区的文化生活,又促进了村风文明、村民团结,邻里关系的和睦。

 

土右旗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初见成效

 

按照创建示范区的标准要求,土右旗坚持以文化惠民为导向,各项创建工作任务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完成了图书馆、文化馆基础设施建设,并实施了图书、电子阅览室等设施设备配置统计摸底调查工作,正在积极筹备资金,计划6月份开始订购,7月份完成配置;博物馆已连续举办了玉器和年画及全国邮票品鉴展览等3次全国性的文物展,正在进行云南玉溪文物精品展,文化产品博览会正在制定方案;影剧院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场地建设和设施设备也已全部完成,对群众免费开放的电影放映和文艺演出活动正在持续进行。

完成了8个乡镇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工作,所需电脑、乐器等设施设备统计工作已完成,力争8月份前全部完成配置并高标准向群众免费开放。重点建设的60个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大院一体化工程正在进行装修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计划8月份全部建成后开始配置乐器、电脑等设施设备,11月前投入使用。农村小剧场今年计划新建16个,目前采取政府“一事一议”补助扶持和村内自筹资金等办法,项目已全部启动实施,部分小剧场主体框架已完成,计划10月份前全部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出台了针对有专业文化工作者180人的专业培训计划和方案,近期开始轮流培训,力争达到创建示范区要求和标准。积极筹备第三届内蒙古二人台艺术节、第六届敕勒川文化艺术节活动等大型节庆活动,第五届三娘子旅游文化节和第四届中国金杏节活动方案已出台,并按照举办各项主题文化活动的时间进度节点有序开展,实现了城乡文化活动经常化、全覆盖。通过前期紧张有序的工作,一个覆盖城乡、结构合理、运营有效、惠及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已基本建成。

 

固阳县采取三项措施加大创建示范区创建宣传力度

 

为进一步做好示范区创建宣传工作,固阳县结合工作实际,采取多项措施,强化宣传力度,全方位、多视角宣传创建工作的重要举措、进展情况、经验成果和社会效果。

一是加强宣传力量。制定了《固阳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宣传工作方案》,成立了示范区创建工作信息领导小组。各成员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紧紧围绕创建工作,积极收集整理创建工作中的各级各类文件和各种信息资料,并对创建工作中涌现出来的的好经验、好做法、先进典型和优秀事迹做大量的正面宣传报道。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在县城各主要街道刷写宣传标语4条;在各镇综合文化站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宣传牌6块。将示范区创建宣传工作与当前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加大创建工作宣传力度,形成了人人共建文化示范区,人人共享文化建设成果的浓厚氛围。三是强化媒体宣传。固阳县电视台、《固阳时报》开设专栏开展宣传,电视台播放宣传标语,同时积极向包头电视台、《包头日报》等媒体选送稿件,集中宣传示范区创建工作,扩大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影响力,提高示范区创建工作在群众中的知晓率、认知度和满意度。

 

 

 

青山区召开创建示范区工作推进会

 

    为了进一步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快青山区面积达标的文化站(室)标准化建设步伐,6月初,青山区创建办召开了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会,各街道、镇的分管领导和文化站长参加了会议,各街镇领导汇报了下一步工作安排,会议安排部署了近期示范区创建工作。

    今年6月底前,创建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完成面积已经达标的8个街镇文化站、24个社区文化室、6个村文化室的功能室调整和布局工作,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设立多功能活动室、书刊阅览室、共享影视厅、电子阅览室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窗口,达到公共文化服务设备配备的基础条件。参会人员就第一批我区38个文化站(室)的标准化建设进行了讨论确定,同时对面积不达标的文化站(室)制定了整改方案,按照新建、扩建和资源整合的办法,在今年年底前完成60%以上的标准化建设任务。启动基层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第一批建设电子阅览室3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