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离退休干部局
离退休干部局
喜读张禾雨《长相思·乡思》
发布时间:2008-04-02 14:42 来源: 编辑:离退休干部局
信息来源: 2008-04-02

   

       读2007年第5期《老干部之友》,发现这两期绝大部分文章的质量都很高,感触很多,十分爱读。许多文章使我深深感到,我们文化部的老战友们都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清醒的目光,高风亮节,所以能下笔生辉。文章里写的虽然只是生活中的点滴,但却不是未经过血雨腥风尝尽酸甜苦辣的人能够写得出来的。
       读了几遍张禾雨的《长相思·乡思》,勃然心动,不由得想提起笔来,写一点感想。我们这些老年人都有大体相同的命运,少小离家也未必能够老大回,所以,《乡思》特别打动了我的心,产生深切的共鸣。老年人大概都有思乡病,我就病得不轻。午夜梦徊,经常会想到家乡的好友亲朋、离逝的战友,童年时的生活情景,母爱和父爱,山山水水,都历历在目。看来,人的记忆有选择性,有许多事情犹如过眼云烟,经过时间冲刷,没有印象了;但有许多事情却记得非常深刻,清晰得很,教人魂牵梦萦,永远都忘记不了。乡愁就是其中的一种。说实话,我们这些老年人爱回忆过去,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我们都有足以自豪的经历,有豁达的心态。想念故人和故乡,是尊重历史,尊重生我育我的家乡,是为了更好地自勉。它还可以在我们的心田里浇灌出浓郁的爱,爱我们的故乡和祖国的大地。
       《长相思·乡思》格律严整,用词精炼,意境深幽,情意感人,艺术感染力很强。词共三节:睹景生情——恋怀故旧——自感抒怀,是一套思乡三部曲。且看:

湖水流,江水流,楚尾吴头一叶舟。人境有瀛洲。
思悠悠,念悠悠,冷月晴霜洒案头。对景起乡愁。

思深深,忆深深,竹影梧桐梦里寻。魂梦共知音。
日沉沉,夜沉沉,倦鸟归巢想旧林。清宵促膝吟。

岁无痕,月无痕,少小离家六十春。渥丹槁木身。
思无垠,忆无垠,倏忽将登八四龄。落叶恨离根。

       每曲仅三十六字,形象活,感情真。意境清越,恍如宋词。
我自小就爱读宋词,这种词体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谈到词牌《长相思》,它是唐宋时最具有民谣风的词令,歌唱性很强。它的显著特点是首句都是三个字的双声叠韵,以景物作比,然后起兴。民间歌谣自古以来就爱用重章叠句,它的雏形在《诗经·国风》中就已有先例,且看《卫风·硕人》: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罟豁豁,鳝鲔发发。葭艹〖〗炎揭揭,庶姜孽孽。”
        这是《硕人》的末段中的六句。这首词本是描写卫庄公夫人庄姜初嫁时美丽绝伦的风姿,而这几句描写的是其中的一个场面——渔民抛网捕鱼的情况,都是一连串的叠字,有趣的是所有的叠字几乎都是描写声音的。这里面有河水流动的声音,有撒网入河时的声音,有鱼尾拍击河水时的声音,有风吹芦苇的声音,还有对庄姜美貌的赞叹。既特别又生动,真是不可多得。清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此曾有评论,认为诗用叠字最难,而这首《硕人》竟连用六句,而且变化生动,不觉重复,十分难能可贵。
        《长相思》的特点还不止在于用叠词叠句,它的结构也很特别。开始时是两个三言叠句,当中是七言诗句,而在结尾时的五言孤句则是全篇点睛之笔,形成了3-3-7-5的词体结构,无论是造境还是造意,都很奇特。这种结构打散了五七言律诗绝句的整齐形式,创造了一种歌唱性歌谣体的新格式。叠句的文字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和歌唱性,它的平仄安排,富有活泼变化的韵味。加上结构的不整齐所造成的奇异的表现手法,深受世人喜爱,扩展了“倚声填词”长短句诗词日后发展繁盛的大门。
       词牌《长相思》在唐代中后期白居易时已经常见。白居易是最爱接近民间的大诗人,他写了好些《长相思》词令,其中最流行的一首是写少妇思念丈夫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多么浅易,又多么深情,少妇的心,清晰可见。
       北宋初年著名隐士诗人林逋,隐居杭州西湖的孤山达二十年,种梅养鹤,终身未娶,人们雅称他有“梅妻鹤子”,其咏梅诗中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名句,孤高清越。但没有想到他也写了一首凄切动人的《长相思》: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别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多么感人。也许林逋说的是过去的一段伤心的往事吧,已难稽考,俱往矣,已经“江头潮已平”了,但它真是用眼泪写成的。
《长相思》顾名思义,多咏爱情,但非只说爱情。其实词牌已成为一种格式,什么内容都可以填写进去。宋有词圣之誉的万俟咏就用这首词牌来写雨和写山驿,通过写景物来抒怀: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山驿
“长短亭,古今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
暮云平,暮山横,几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爱听。”

       这是咏景生情。张禾雨也是别具一格,不写爱情,写乡情。
       很可惜,唐宋和我们已经相距千年,那时没有录音,词谱也失传了,不知道古人是怎样咏唱的。肯定不会引亢高歌,可能有些伤感,也有点淡淡的孤寂吧。

(作者:叶林  二○三站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