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河西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14年第1季度工作进展
发布时间:2014-04-26 16:53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4-04-26

根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指标的要求,河西区按照创建工作规划制定的时间节点计划,制定好制度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大力开展文化惠民系列活动,针对特殊群体开展文化服务,全面展开区属文化中心及街道和社区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做好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及三馆网站的设计规划工作,各项创建工作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为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开好头。

一、制度设计研究进展情况

1.制定工作方案,开展实地调研

201312月,河西区研究制定了制度设计工作方案,选定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群众需求反馈与回应机制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课题,对选题意义、课题研究与实践基础,课题研究框架及预期制度设计成果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确定了制度设计各项工作完成的时间节点。组建制度设计课题组,以区委宣传部长、分管副区长为组长,文化局主要领导为副组长,市、区相关部门领导、国家评审委员会专家及天津各高校专家为成员,结合我区实际,全力做好制设计课题研究工作。从2月份开始,邀请相关专家对河西区群众自发文化活动的环境、条件、时间、人群等进行了实地调研,研究了河西区群众需求表达的渠道、形式及工作机制建设状况,对我区目前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群众需求反馈与回应机制建设方面取得的经验、面临的突出矛盾、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了总结分析,并组织了相关部门领导、街道和社区干部、群众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结合其他各个地区在创建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成果和遇到的问题对我区的制度设计工作进行了讨论、交流。目前制度设计课题组正在按照计划研究框架与内容积极推进主要研究任务的完成,同时及时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示范区创建实践,做到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2.健全工作制度,规范文化管理体制

2月组织召开创建工作动员大会以来,河西区从健全工作制度机制、注重顶层设计方面入手,先后建立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专家指导咨询制度、目标考核及奖励制度、创建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12项工作制度,保证了各项创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开展。

针对创建指标中建立政府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和机制、制定免费开放的经费保障政策等制度建设方面的要求,河西区对现有的公共文化管理制度进行了梳理,结合我区公共文化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河西区公益性文化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河西区图书馆、文化馆、街道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专项资金保障和管理办法》、《河西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实施办法》、《河西区街道公共文化服务考核办法》、《天津市河西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服务标准》等11项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规范进行。

二、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活动

1.着眼群众需要,合理安排文化活动

首先是根据创建指标任务,对创建工作的责任分工进行了细化,制定了《河西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活动创建组责任分工》、《河西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人员培训办法》、《河西区文化志愿者招募与管理办法》等9个文化活动管理运营制度,为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制度基础。在2013年组织开展276场 “西岸风”文化惠民活动的基础上,2014年河西区在充分征求各个街道、社区及百姓意见的基础上,对全区各个层次文化活动进行整合,优化活动配合,开展多元化、多样性群众文化活动,打造创建活动的重点和亮点,形成了“一街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的活动活动格局,以区组织的“文化365,快乐在河西”为骨干,带动全区各个战线的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开展,包括以区文联为龙头的群众文化展览系列,以区文化馆为龙头的群众文化活动系列,以区图书馆、少儿图书馆为龙头的全民阅读、少儿读书征文、演讲活动系列,以区青少年宫为龙头的中小学生艺术、体育活动系列,以区工人俱乐部为龙头的职工文化活动系列等活动,预计2014年河西区全年将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600余场,目前已印制完成了《河西区“文化365,快乐在河西”活动宣传册》,下一步将下发到各个单位、街道、社区百姓手中。

