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离退休干部局
离退休干部局
建国初期文化部
发布时间:2008-07-04 15:58 来源: 编辑:离退休干部局
信息来源: 2008-07-04

    文化部的成立
    1949年10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任命沈雁冰为部长,周扬、丁燮林为副部长。11月1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第18条的规定,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在北京东四牌楼头条五号(现为朝内大街203号)礼堂召开了成立大会,部长沈雁冰、副部长周扬、丁燮林宣布就职。同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10月31日颁发的“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印”,由沈雁冰部长、周扬、丁燮林副部长签发启用并通知部属及有关部门在东四牌楼头条五号正式办公。同时召开首次部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文化部的组织条例,办事细则,组织系统机构和编制。会议还决定四日起实行各局、厅的工作汇报制度,分别解决各局厅的工作问题。
    文化部的机构设置
    文化部成立后内部机关设办公厅、艺术局、科学普及局、文物局、电影局、戏曲改进局、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局。文化部直属机构当时有国立戏剧学院、国立音乐学院、国立美术学院和故宫博物馆、北京图书馆、历史博物馆、文物管理委员会等7个单位。局属单位有10个。即电影局直属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华北、华东、东北三个影片经理公司,一个洗印厂、一个化学厂、一个小型机械制造厂。戏曲改进局直属京剧实验学校。
    1949年11月28日,文化部批准电影局在西南、华中、华南设立三个影片经理公司。西南影片经理公司设于重庆,管辖四川、云南、贵州、西康、西藏等五省区,由拓新担任副经理。华南影片经理公司设于广州,管辖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四省,由季明担任副经理。华中影片经理公司设于汉口,管辖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四省由李欣担任副经理。12月17日,经文化部批准将华中、华南两影片经理公司合并改设中南影片经理公司,由季明、李欣任副经理。
    文化部初建时的编制和当时现有干部情况
    文化部机关(各厅局)编制干部共780人,当时实有260人缺额520人,勤杂人员编制140人,实有15人,缺额89人。内正副局长、厅主任编制15人,实有11人,正副处长53人,实有15人(兼职4人)、正副科长75人,实有20人。
    各部门的情况和要做的工作
    一办公厅。办公厅和部在东四牌楼头条五号(即现在的朝内大街203号院)办公,办公厅内分设秘书、行政、人事三处。1949年12月16日,政务院第11次政务会议通过任命沙可夫为办公厅主任,张凌青为副主任。编制(干部下同)89人,实有50人。工作中心主要为帮助本部各部门建立机构和各种工作制度,解决各部门干部配备、住房、经费、交通工具等各项具体问题。当时主要问题,是科长以上干部配备极不完善,影响工作的进行和效率,亟需一个办公厅主任,行政处长、审计科长、秘书科长及两个审计员。
    二艺术局。艺术局与部同在头条五号办公。艺术局内设编译出版、戏剧音乐、美术三处、办公室和一个资料室、一个编审委员会。局长由副部长周扬兼任。编制72人、实有31人。当时主要工作:
    (一)在编审方面主要为克服过去文艺作品在编审出版上的无政府状态,(1)首先开展编审委员会的工作,使其对明年国家文艺书籍的编审出版有个大体上的掌握和统一的计划。(2)建立就小人书出版机构,并集中编绘人员积极进行。(3)组织与推动各美术团体大量绘制新年画。(4)搜集整理民间艺术资料,并筹组民间艺术研究机构,编选1949年文艺作品。
    (二)与国立美术、戏剧、音乐三学院建立经常的密切联系,并帮助其工作。以文工团联席会议、编辑会议等形式与京市各文艺团体建立经常联系与指导。
