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工作简报】成都公共文化服务全天直击
发布时间:2012-06-18 15:06 来源: 编辑: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 2012-06-18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多年来,成都市为进一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全域成都范围内加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实现了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式,覆盖面广泛的“公共文化圈”。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由此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走在了全国前列。而目的只有一个: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目前,在成都市各乡镇(街道)及各村(社区)的文化站、文体活动中心中,随处可见为提升群众文化生活而设置的各类基础设施,从数字电影放映厅到图书借阅室,从群众艺术团体活动场所到开展各类活动的特色文化活动室……无处不散发着群众文化活动的馨香。因为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全,服务质量的贴心,让越来越多的市民感受到生活在成都这座城市很幸福,“宜人之城”名副其实。从成都市文化馆、成都图书馆,以及遍布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站,每逢周末、假日便爆满的情况看,老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很强烈,而且参与公共文化生活的热情也相当高。在这期的报道中,许多市民不约而同地把公共文化和幸福感联系在一起。文化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幸福指数的重要衡量尺度。近几年,“公共文化”成为我市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词。“全覆盖”换种说法就是“你身边就有”,正是成都市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首要表现形式。

  成都的公共文化建设不仅较早地实现了公共文化全覆盖,在服务质量和深入程度上,也非常有特点,真正发挥了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力量。眼下,成都正在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都将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在你身边”的价值,突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产品的丰富性、针对性、特色性、趣味性和娱乐性,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产品菜单,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需求,“定制”文艺演出、数字电影、艺术培训、公益讲座、图书借阅等文化服务,以此形成“点菜式”定制配送机制,吸引更多的城乡群众广泛参与文化活动。我们选取了普通的一天,以直击市民生活的方式,近距离感受全域成都一二三圈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

  时间:上午9∶00 地点:成都市文化馆

  走!到市文化馆学文化品文化去

  现场直击:

  作为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龙头单位,成都市文化馆着力于树立“全域成都”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发挥引领作用,落实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域发展。全国第三次文化馆评估定级检查组曾对市文化馆表示“看中国群众文化的发展,成都是一个很好的窗口”。

  对于63岁的市民王先生来说,每天从城东几乎穿城到城西走一趟,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对他来说,究竟是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让他不管春夏秋冬,天天坚持?答案其实就是成都市文化馆。“我现在比退休前过的还快乐!”王先生高兴地说:“因为我每天坚持到这里来参加市民公益艺术培训学校的活动,现在早已经不是当年上班时那个除了跟工作相关的知识、信息,其余一概不知的我啦。现在我在学书法、音乐,用电脑上网完全没有问题,现在我还有微博呢!”说完,王先生还专门把自己的微博点开,“我把自己在文化馆参加活动的情况记录下来,回头再翻看时觉得生活真是过得很充实!”

  像王先生这样的市民,在成都有很多,他们每天从四面八方齐聚到成都市文化馆,参加这里举办的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其中很多市民都得到了个人才艺学习、提高和展示的机会,极大地丰富了业余生活,培养了文化趣味。还有很多市民回家后,把自己在文化馆学到的东西转教给家人,全家人一起分享学习文化、体验文化的幸福滋味。

  为了让更多的市民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市文化馆开办的“成都市市民公益艺术培训学校”,每年免费为市民开办春、秋两期培训,开设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文学创作、时装表演、电脑基础等十个门类的艺术培训班。至今,学员达到10000人。今年该馆还组织协调全市范围的市民公益艺术培训学校(分校),城市街道和农村乡镇辅导站的建设。

  服务链接:

  全市区(市)县共建20个文化馆,其中,一级馆8个,二级馆10个,三级馆2个。全市文化馆100%达到三级馆以上标准,89%达到二级馆以上标准。成都市文化馆坚持“人民群众享受基本文化权益”的目标和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任务,2008年以来,抓住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和免费开放、文艺骨干培训和活动组织、媒体的传播和社会影响四个重点方面,不断创新文化服务形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影响力,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效益。文化馆、图书馆365天常年无休,每天为公众开放10小时以上。

  时间:上午10∶30 地点:青白江区人和乡综合文化站

  乡镇里的文化站成“幸福地标”

  现场直击:

  地处成都三圈层的青白江区人和乡,是不折不扣的山区。由于这里相对闭塞、经济欠发达,当地居民外出打工的很多,留守的多是老人、儿童。这天时逢赶场,平时相对冷清的场镇也热闹起来,而位于镇上尾端的乡镇文化站,一大早也是人来人往。