2.立足群众满意,提供优质文化服务

2014年,河西区立足群众满意,创新活动组织运营形式,创编各类新的文艺作品,拓宽服务渠道,努力为全区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组织开开展了“郎朗弹钢琴—西岸·千名琴童公益大师课”、“我们的节日—春节”西岸迎春文化惠民同乐会、“天津市大年小戏闹新春视频作品征集活动”等大型文化活动,目前正在筹备全国范围 “中国·天津2014 ‘西岸’剪纸艺术节”。面向街道、面向社区组织开展了“公益文化讲座进社区”、“最美河西·最美中国”主题藏书票评选等文化活动,组织专业人才与街道、社区建立帮扶结对子关系,定期到街道和社区对文艺爱好者进行排练指导。依托传统节假日和河西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各街道和社区纷纷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陈塘庄街组织开展了“踩街闹元宵”等活动、桃园街组织了“迎新春”评剧演出和“万马奔腾”京剧汇演活动,天塔街组织了春联“大派送”系列活动,丰富了社区百姓生活。河西区还积极将农民工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针对农民工居住地分散的情况,在农民工积聚的地区如菜市场等地,建立“津城书吧”,精选合适的图书,开展图书漂流活动,让农民工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悦读”生活,文化馆组织开展了“庆元宵”慰问环卫系统农民工的专场文艺演出,目前正在筹备天津市外来务工人员才艺大赛,进一步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面向社会弱势、特殊群体,组织西岸艺术团赴老人院、福利院、启智学校开展各类文化演出,与区内院线合作,组织开展公益放映活动。截止到20143月底,河西区已经举办区级文化活动47场,街道社区文化活动449场,举办各类公益讲座、培训、文化普及活动50余场,参与百姓10余万人次极大的丰富了河西百姓的文化生活。

3.落实免费开放,发挥文化阵地作用

在三馆已经实施免费开放的基础上,河西区研究制定了《河西区图书馆、文化馆、街道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专项资金保障和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保证对三馆免费开放的投入。目前三馆都在进一步完善免费开放的管理制度机制,充分发挥好文化阵地作用。区文联、文化馆、图书馆、少儿图书馆等专业组织充分利用人才、设施、设备优势,加强对社区群众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培养出一批门类齐全、富有特色的群众文艺骨干队伍。区文化馆加大培训力度,组织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员培训,积极培育、扶持街道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全区各层面开展文化工作培训100多场。区图书馆组织开展基层图书管理员培训班,区工人俱乐部组织开展职工舞蹈培训,区少儿图书馆组织基地体验文化系列活动,目前全区13各街道群众文化队伍1000多支,成员20000余人,这些队伍对促进全区文化建设,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全面展开文化场馆设施建设

1.科学规划布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根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指标要求,河西区首先对本区的区属文化场馆、街道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活动室的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摸清底数。组织文化局、国资委、设计公司等人员到北京市朝阳区开展学访活动,学习创建成功地区在文化场馆设施网络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邀请专家对我区街道、社区文化场所进行实地调研,结合我区实际对文化设施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就三级文化场馆设施的建设听取汇报、进行研讨,区创建工作办公室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从经费保障、场地规划、功能布局等各个方面对街道、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进行支持。目前,河西区已经就区、街、社区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设规划,目前正在按照规划全面展开文化场馆设施建设。

2.以“点”带“面”,加快文化场馆建设步伐

在区属文化场馆建设方面,区文化馆、图书馆、少儿馆目前都集中在一个楼内,房龄久、面积小,内部设施老化严重,功能布局不够合理,设备不齐全,难以满足河西区百姓渐趋丰富的文化生活需要。按照创建指标要求,河西区政府投资4亿元,购买了辖区内渤海明珠底商作为新文化中心建设场地,面积达13500平米,内设区文化馆、图书馆、少儿图书馆、文联、非遗展示厅,通过对几个单位公共场所进行资源整合利用,实现新文化中心各场所的合理布局使用。经过专家、建设规划部门、设计公司及文化馆、图书馆、少儿图书馆专业人员多番研讨,认真论证,目前区文化中心的装修设计方案已经制作完成,将上报区政府常务会审核,待通过后实施装修,预计2014年底完成入驻。届时,三馆将进一步完善功能布局,为残疾人、盲人及未成年人设立服务区域,配齐设施设备,使区属文化场馆的建设全部达到或超过过创建标准。在街道、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截至目前,河西区辖区内的13个街道中已经有12个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综合文化中心,建设率92%1个街道正在选址,将于近期开始建设;159个社区中153个已经建设完成社区文化活动室,完成率96%,有6个社区由于拆迁、改造等原因未建设,目前也着手进行选址、规划工作。