    (三)拟定文艺干部等级与待遇标准及实施条例。并在年内召集京市文艺干部举行政治性的及有关业务报告会。
    (四)研究并提出明年春节工厂、农村文娱活动的方针与办法。通过上述各项工作,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对文艺各部门的情况进行经常的比较系统的了解,以便提出问题,给予具体的思想指导,克服过去文艺工作上停留于一般号召缺乏具体指导的缺点。
    (2)加强指导文化普及工作及与农村文化工作的联系。
    (3)解决艺术干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的历史性问题,以提高文艺干部的政治思想水平与工作积极性。
    三科学普及局。科学普及局在东四牌楼三条(现为东四三条)44号办公。最初为科学局因与科学院机构相似,1949年12月9日,改为科学普及局。科学普及局内分设辅导、器材、电化教育、编审等四处、办公室、资料室和编、审两个委员会。1949年12月16日,政务院第11次政务会议通过任命袁翰青为局长,王书庄为副局长。编制83人,当时实有56人。
具体工作:
    (一)了解并在可能范围内接管兰州、甘肃科学教育馆,南京仪器制造所,伪教育部电化教育处之器材设备及图书,伪教育部教育电影制片厂,伪国立编译馆自然科学图书。
    (二)调查全国各专科以上学校、有关机关及各大书店之电化教育设备情形,工作计划及施实困难。
    (三)调查全国科学仪器制造厂现况。
    (四)准备《人民科学》及《实用科学手册》的编辑工作。
    科学普及局当时工作中的问题是:(1)科学工作者一般偏重研究、提高工作,普及工作注意较少。(2)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两者如何分工与配合。(3)为适应科学普及工作的所需事业费。
    四文物局。文物局在文津街一号北海团城办公。文物局内设博物馆处、图书馆处、文物处、办公室、鉴定设计委员会。1949年12月16日,政务院第11次政务会议通过任命郑振铎为局长、王冶秋为副局长,编制64人,当时实有23人。文物局直属故宫博物院等四个文物单位。当时各单位工作情况是:
    (一)故宫博物院。有古物约54万件,已编登14万件。工作重点十分之六是整理古物,十分之三、四放在改革陈列室及布置新陈列室,当时已布置的有革命史料陈列室,正在布置的有帝国主义侵华史料陈列室。
    (二)北京图书馆:藏书150余万册,未编目的50万册。解放以来二月至九月读者每月平均1万4千余人,共阅书158190册。同期新文化阅览室读书共33645册。并布置帝国主义侵略东南亚的展览。
    (三)历史博物馆:有古物23万件,全部未编目,当时正在进行登记工作,已登记的古物1万5千余件。另外当时正开始筹备《社会发展史陈列室》。
    (四)文物整理委员会:解放以来曾指导修缮北京怀仁堂、雍和宫、天安门等建筑近20处。
    文物局当时的工作,以调查研究及指导四文物单位的工作为主。
    (1)开始对全国文物界情况做调查研究。与原苏联文物界初步建立联系。
    (2)确定与全国各地文物机构的领导关系,并有重点的加以直接领导,吸取经验,以便指导全国文物事业。
    (3)起草古文物保存、古文物登记、古文物图书出口等必要的规章法令。
    (4)成立革命、自然、军事博物馆的筹备委员会。
    文物局工作中当时提出应注意的问题,是对古文物不是单纯保管观点,而是使之对人民起应有的教育作用,所以必须大力搜集有关现代革命历史文化史料及其他与人民有密切关系的各种资料加以陈列展览。
    五电影局。电影局在西四牌楼羊市大街(现为阜内大街)舍饭寺办公,电影局原系中央电影管理局,是1949年4月成立的,归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建国后文化部成立后改为文化部领导。电影局内分设艺术委员会、制作委员会、艺术处、制作处、私营电影企业管理处、发行处、办公室。1949年12月16日,政务院第11次政务会议通过任命袁牧之为局长。编制321人,当时实有113人。
电影局当时主要工作是:影片生产计划原定故事片6部,新闻记录片8部。故事片已完成3部,另有4部正在摄制中,年底前可完成3部。新闻记录片已完成6部,另两部即将完成。10月22日至11月9日,曾就明年制片与发行计划,以及有关完成此项计划的各项问题举行艺术、制作、发行三方面的预备会议。确定今后主要工作:
    (一)制订1950年制片计划,即故事片25部,新闻纪录片15部。五彩纪录片两部,美术片(卡通、木偶)一部到两部。翻版片(原苏联影片的华语配音)40部。
    (二)建立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四影片经理公司。连原有华北、东北、华东共七个公司,组成全国影片发行网,与原苏联订立苏片在我国全国范围内发行合同。
    (三)与私营电影企业和公司以及国营制片厂以外的电影从业员合作组织公私合营的联合公司。指导私营电影企业,以摄制有进步意义的作品,满足市场需要。
    (四)同时,在部队中,以军为单位每军配备一个放映队,共约120个队。1950年做到每军配备两个放映队。
    (五)调整与补充各制片厂人员、器材、准备明年度的经费预算,为完成上述各项工作,首先应解决电影编导、演员问题。在目前条件下,对出品水平不能要求太高。其次在以国营为原则下,必须正确地指导与扶助私营电影企业,使其很好地配合国营电影事业。再就是推广电影放映队工作,除增加部队中的放映队,还应逐步普及到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中去。1950年做到每省有十个轮回放映队。为此必须解决胶片、机器(主要是放映机)的来源,以及拷贝的洗印等问题。
    六戏曲改进局。戏曲改进局在东安门大街(现为东华门大街)南夹道63号办公。戏曲改进局内分设戏曲改进委员会、编审处、辅导处、艺术处、曲艺处、办公室和图书资料室。1949年12月16日,政务院第11次政务会议通过任命田汉为局长,杨绍萱、马彦祥为副局长。编制93人,实有36人。
当时主要工作:
    (一)审查已报送来的新创作剧本。
    (二)拟定审查剧本标准草案。
    (三)编辑《人民戏曲》月刊。
    (四)与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汉口建立联系据点,作为有关剧种、剧目、戏班、剧团及其人数、行科制度,解放后戏曲改革的各种情况的调查研究。
    (五)在京市有计划的建立改革曲艺的重点。戏曲改进局改革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1)有计划的组织与推动新剧本的创作和演出,保证一定的产量。(2)目前各方在戏曲改革的思想认识上尚未求得一致,如关于京剧与地方戏旧的行科制度改革,以及内容与形式等问题,对此应通过讨论等方式尽速在基本原则上求得一致。
    七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局。对外文化联络局在东四牌楼三条(现东四三条)14号办公。局内部分设苏联东欧处、亚洲处、欧美处、办公室和资料室。1949年12月16日,政务院第11次政务会议通过任命肖三为局长,洪深为副局长。编制52人,实有33人。
当时主要的工作:
    (一)首先把机构人员初步配备起来。
    (二)准备对外文化介绍的各种材料(包括木刻选集、国内主要文化团体及其负责人的介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梗概的介绍,各种文艺运动情况的介绍等)。
    (三)国外首先是对苏联及新民主主义国家内的主要文化、艺术、科学团体及其负责人、会员数字等的调查和介绍。
    (四)通过全国文联、各学术团体组织邀请亚澳职工和亚洲妇女两代表大会的国外代表作报告、开座谈会,关于外联局与国外联系的方式问题,拟成立一个对外文化联络协会这类群众性的组织,互相配合,以方便这方面的工作。
    关于建立省市文化机构问题
    部根据当时开展文化建设事业的客观条件和干部情况,认为在全国各省市以致县普遍建立文化厅、局和科的机构是比较困难的,但在一定条件下,有计划的局部的和逐步的建立文化机构仍是必要和可能的。故当时决定先在北京、上海两地试办文化局。其他各省市与教育厅、局合作共同组织文教厅和文教局,受文化部和教育部的双重领导。
    文化部初建后这个时期的工作,是一种开创性的组建工作,在当时中央、国务院和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下,以适应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全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作者:柴璋骥  二○三站离休干部)