  文化站位于公路旁一片平整的空地上,是一幢两层的建筑,白色的外墙上,文化站的标志远远即可看见。群山环绕之中,这座两年多前建成的文化站分外醒目,俨然成了这里的“幸福地标”。

  文化站前面的广场上,一群学生模样的人正打着篮球,不时说说笑笑。文化站楼梯口,立着一块黑板,上面有对文化站的简单介绍以及近期的活动通知。走进文化站,乒乓球、电脑、图书,各种设备一应俱全。在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三三两两的人正安静地看书、上网,有的还背着小孩,还有的背着背篼。在多功能活动室,站长肖汶君指着一套音响自豪地告诉我们,这套设备价格上万元,“今后我们搞比赛就没问题了!”话里透着兴奋。据他介绍,2009年仅用了半年时间,人和乡文化站就从无到有,并建成开放,在他看来,在人和乡这样一个条件相对困难的山区,能建成这样一个漂亮的多功能文化站,这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中午时分,一些赶场的村民开始往家里赶。肖站长站到路边,与离开的村民们打着招呼,“下次再来哈!”

  据青白江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副调研员、青白江文化馆馆长邓高介绍,2009年对于青白江区文化建设而言,是突破之年。在这一年,全区1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以及全区120个社区(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全部完成,已投入使用。人和乡地处偏远山区,文化站的建成,是全区文化阵地建设的一个缩影。

  服务链接:

  全市238个乡镇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风格标识、统一招标建设、统一设备配置、统一评定等级的标准化要求,均建成了最小500平方米、最大2800余平方米、平均800余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并为所有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套建设了2000平方米以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广场。乡镇综合文化站包括“五大功能”: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厅、活动展览室、室外宣传栏或广场艺术长廊。综合文化站均免费对公众开放,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8个小时,周末及节假日正常开放。

  时间:13∶30 地点:二仙桥街道特色文化活动中心

  搞特色 街道文化活动喜洋洋

  现场直击:

  对于成华区二仙桥街道的居民们来说,文化活动中心虽然看上去朴实平凡,但里面却是承载他们幸福生活的“蜜碗”。不管什么时候去,这里几乎都是人头攒动。

  走进活动中心,进门便可以醒目地看到近期中心推出的各种文化公益活动,包括讲座、训练、表演等等,而一楼的“民俗室”可以说是风格独树一帜。每周来两次学习剪纸艺术的王美玲女士精神矍铄,若不是她自我介绍,很难让人相信,她今年已经72岁了。保持这么好的状态秘诀是什么?王女士开心地说:“剪纸啊!”她跟着街道里著名的剪纸非遗传承人赵幼兵学习剪纸已经好几年了,而且现在这个学习的队伍已经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居民自愿加入学习的队伍。这里既是她们学习的课堂,也是课余练习的场所,同时还充当了展览馆的角色。虽然面积只有十来个平方,但四面墙壁上已经贴满了学员们的“成果”。“学习剪纸我觉得很有意思,退休生活丰富了还不说,而且还能融洽家庭关系”,王女士乐呵呵地说:“我现在已经接到很多剪纸的邀请了,光是亲戚朋友们的婚礼,我就剪了20多场‘喜’字啦!现在要买到地道的剪纸‘喜’字并不容易呢!”

  据了解,成华区在二仙桥街道打造了“区图书分馆和民俗之家”特色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分馆共有图书16000余册,报刊杂志100余种,设立了少儿阅览角、电子阅览室等,满足辖区群众的阅读需求。民俗之家主推“赵氏剪纸”和“蔡氏蛋雕”两个项目,由非遗传承人赵幼兵和民间艺术家蔡忠贵定期组织展览、教学,传承民族文化,培养人文精神。

  服务链接:

  全市77个街道按照统一标示标牌、统一设备配置、统一评定等级的标准化要求,建成了不小于5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并为所有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配套建设了2000平方米以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均免费对公众开放,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8个小时,周末及节假日正常开放。

  时间:16∶00 地点:温江区公平镇正宗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

  学国学用国学 社区越来越文明

  现场直击:

  温江区公平街道办所辖的正宗社区是一个7000多人的“村改居”农村社区。前几年,在城乡统筹中,当地政府征求群众意见,新建了集中居住区正宗家园。目前,这个居住区里水、电、气、光纤等一应俱全,田字形的道路穿插住宅区。村民居住的地方过去“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但如今已经完全跟主城区的社区居民过上了一样的生活。是什么让大家适应了新的生活习惯?那就得从正宗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说起了。

  如果从硬件的标准上看,正宗社区的综合文化活动室绝对算一流,甚至比不少乡镇街道的文化活动中心还要好。这里的活动也非常丰富多彩。46岁的李芳大姐说,是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改变了她现在的生活。“以前我的业余生活只有打麻将,也不怎么锻炼,身体一点都不好,天天都吃药,月月都在进医院。”李芳说,自从敏学中心建好以后,在邻居的鼓励下,她开始参加社区的舞蹈队。“刚开始嘛就是跟到学跟到跳,慢慢的跳得好了,他们就鼓励我跟到上台表演了。”重要的是,以前体弱多病的李芳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身材苗条、身体健康的“美女阿姨”。如今,李芳不仅是正宗社区舞蹈队的骨干力量,更成了社区群众健身操的组织者。“我专门买了一个音响,每天下午跟晚上基本都在跳,每天下午六点半,广场头跳舞的人才多哦。”

  现在,正宗社区的居民除了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歌舞活动,还能够参加各类兴趣班。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举办的国学讲堂已经成为一道风景线。许多居民通过听专家们讲国学、谈人生,提高了个人修养,促进了整个社区的文明化程度提升。在综合文化活动室四楼,古色古香的国学大讲堂每周都会有“重量级”的专家为社区居民讲解国学文化。此前,本土著名青年国学者李里就在这里带来一堂精彩的国学课。如今,学国学、用国学已经成为正宗社区居民们的共识,很多居民受益匪浅,不仅增长了个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还融洽了邻里关系,家庭内部也越来越和谐。

  服务链接:

  全市3363个村(社区)均建有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综合文化活动室,设有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功能,其中2900多个村(社区)建设有群众文化活动户外小广场,均免费对公众开放,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8个小时,周末及节假日正常开放。

  时间:18∶00 地点:成都图书馆

  泡市图书馆 业余生活的时尚首选

  现场直击:

  从2008年4月23日起,成都图书馆对借阅中文图书和期刊、外文图书、电子资源等将实行免费开放,市民到图书馆办理借书证后,可以免费借阅图书期刊,并远程访问使用数量达15TB的数字资源。至此,成都图书馆迈入全免费服务时代,真正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零门槛”。如今,这里已经成为许多市民业余休闲生活的时尚首选!

  从傍晚6点多开始,陆陆续续地便有很多下班的市民把饭后的时间花在泡图书馆里了。市民郑先生在一家机构从事质检工作,平时上班时间比较忙,但他每周总会固定拿出两天下班后泡在图书馆里看书、看报。“我最近看了一些财经方面的新书,觉得很开阔眼界,对看待当前的经济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地认识,而且自己还增长了很多知识,跟朋友们聊天时,有了很多新谈资”,郑先生对泡在图书馆里的业余生活很满意。事实上,类似于郑先生的市民越来越多。据市图书馆不完全统计,经常前来市图过业余生活的市民至少有数千人,尤其是周末两天,往往人满为患,但虽然人多,秩序很好。还有不少市民是携家带口总动员,一起到图书馆“充电”。市民王女士就是带着儿子前来,她说:“我和儿子都很喜欢图书馆里的氛围,这里很多人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对我们都是一种鼓励,在这样的氛围里,自然就会迸发出一种追求上进的动力。”

  此外,市图还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像已经连续举办很多年的“阳光课堂”、“家长沙龙”、“锦城讲堂”等,已经成为市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品牌栏目,许多粉丝慕名而来。还有很多市民回家后觉得不过瘾,可以登录成都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把没有尽兴的内容通过电子阅读的方式完成。

  服务链接:

  成都图书馆一直致力于深入开展各项全民阅读活动,大力推进数字阅读,积极开展成都数字图书馆体验日活动,使广大市民可以足不出户地免费使用成都图书馆5800多万篇/册的海量数字资源。同时,积极开展各种类型有针对性的主题书展,重视少儿阅读,加强对残疾人、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的阅读关注。各项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受到我市广大市民的热捧,充分彰显了成都图书馆与时俱进的服务精神,为提升我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起到了良好的积极推动作用。

 

                                                           (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