目前各街道、社区的文化场馆在面积、功能布局、设施配备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异,为加快建设步伐,河西区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指标要求,结合本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际和发展需要,研究制定了《河西区街道综合文化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标准》,对两级文化场馆设施建设进行了规范。在次基础上,河西区采取了“以点带面”方式,即在区内选定1个文化活动室为试点,从场地设置、功能布局、设施配备、资源共享、管理机制等方面严格按照创建指标要求进行建设,待成功运行后,再以此为模板进行推广,保证全区街道、社区一级的文化活动场所全部达标。前期选定的柳江里社区示范点由于工作需要,我们重新选择了越秀路街港云里社区作为示范点,目前已经完成房屋建设及装修,制定了功能布局方案,正在采购相关的设施设备,研究制定活动室各功能区的管理运营制度,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个试点建设完成,并顺利推广到各个街道与社区。

3.严格建设标准,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

在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方面,目前已经由河西区信息办牵头,相关单位配合,整合全区各单位文化资源,明确具体分工,根据创建指标的要求,研究制定了《天津市河西区智慧文化建设方案》和《天津市河西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标准》,规范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奠定基础。为进一步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站的建设步伐,河西区多次组织区文化馆、图书馆、少儿馆负责同志就三馆网络建设进行研讨,由区信息办牵头,综合考虑各馆工作特点、工作需要,制定出了三馆网站建设的工作方案和电子阅览室建设标准,制定了建设预算,目前各项材料已经上报区政府,待区政府审核通过后即可展开建设。为进一步完善文化经营单位的数字化管理,经过认真研究,河西区计划将目前的“网吧监控平台系统”与“社区设备安防系统”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目前正在制定整合方案。

4.积极沟通协调,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河西区辖区内拥有10所市级专业文艺院团、12家文化场馆和9家主流电影院线,文化资源丰富。为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河西区通过积极的联络沟通,结合制定的《河西区公益性文化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以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等多种形式,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示范区创建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目前河西区与各驻区院团均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创建活动。一是采取合作运营的方式,由市歌舞团、京剧院等院团与我区文化单位合作,组织开展各类演出、阅读、展览和比赛活动;二是采取文化志愿服务方式,由河西区向市级文艺院团招募文化志愿者,到街道、社区、军队、企业、学校开展各类演出活动;三是采取辅导培训的方式,借助市级院团高水平的文化人才优势,对全区文化人才、文化爱好者、文艺骨干和百姓开展业务辅导和培训,提高我区文化工作者业务水平;四是采取公益演出、公益放映的形式,目前各文化场馆、电影院线均承诺每月将组织12场公益演出、放映活动,为河西百姓提供更多、更优惠的文化服务。

四、不断加大宣传报道力度

1.加大社会宣传,浓厚创建工作氛围

自2014年2月召开全区创建工作动员大会以来,河西区通过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制作专题、开设专栏、连续报道,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目前已经在区有线电视台开辟公共文化专栏,在《天津日报·新河西》设立专版,定期对我区创建工作、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进展、街道特色创建工作等方面内容进行宣传报道。《天津日报》、《今晚报》等多家天津主流媒体在头版对河西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目前,河西区正在酝酿筹划召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新闻发布会。通过强有力的社会宣传,努力营造全民了解创建、关心创建、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

2.拓宽宣传渠道,不断提高群众知晓率

河西区,围绕着提高干部群众知晓率这一指标,多措并举,不断拓宽丰富创建工作宣传渠道。一是制作下发了《河西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简报》,对全区创建工作的各项进展、成果进行不断的宣传报道,真正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示范区创建的要求和标准上来;二是注重网络新媒体宣传,与新浪网、腾讯网等建立合作关系,推出了河西区公共文化腾讯和新浪的官方微博,目前正在与腾讯联系,筹划建立河西区公共文化微信平台,及时发布各项创建工作进展信息,努力实现全媒体、全覆盖宣传。三是充分发挥河西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积极作用,持续通过新闻、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对创建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四是充分利用户外宣传平台,在户外广告、公交站台、电子大屏、施工围档等发布公益广告,在社区、楼栋、公园开办橱窗、设置标语、张贴海报等,进行广泛深入宣传。五是以各类文化活动为载体提高示范区创建知晓率,如在学雷锋主题日活动中,发放宣传折页500多份,在每月开展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中持续宣传创建工作,让群众感知创建力度、加温创建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