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2011年9月,为配合创建工作,长沙市提出实施六大文化惠民工程、提质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完成两项制度设计研究课题的“642”工作目标。目前,各项任务已落实60%以上,初步形成了“设施网络化、供给多元化、机制长效化、城乡一体化、服务普惠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文化实惠,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一、完善硬件设施 提升服务功能 在长沙县开慧镇金山路与滨湖路的交叉口,有一栋英伦和地中海混搭风格的小洋楼,时常传出抑扬顿挫的歌声和婉转的二胡声……该楼是去年10月开慧镇免费开放的综合文化站“驻地”,站内文体活动设施齐全,培训室、图书室、信息资源共享室等场所颇受欢迎。 “设备齐全、场地宽阔,比在露天广场排练方便多了。”在此文化站内教群众排演太极功夫扇的黄进凯近日告诉记者。 为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近年来,长沙市增大投入,加快建设,逐步完善“四位一体”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目前,全市各县(市)、区均已建立国家三级以上标准的文化馆和图书馆,所有乡镇(街道)都已建成综合文化站,所有村(社区)已建立文化活动室(中心)。同时,长沙市还先后完成了简牍博物馆、橘子洲生态文化公园等一批重要文化工程建设;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和音乐厅的新馆也已分别完成主体建设。去年12月,长沙市委、市政府还通过了《关于推进国际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根据该意见,至2020年,长沙市将投资1000亿元建设100个左右的重大文化项目.....这将有效提升长沙市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 二、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保障群众文化权益 5月14日,由长沙市芙蓉区文体新局、区总工会主办,区文化馆、区图书馆承办的“情系外来务工人员”专场演出在区会议中心举行。全区13个街道的7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观看了演出。据介绍,自长沙参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芙蓉区组织开展了“外来务工人员俱乐部活动”,此场演出是系列活动之一。 公共文化“进村入户”工程、群众文艺“千团百佳”工程、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工程、书香星城“211”工程、外来务工人员“文化共享”工程以及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工程,这是长沙市提出的实施六大文化惠民工程的内容。为完成这一目标,长沙市坚持将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大力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展览等下乡进村和进社区活动。2011年长沙市实现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0308万场、送戏下乡演出600场,完成广播电视户户通7.081万户,保障了基层群众的文化权益。 同时,继2008年长沙市博物馆、贾谊故居等场馆免费开放后,2011年8月20日,长沙市图书馆实现全面免费开放。市图书馆通过延长开放时间,增加服务窗口、阅览座位、新书上架量等措施,让更多市民享受到了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同年8月25日,长沙市群众艺术馆免费开放。免费的场馆多了,百姓的生活也逐渐丰富多彩。 目前,文化惠民已成为长沙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的核心内容。正如长沙市副市长夏建平所说,创建工作就是要让群众得到文化实惠。 三、打造文化品牌活动 提升城市幸福指数 “好戏天天演 欢乐满星城”“千团汇演 百佳评选”“阳光娱乐·创业兴文”等活动已成为目前长沙市最响亮的文化品牌活动,它们不仅让人们享受到了文化发展的成果,同时也提升了长沙城的幸福指数。 许多初到长沙的人也许会惊讶,湘江边的风帆广场每天都有自发前来演出的团队,吹拉弹唱、歌舞健身,掌声和欢笑声经常在这里交融。但对于长沙群众,这一切早已司空见惯。2007年,长沙市按照“向群众要文化、让群众演文化、使群众享受文化”的思路,整合全市范围内的群众文艺团体,推出了覆盖城乡的群众文艺“百团汇演”文化品牌。活动举办3年多来,共开展各种规模的演出2万余场次,辐射全市180多个街道(乡镇)、400多个社区,惠及600多万人民群众。 据统计,目前,长沙市登记在册的群众文艺团队共有1090支,成员总数近10万,“百团汇演”活动也随之升级为“千团汇演,百佳评选”。它们的出现,是长沙市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2009年,长沙市文广新局推出了“阳光娱乐·创业兴文”系列活动。活动免费为外来务工人员、环卫工人、城市弱势群体等,赠送歌厅、酒吧等娱乐场所的消费券,让他们不花一分钱便可享受到文化消费服务。据统计,仅2011年,长沙共有95家娱乐经营场所提供了1万张可供10万人使用的消费券,近百家网吧提供了700余张百元消费券。 此外,长沙市各县(市)、区按照“因地制宜、一地一品”的原则,大力实施特色文化品牌发展战略,打造出了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如长沙县的“五彩星沙”、望城县的“相约斑马湖”、宁乡县的“周末我登台”等。 (来源:中国文化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