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2011以来,郑州市二七区投资近240万元,新建、改建1个街道综合文化站、14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0个农家书屋,从2012年起将连续五年每年设立1000万的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 加强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电子阅览室建设。2012年底,全部实现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全覆盖。
一、完善公共文化圈层,实现文化设施普惠化。以加速推进文化设施建设作为文化服务民生的重要举措,加大投资力度和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了以区文化馆、图书馆、文化广场、乡镇文化站为辐射中心,以社区和农村文体活动室为骨干的区、乡(街)、村(社区)、户四级文化网络服务体系。
二、建立三级文化骨干网络,实现文化服务多样化。建立了区—乡(镇)、街道—社区文化骨干人才库,逐步形成了三级文化骨干网络,分批次组织文化骨干参加由区文化馆举办的业务技术培训。以“文化关爱、惠民、志愿”为宗旨,先后组织开展了“送文艺演出、送图书”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三下乡”和社区广场文化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活动,实施了“送电影下乡”和“爱国主义影片进社区巡演”工程。此外,为提高文化活动质量,免费举办了群众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培训班,专门聘请专家、文艺骨干对社区、农村文艺人才和文化骨干进行专业培训。今年以来,区文化馆积极指导培育老干部艺术团、新星时装艺术团、花雨艺术团贝蕾特少儿艺术团等近20余支文艺团队;分别在社区、学校、广场等地组织舞蹈歌曲、美术书法、戏曲艺术、摄影、手工艺等专业培训40余场(次),变被动为主动,送文化、送服务的做法得到百姓的欢迎和认可,达到了丰富百姓文化生活的目的。
三、立足区情实际,构建和谐魅力二七。二七区始终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依托广场、大礼堂等场地资源,先后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社区(村组)、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头脑,举办礼乐中国·“二七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歌曲大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等活动,参与群众近万人,使普通百姓真正成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同时,鼓励各乡(镇)、街道文艺爱好者组建文艺团队,自创自编更多适合基层百姓口味、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文艺作品。目前,各乡(镇)、街道、社区也自行组建业余文化队伍共计120多支,丰富和带动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四、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常态化。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探索长效机制的建立,以文化自觉推进工作落实,积极营造齐抓共管、合力推动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环境。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推进落实。完善和落实文化发展配套政策,从财政、土地、投融资等方面大力支持文化建设。通过“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给予资金扶持,有效调动了基层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对各责任单位的督查调度,定期进行检查,年终考核验收,形成了层层监督、环环相扣的责任落实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