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离退休干部局
离退休干部局
读《随园诗话》
发布时间:2008-07-04 15:40 来源: 编辑:离退休干部局
信息来源: 2008-07-04

    时人学诗,大都从《唐诗三百首》开始,臭乳未干的孩子都会把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当作儿歌来唱。我父亲在我开始读书的时候就多次教导我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这话好像有些道理,但却是误导。如果没有悟性,只靠模仿,是永远成不了真正的诗家的,所以我一辈子都写不出一首好诗。
    后来懂事多了,慢慢发觉只学唐诗远远不够,还要上及魏晋、楚辞和诗经,下至宋元明清和当代,以至欧陆。这几年深入岭南,蹲点番禺和惠东,研究山歌、渔歌,更发觉诗的智慧原来萌发于民间,一脉相承,前人不过是把它的艺术经验加以总结和发扬光大而已。学海真是浩瀚无涯,远不是可以偷工减料的。
    多年前我手头就购得一本清袁牧的《随园诗话》。当年只是慕名而置,并不是想研究它,所以一直放在书架上端,当成摆设,甚至把它忘了。近来因为要研究民歌的传承,翻了好些传统的艺论,偶尔把《随园诗话》拿来信手翻阅,真没有想到,一连几天,我都手不释卷,一直放不下来,简直是被它迷住了。
    过去对清诗印象并不深刻,觉得并无多少文采,确实成名的诗家并不很多。然而想不到却是遗珠随处,俯拾即是,只是比较分散。这里却被袁牧集腋成裘,厚厚的一本《诗话》,到处都是动人心弦的佳句,真有天涯何处无芳草之感。袁牧被誉为旷世才子与清代文宗,但一生浪荡闲散,妻妾成群,风流浪漫,除了诗歌就是女色,无甚可德,不过却培植出了一种宣泄性灵的诗风。他浪游之处,唱酬问答,随时碰到友朋的诗歌佳句,当即随手记下,并加以评点。到了晚年,在随园汇编成集,遂成《随园诗话》。《诗话》共16卷,补遗10卷,是袁牧一生对清代诗歌的集成,也是他在诗歌理论上的可贵贡献,反映了他对诗歌的卓越见解与追求。很值得我们学习与研究。
    《诗话》里面有许多令人寻味的佳句,风趣且有清新气息,贴近生活,是富有性灵之举。下举数例:
    比如写景:“临水落花知有意,一枝化作两枝看”。“叶底花开人不见,一双蝴蝶已先知”。“蝶来风有致,人去月无聊”。“船冲宿鹭排樯起,灯引秋蚊入帐飞”。“众响渐已寂,虫于佛面飞。半窗关夜雨,四壁挂僧衣”等,都颇有新意。
    比如歌颂社会和谐,歌唱政简刑轻:“炊烟当午散青丝,十万人家饭熟时”。“尽日天香生画戟,有时鹤舞到匡床”。前两句词意均佳,内涵好,形象美。
    又如考场落第:“不第远归来,妻子色不喜;黄犬恰有情,当门卧摇尾”,可谓黑色幽默。
    有人写思乡,也很别致:“莫作江上舟,莫作江上月;舟载人别离,月照人离别”。“乡连南渡思菰米,泪滴东风避杏花”。
    有人感怀身世:“丹桂花开六十秋,振衣人到广寒游。嫦娥细认曾相识,前度人来竟白头”。“春当三月原如客,人过中年欲近僧”。“双雀露浓移别树,孤萤风静引归人”,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慨。
    袁牧还专门记录了一位家乡卖粥小贩的一首哭母诗:“叫一声,哭一声,儿的声音娘惯听;如何娘不应?”用最浅白的语言道出最真挚的亲情,我反复读了多遍,不由得老是想起自己的母亲,老是禁不住想哭。
    这是随手翻来的,并无刻意挑选。诗句当然不如杜甫深厚,也不如李白豪放、谢灵运清幽、李贺诡谲。但语言活泼,意境清新,人情味浓,胸怀坦荡,令人读来恍如身临其境,感人之处,让人心里戚然而动,真是性灵所至,金石为开。
    清诗也有高雅的,记得当年只有24岁的袁牧应科举考试,考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这位大才子看了一眼题目,就挥笔写了两句:“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这么两下子就交卷了。考官们认为诗意轻浮,不够庄严,大笔一批:“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眼看就要落第了。幸亏当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的尹继善非常欣赏袁牧,竭力推荐,才没有落第。事后袁牧诗云“琴衅已成蕉尾断,风高重转落花红”。可见袁牧的确是一位放荡不羁的风流才子、是性情中人。他提倡的诗风确实富有清新飘逸的气息和风流倜傥的品格。他认为诗必须“独写性灵”,“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他的“性灵说”对后人的影响很大,直到今天。
    他的《随园诗话》确实保存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清诗遗产,因为这都是他所欣赏、所赞美的诗句,又经过他记述其来龙去脉,并写出了他的看法和发挥对写诗的见解,所以《诗话》的确反映了袁牧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观,是一部珍贵的文学遗产。鲁迅先生说:“《随园诗话》就不是每个帮闲都做得出来的”。毛泽东同志曾多次为《随园诗话》作批注,不论是在当年的戎马生涯还是在治国安邦的岁月,都是他终生不弃的一本书。
我爱读《随园诗话》,更爱诗了。

                                                                       (作者:叶林  二○三站离休干部)

上一篇: 忆章金树同志的公正
下一篇: 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