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机关党委
机关党委
活跃在朝鲜战地的志愿军文工团队——许翰如
发布时间:2014-07-16 15:07 来源:文化部党建在线网 编辑:机关党委
信息来源:文化部党建在线网 2014-07-16

  作者简介:许翰如 原系安南(现越南)华侨学生。1936年回国,肄业于上海山海工学团。抗战爆发后,随第66军民众战地服务团赴战区工作,后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孩子剧团。1943年赴延安,入延大、鲁艺、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期间,于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华北军大文工团工作。建国后,于总政文工团、解放军文艺社、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央文化部工作。著有《迟到的祝贺》、《大海浪花——忆孩子剧团的战斗生活》、《竹篓颂》、《金色的童年》、《悠悠往事》等评论、散文、随笔、访问记、书信往来、回忆录、诗歌、歌词和散文诗集。

 

 

  抗美援朝战争是紧张、激烈和频繁的。敌我双方作战的情况是多变的。因此,为了适应战争情况的变化,中国人民志愿军文工团、队(以下简称文工团队)在战地的演出工作,必须采取多样的活动方式:由整团、整队的活动到大组、小组及个别的活动。他们不仅在二线演出,还要深入到一线部队去演出。有时为了配合一定的战斗任务,鼓舞部队的战斗情绪,他们就在敌人炮火轰击下演出,在敌机的空袭下演出。

  二线的部队,通常是处在敌机空袭与敌炮轰击的情况下,他们就利用黄昏的时候,选择好了死角,放出一个防空哨,就开始演出。遇有空袭,大家都把拿在手里的树枝举在头顶伪装起来,演出场所就变成一片小树林。尽管敌机在头上嗡嗡瞎转,伪装的树林里照样在数快板。

  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们就以小队(六七人)的形式活动在一线的阵地。天黑了,在密布树林的大山上,战士们有的坐在地堡门口,有的坐在交通沟里,他们就在战士们新筑成的,铺得平平的地堡顶上演出。当情况紧张,连小组(三四个人)活动都受到限制的时候,他们就分散到各个工事里去开展文娱活动。跟战士们拉话,说唱小快板、小歌曲。战士们听得高兴了,就要他们唱些在祖国流行的,并为大家所熟悉的歌子。于是“刘胡兰”、“白毛女”都唱起来了。战士们说:“新歌、老歌都一样。到朝鲜来,老歌唱出来也是新的。”

  当战士们在山顶上挖工事的时候,他们就找到山上去,远远地敲起竹板,拉起乐器,边走边唱起来。到了山上,他们就帮着挖工事,利用空隙的时间和战士们歇工集中吃饭的时间进行演出。战士们招呼他们一块吃饭,他们说:“你们先吃,我们先来唱一段……”他们就边拉边唱的演起来了。

  为了使文艺工作紧密地配合战斗任务,及时地鼓舞部队的战斗情绪,文工团队演出的节目,多数都是就地取材编成的。内容大都是宣传胜利,表扬英雄事迹,介绍成功的战斗经验;传达军、师首长对部队战斗任务的要求,揭露敌人的虚伪宣传和侵略本质等等。根据这些内容编成各种文艺形式的节目,通过演出的活动来教育部队,提高部队的认识,以达到巩固战斗意志,鼓舞战斗情绪,战胜敌人之目的。为了适应战地的条件,演出方面采取的是大鼓、相声、数来宝、拉洋片、杂耍、独唱、对唱、合唱、山东快书、河南坠子、边疆舞蹈、小型戏剧等短小精悍,说唱活泼的形式。演出时没有服装,他们就用自己的衣服、被子改制;没有化装油彩,就采摘野果捣成果汁来代替。没有乐队,就用铁片代锣,铅桶底代鼓,木头代鼓板,敲打起来就开始说唱和演出。

  有一次,文工队的同志们到一线阵地演出,他们看见一个战士正在挖工事,马上就编唱了一首快板:

  “小洋镐,真正好,

  能刨土,能刨壕,

  能把工事来修好,

  敌机敌炮管保打不着。”

  那战士听了,十分高兴地说:“你们说的真对,真不假啊!”战士赵广库刨壕,手上起了泡、化了脓,仍然努力抢修工事,并积极推动别人也一起来修工事。他们就利用“小放牛”的形式编成一段对唱:

  “谁的手打了泡?

  谁把大家来推动?

  谁是决心要立功?

  另一个演员就答唱:

  “赵广库同志手上打了泡,

  他努力刨壕把大家来推动,

  是他决心要立一等功。”

  经过这次演唱以后,“小放牛”的对唱就如同胜利喜报一样传遍了阵地。

  炮团在修工事,他们就根据军首长的要求,在节目中编唱了一段快板:

  “…………

  修工事要三层木头三层土,

  榴弹炮弹打不透。”

  节目演完了,营长就向大家作动员说:“军首长要求我们做到三层木头三层土,刚才的演唱不是说了吗?但我们的工事连两层木头两层土都没有做到,听了这个节目,大家说该怎么做呀? ”战士们异口同声说:“我们保证做到三层木头三层土。”

  某工兵部队为了修补桥梁,要到四、五里地以外去扛木料,他们就和文化教员合编成两个小组, 把一个小组留在起运木料的地方,一个小组等在半道上,战士们从老远的地方抬着木料来了,他们就迎上去,边走边数着快板:

  “这块材料真不小,

  七位同志辛苦了,

  抬木料要慢慢跑,

  路不平,要小心,

  …………”

  一直唱到把战士们送过桥去。在运料中,他们发现战士张洪彬一个人尽扛些又大、又沉的木头, 累得满头大汗也不吭一声,于是他们就分头去搜集他的材料,编成快板广播出去:

  “一班有个张洪彬,

  个子高,身体壮,

  一个人就把大木扛,

  不怕满头汗,

  不怕累得慌,

  来回跑了七八趟,

  架桥梁,数他功劳大,

  评功时别忘了他。”

  战士们听了广播之后,都瞧着张洪彬说:“张洪彬真行!”而后,有些战士就去拣大石头搬,抢着扛大木料,纷纷提出争取“编快板”,“上广播”。

  文工团、队同志们的演出活动,不仅密切结合战争的实际,起了巩固战斗意志,鼓舞斗争情绪的作用,并且还是上级领导联系广大指战员的重要桥梁。每当战斗结束的时候,他们就受命代表军政首长对部队进行慰问演出。当布置战斗任务的时候,他们就适时地通过演出活动来传达上级的意图与要求。因此,他们的演出活动是普遍受到军政首长以及广大指战员们的欢迎。每当他们演出之后,通常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战士们有的托他们带口信或捎信给军政首长,有的就呼口号表示决心,大家都说:“感谢军首长对我们的关心和慰问,我们保证完成阻击任务。”连队的同志们说:“保证多打下几架飞机。”炮团的战士们也说:“保证打的准,做到节省弹药,大量杀伤敌人。”我们决心在下次战斗中争取立功。”刚巧那天晚上炮团接受了战斗任务,在极短促的时间里,他们准确地打了一百多发炮弹,挡住了敌人的进犯;杀伤了大量敌人,配合步兵抢占了一个山头,有一个新参军的战士,在血书上写着他的决心:“不消灭10个美国鬼子誓不回连。”果然,在某次战斗中,他打坏了敌人一辆坦克,消灭了十七个美国鬼子。

  连队的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对于文工团、队深入部队进行演出活动是非常欢迎的。某教导员说:“你们这次演出,给部队上了很好的一课。”某指导员说:“这比上课还来得有劲,我说上课吧!同志们因为太疲劳了,说不准还要打瞌睡,你们这样说说唱唱,他们看都看不及,哪还有打瞌睡的。”师部召开团首长会议时,团首长们都争着说:“文工团这次搞得不错,我们要替他们向师首长请功啊!” 师首长说:“文工团这次下师演出的作用,等于给我们增加了一个山炮营。”

  在一线阵地进行演出活动,经常遇到战斗情况,文工团队的同志们就勇敢地拿起枪和战士们一起作战,在战斗中进行鼓动工作。某次,在攻打山头的时候,突击排的一挺重机枪被打坏了,伤亡了两个战士,这时跟突击排的战士们在一起的王璐同志,立刻提出“……不要忘记了战前的决心,冲上去啊!”当时,战士董芳——是王璐同志培养出来的文娱骨干——顺口唸着一首鼓动性的快板:

  “美国大炮轰又轰,

  不过是这会(儿)逞逞凶,

  等我们冲到大山顶,

  抓他几个美国大狗熊。”

  战士们听了这段快板,立刻喊了起来:“对,抓俘虏去!”队伍就像潮水般汹涌地攻上了山头。

  敌人反攻山头,指挥员受伤了,王璐同志背上8个手榴弹,挺身而出,他一面稳定大家的情绪,一面号召大家抢修工事。在他的影响下,战士们都表示,一定要做到“人在阵地在”。敌人反攻上来了,他就指挥一挺重机枪和一挺轻机枪用集中的火力射击敌人。连长赶来了,他交代了情况,立刻就去救护伤员。战斗结束了,他被评为二等功臣,成为全团的模范文艺工作者。

  正因为文工团队的同志们真心实意地为“兵”服务,把自己的—切,甚至宝贵的生命都献给神圣而伟大的革命事业,所以他们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在艰苦的斗争中,丰富了自己的生活。由于长期地和战士们生活、战斗在一起,他们获得了改造自己的良好机会,使自己的思想感情逐渐地工农兵化。他们在火热的革命斗争中体会了“兵”的感情,和战士们共呼吸同感受,恨他们之所恨,爱他们之所爱。在无比丰富的斗争生活里,供他们创作的源泉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因此,他们能够创作出大量结合斗争实际,并为广大指战员所熟悉、所喜爱的作品。

  他们在短短20天中就创作了 30个以上的节目,虽然有些节目还嫌粗糙,但在部队里演出,都起到了鼓舞士气、战胜敌人的宣传教育作用。文工团队所创作的《杨根思》、《三勇士炸地堡》、《先锋第七班》、《喜报》、《如此美军》等作品都是在深入部队实际、深入斗争的生活里产生出来的。

  活跃在朝鲜战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文工团队,继承了我人民解放军文艺工作者为“兵”服务的优良传统,在朝鲜战地的文艺工作中根据战争瞬息万变的新情况,创造了多种适应战地文艺活动的工作方式、方法,把战地的文艺工作向前推进了—大步,获得了重大而辉煌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